可口可乐、宝洁真的是成本顶不住了要涨价?可能是我们想多了

前段时间大宗商品及原料价格大涨,我们就预测过会很快传递到消费品行业的,但是这个速度还是有点快了,前几天可口可乐这个少有见到涨价的产品传出要涨价,接着就是日化巨头宝洁也要跟着涨。

我们知道,国内是某些家电行业先涨价,还有个别有高溢价的品牌出来,表面上是表态,实际上是得瑟,怎么了?我就可以不涨,因为我会忽悠,我的品牌溢价高,我的毛利率高,涨价正好变相的帮我打价格战,和我自己降价比,这还不得罪人。

那么作为饮料和日化的全球领导品牌,是不是顶不住原材料上涨的成本压力,不涨价就不行了呢?那么我们就只有来分析分析了。

从两家的毛利率来看,宝洁达到了近50%,可口可乐更是60%以上了。虽然可口可乐近三年毛利率一直下降,但宝洁的毛利率却在上升,这说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是普遍因素,因为可口可乐成本的大头其实和宝洁差不多,并不是那些食品材料,虽然主要喝的是饮料,但包装成本却是饮料的数倍,主要包括所用的铝材和塑料等,这些是有色金属和化工产品。

那么他们是不是特例,我们再看看其他家的吧:

可口可乐的老对手百事可乐,虽然比可口可乐的低一些,但还是在55%左右,实际上是没有实质差异的。

宝洁的全球对手联合利华,以及国内新秀蓝月亮,毛利率也跟宝洁的差不多,都在40%至60%左右。蓝月亮这个毛利率还是比较惊人的,要注意这有中国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差异影响。

对于毛利率如此高的消费品企业来说,是有能力消化原材料涨价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其实大多数时候,他们就是这样做的,这也是很多竞争对手,短期内和他们竞争并不处于劣势,但时间一长,受原料和市场的长期影响,在战略上的差异的持续影响下,慢慢就落后了的原因。

还是搬出宝洁的气泡图看一下:

气泡大小代表的营收情况,是相当均匀的,说明宝洁的营收并无明显的变化,实际上2020年还比11年前的2009年低了近50亿美元。从高低位置的增长率也知道,实际上10多年来,宝洁公司虽然营收有涨有跌,但总体是跌多涨少,已经没有了增长的动力。从左右位置的净利润来看,除了2019和2015年等个别年份,都在100多亿美元,其实是相当稳定的。

那么可口可乐的情况呢?

气泡的大小变化要大一些,但也在300-470亿美元之间,上下位置的营收增长率来看,波动比宝洁要高一些,总体来看2020年也比2009年多出了20亿美元的营收,但其增长明显不足,实质上和宝洁一样,已经成为一家成熟透了的传统消费品公司。从左右位置代表的净利润来看,除2010年偶然突破100亿美元以外,其他年份都在60-90亿美元之间,也是非常稳定的。

把两家公司的气泡放在一起,宝洁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都明显偏大一些,增长率的变化也稳定一些,但两家成熟的消费品公司在财务表现上,都没有显著的特点可言。

其实他们涨价的重要原因是还有一项非常大的费用,那就是营销费用,消费品可是需要大量的广告之类的支出,宝洁公司就是发明多品牌战略的那个家伙,也是他们在电视剧的间隙开始播广告,主要宣传当时的主打产品肥皂,所以现在大家都还把那些电视剧叫“肥皂剧”。

近年来宝洁公司的营销费用稳定在营收的28%左右,联合利华在2017年开始将其下降至25%左右,蓝月亮也是从最高的38%下降至了29%左右。

这算不算高呢?其实不算,国内很多类似的日化品上市公司的营销费用高达营收的40%左右,很多还高于成本。但他们的体量大大地小于宝洁和联合利华等,所以他们的营销效果还不如这两家,这就是规模优势的巨大影响。

在价格战可以提升市场份额的时候,巨头们没事也要挑起价格战。在市场送来变相的价格战的时候,由于提升份额和产值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保住盈利能力更重要时,他们就要开始涨价,毕竟这样涨价一般都会带动其他同行跟涨,那么原材料的成本就可以转嫁给消费者,说不定还能吃个差价,小赚一把呢。

这种传统行业,已经过了风口,无法保证高增长,就只能这样保守经营来保证盈利了。但一年百亿美元的利润,还是可观,要知道,我们国内号称最大的日化公司纳爱斯(因没有上市数据不明),有关报道上宣传,其产值也才200亿人民币左右,体量和他们的差距至少还有10多倍,净利润差得更多。

虽然宝洁公司近年来遇到产品老化,年轻人兴趣转移等影响,便实力还是很强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也有类似的情况。国货还需要努力,除了做好产品外,少出一些像广州浪奇那种货玩丢了之类恶性事件,用持续稳定的经营以中国市场为基础,还得走出去,把产品卖向全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市场和主动权,但这个时间还比较长,而且这些巨头也不会轻易就把市场让出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