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多出来的这个字,误导了几代学生!真相解密
《兰亭序》多出来的那个字!
编辑 | 神秘侠客
侠客曾在高中时期便发现:背的滚瓜烂熟的《兰亭序》,竟然比课本中的配图《兰亭序》多出一个“曾”字。当时问老师,老师解释说:“想考大学就应该以文本为准!”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这是冯承素的摹本,想想摹本即是赝品,便不了了之。
听老师的果然没错,我顺利的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一不小心成为了一名书法老师。工作中,接触最多的不是欧阳询便是王羲之。于是发现了一个久违的问题,既然冯承素是奉皇命描摹《兰亭序》真迹,必然是慎之又慎,如此大的失误绝对是不可能存在或允许的,欺君罔上,可是要掉脑袋的事情。翻阅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诸多名家的兰亭序临本,他们竟然没有一个加“曾”!
神龙本
1.“罪魁祸首”源于郭沫若
定武兰亭序(看箭头处)
僧通曾,在文中是一个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在文言中,常与“不”字连用。例如在《列子·汤问》中:“......曾不若孀妻弱子。”
《定武兰亭序》为《兰亭序》帖石刻名。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定武兰亭序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
定武兰亭比神龙兰亭多了一个“僧”字,苏轼提出:应该是“曾”字误写成“僧”。郭沫若一口认定了这一点!
看来,还真是有图有真相,文辞上也没毛病!鉴于郭沫若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语文课本上自然而然得听郭的!昨天,侠客翻阅侄女的语文课本(人教2013),《兰亭序》一文中已经没有了“曾”字!
2.“曾”字真相揭秘!
原来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名叫徐僧权的人,徐是南朝梁的宫廷鉴书人之一。遵圣谕,鉴定宫廷所藏书画。对确定的真迹,由鉴定人在鉴定物上签字画押,以为证明,于是在该本上加了“僧权”二字。而那时的签字位置不像今天基本上都写在作品的最后,而是可以在作品的任何位置,因而被误为行间补字,成了第二兰亭。后来由于磨损缘故,“权”字被磨平,仅剩“僧”字!今天的一些习书者不知其故,临摹时也将鉴书签字一同临写了。
徐僧权干得最漂亮的一票就是在很多王羲之真迹上写上了'僧权’二字,竟然流传千古了!
而郭沫若的一句话,竟误导了70、80、90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