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爱晚亭” | 王清波

作者简

红色记忆“爱晚亭”

王清波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4月17日,利用双休日,在亲戚的陪同下游览了天下名亭----爱晚亭。
长沙的春天是多雨的季节,这天下着小雨,到爱晚亭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比肩接踵,一片热闹景象。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南坡。所谓“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很大。她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浙江的杭州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说起爱晚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清朝乾隆年间的岳麓书院就在亭后,当时有一名学子慕名前来求学,院长见其衣冠朴素,有些潦倒,将其拒之门外。学子愤然离去,一路触景生情,处处题诗。院长获知此事,又见学子所题颇有文采,便一路跟随而来。行至今日的爱晚亭处,见学子抄写杜牧《山行》诗句,但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却抄写为“停车坐枫林”。院长思考良久,才悟出学子漏掉“爱晚”二字的用意。院长责骂自己糊涂,不懂得爱惜晚辈,就将此亭命名为“爱晚亭”
其实爱晚亭在清乾隆年间于1792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倡议兴建的,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湖广总督毕沅依唐朝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之诗句意,改为今名。爱晚亭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爱晚亭占地面积50平方米,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高12米。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而题。
1983年,爱晚亭被湖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爱晚亭所在地岳麓山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爱晚亭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爱晚亭“养在深闺”,藏于岳麓山的青枫峡。由长沙亲戚韦锋做向导,穿过岳麓书院;拾阶而上,转过几道山弯,眼前开朗了起来,一个小小的山谷里,绿树掩映中,一座红亭飞檐画角,便是爱晚亭了。亭为八柱重檐,攒尖宝顶;坐西向东,典雅古朴。正向朱红漆柱上,有对联一副:“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正面匾额朱色鎏金“爱晚亭”三字,大气磅礴,大气雄浑;草书之法,系毛泽东于1952年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约而题。
据史书记载,,爱晚亭旁,曾留下毛泽东青年时代年的脚印。毛泽东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间,一直在长沙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他便和进步同学罗学瓒、张昆弟等萧子升等年轻志士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于爱晚亭下,读书学习,畅谈国家大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昼而燕坐,夜而栖宿;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每当夜幕降临,游人散尽的时候,他们这些同学还在这里高谈阔论,似乎忘记了夜色阑珊。
一九二五年九月初,毛泽东再次站立于橘子洲头,对着那醉人的秋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回忆那往昔峥嵘岁月与书生意气,不禁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此时中国的革命已从当年那些“书生”的指点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1921中国共产党党成立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然后是国共第一次合作,东征,击溃陈炯明的部队,初步巩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因为这个缘故,纪念“同学少年”一九五二年湖南大学重修爱晚亭时,校长李达致书毛泽东,请求题写亭名,毛泽东愉快地接受了请求。现在的爱晚亭匾,就是毛泽东亲笔手书制成。每当看到爱晚亭”三个字,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他永远活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心中。
进入峡内,幽谷左塞,崇山右峙;苍松翠柏,枫林翠竹;云晦雾瞑,泉涌溪流。据管理人员说:“每当盛夏酷暑,林木繁茂,清风送凉,人多憩息坐卧,流连忘返。”南宋岳麓书院主教张栻当年有咏:“扶疏古木矗危梯,开始至今几摄提。还有石桥容客坐,仰看兰若与云齐。”这春雨还在下着,这漫天的雨,它朦胧了山影,朦胧了溪身,朦胧了花草树木。我站在亭外,不怕被淋湿衣服,静静地站在春雨中,面对着爱晚亭,领略她经历的千年风霜。
岁月如歌,风雨无情。虽然爱晚亭历经坎坷,但是依旧挺拔、伟岸。古人在此题诗作赋、吟咏抒怀,今人在此流连忘归、发思古之幽情,都因倾慕爱晚亭独特的气质。
这天春雨随春风飘落,游兴正隆的游客还是选择最佳的位置,与爱晚亭近距离接触,合影留下倩影。
不知不觉中,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飞逝而过。。带着相机里满载而归的美景,踏上回家归途。12时30分,春雨还在轻轻下着,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爱晚亭,离开了岳麓山,离开了长沙。

作者简介

王清波,男,湖北襄阳人,中共党员。当过农民、工人、教师。现供职于湖北襄阳市樊城区委宣传部,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舞文弄墨,从事宣传教育工作长达20多年。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法制报、中国青年报、教师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社会科学报、襄阳日报、襄阳晚报;《学习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散文、诗歌及新闻通讯2600多篇,其中《生命在审判中燃烧》、《樊城会馆文化今昔》分别在湖北广播电视总台、湖北社会科学联合会举办的征文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