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304)《颜渊篇》第11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原文朗读】
齐景公:齐国的君王,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58年。
信如:真的如果像那样。
得而食诸:疑问句,得而食之乎?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做国君的要像做国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做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做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守君道,臣子不守臣道,父亲不守父道,儿子不守子道,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这件事发生在孔子35岁那一年。齐景公是齐国的君王,孔子是鲁国人,孔子至少与齐景公见过两次面。
第一次是孔子30岁那一年,孔子这时候已经开始收徒讲课了。公元前522年,齐景公出访鲁国,点名要见年轻的孔子,并与他讨论了秦穆公称霸的问题。他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过去秦国国土狭小,地处偏僻,为什么秦穆公却能称霸诸侯,还当上了盟主?”孔子说:“秦国疆域虽小,但志向却很大;虽然位置偏僻,却能善用贤能。秦穆公慧眼识才,从牢狱中提拔了百里奚。不仅如此,秦穆公居然还大胆地让这个坐过牢的外国人来执掌秦国国政。”孔子的回答让齐景公非常满意。
第二次是孔子35岁那一年,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带着弟子们到齐国去避难,齐景公又召见了孔子,继续跟他探讨为政之道,于是就有了本章的这一段对话。
本章承接着上一章,在上一章中,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回答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告诉子张分辨有德无德不能感情用事。到了本章,继续探讨“辨惑”的话题,从个人的崇德辨惑上升到为政的高度。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为什么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针对齐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和齐景公自身的处境而说的。
首先,当时齐国也像鲁国那样,国家政权操纵在几个卿大夫的手里,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其次,齐景公迟迟没有立太子,还想废长立幼,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这也为之后的动乱埋下了祸根。所以孔子告诉齐景公,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这样国家才能好起来。
齐景公听后连连称赞道“你说的太好了,如果真的国君不守君道,臣子不守臣道,父亲不守父道,儿子不守子道,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这一次,孔子大概在齐国待了两年,齐景公也多次与孔子交谈。孔子的才能彻底把齐景公折服了,他想委孔子以重任,但最终受到臣子们的阻扰。这件事在《微子篇第十八》中有记载,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景公对孔子说:“寡人不能像鲁君对季平子那样对待夫子,使夫子为上卿,也不忍心让你为下卿。我能给予你介于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地位”。后来又说“很抱歉,我已经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便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
孔子晚年对《周易》做了全面的注释,编辑成了《易传十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把《易传》看成是孔子晚年对儒家学说的总结,所以我们可以把《周易易传》和《论语》相互参照来学习。
周易的第37卦叫“家人卦”,孔子在家人卦的《彖(tuàn)传》中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家道延伸到为政之道上,就是“君君,臣臣”。
这段话虽然孔子说的是为政之道,但可以给我们每一个人以启示。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的立身处世,都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既要明白你应该做什么,又要知道你不应该做什么。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