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治三叉神经痛等龙雷之火用引火汤
本文转载自《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P338引火汤:
九地(熟地)90克 盐巴戟肉、二冬(天冬、麦冬)各30克,茯苓15克 五味子6克 油桂1.5克(去粗皮研粉 小米蒸烂为丸先吞)
脾胃虚弱者易致滑泄,加姜炭10克,砂仁10—15克(与熟地拌捣)。凡见上热无制的疾病,即服3剂。
什么是龙雷之火?如何判断?
中医认为肾脏有肾阴与肾阳两部分,两者平时是平衡相处的,所以虽然肾为水脏,但是有肾阳的温煦,却不会寒冷。可是,如果一个人肾阴不足了,就好比水池里面的水不足了,那么水池里面的龙,也就是那个肾阳,就会无所依托,于是就飞升而上。由于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这叫龙雷之火上奔。
李可老中医在书中(P241)列举了判断这种病症的依据: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邪实火大不相同,有以下5点,可资鉴别:
1.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
2.来势晕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外感多渐变,火不归原多突变;
3.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
4.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外感无此病象,若出现此象,按火不归原论治,误用苦寒直折则危;
5.不渴尿多,渴喜热饮。”——李可先生原文。
还有一些上热的指征,比如舌质很红,舌苔薄或者没有舌苔。还有就是如头痛如劈、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咽痛如火灼、口舌生疮、轰轰发热、脉大而虚等,属于火不归原的疾病,用上方“引火汤”3剂即可。
阴虚同时兼阳虚的人比较多,对于此种兼阳虚的情况,一般每次用1.5克的肉桂粉末,用米饭和成丸,在喝药之前先吞服。
火不归原与格阳证、戴阳证、奇经八脉病的区别:
格阳、戴阳----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宜予四逆汤温少阴、逐里寒。“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
奇经八脉病———李可认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经方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194页)。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
火不归原与格阳、戴阳鉴别要点:①寒热真假:火不归原之上热下寒俱真,格阳、戴阳为真寒假热证。②交节发病:二者均为交节发病,但火不归原为遇阳则动,遇阴则静,日重夜轻;而格阳、戴阳为遇阴则动,遇阳则静。如“足心发热案”,日轻夜重。③暴急渐变:火不归原证,来热暴急,须臾渐变;而格阳、戴阳证,虽屡误治,却无急变,详见“咽痛寒症案”。④面色特征:火不归原之面赤如醉,即色红艳丽。如“倒经衄血案”;格阳、戴阳之面赤如妆(亦称艳如桃李、艳若涂丹),即面色嫩红,如“抱儿痨案”。其中“妆”字最耐寻味,已含有假象之义。⑤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如“舌衄案”引火汤加附子10克;而格阳、戴阳之附子,多为大剂(30克以上),如“重症呃逆案”之附子为30克。
火不归原与奇经八脉鉴别要点:①定时发作:奇经八脉痼疾,多为八脉皆虚,阴损及阳,肝肾阴寒夹冲脉上攻,故遇阴则动,遇阳则静,日轻夜重。如“奇经频发痼疾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而火不归原正好相反,遇阳则动,遇阴则静,日重夜轻。②病势上攻:火不归原为热势上攻,每自脚底或脐下而起;奇经八脉证为冷气上冲咽喉,多从双脚外侧或脐下而起。③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而奇经八脉之附子,多为大剂,如“奇经频发痼疾案”3个病例中,附子均为30~50克。奇经八脉病可用温氏奔豚汤。
温氏奔豚汤:附子轻症10克-大病阳衰15-30克-急救100克、炙草(两倍于附子,最大60克)、肉桂1.5-3克(小米蒸烂为丸,药前先吞)、沉香1.5-3克(磨汁对入)、砂仁5克、山药30、茯苓30克、泽泻10克、牛膝10克、红参10克,急救暴脱时30克,并加山萸肉30-90-120克
温氏奔豚汤是山西省中医学校温碧泉老师遗方,与《金匮》奔豚汤名同方异。本方由人参四逆汤去干姜,桂附理中汤去白术,桂附八味丸去熟地、丹皮、萸肉,加沉香、砂仁、牛膝而成,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妙方。温氏奔豚汤对三阴阳虚、寒湿凝阻疾病很有效果。证为冷气上冲咽喉,多从双脚外侧或脐下而起。
功用:温养先天命门真火,救元阳之衰亡,固元气之厥脱。补火生土,化湿醒脾,补土制水,而消水肿。纳气平喘,安养冲脉;引火归原,制伏奔豚。消五脏寒积,逐六腑冷凝,除骨脉寒痹,破沉寒痼冷,散寒行气治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