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张印帅——设计就是解决问题,一句“正确的废话”。

张印帅
验官联想研究院:主管研究员
联想集团全资子公司鼎道智联:联合创始人 & 首席体验官

世界设计联盟(WDC)创意合伙人

国际设计师协会(IAD)会员

中国计算机协会(CCF)人机交互专家委员

个人专著《产品思维》

天津大学兼职讲师

个人设计作品获红点、iF、红星等国际顶级设计大奖共计10余次

个人曾获中国设计红星奖未来之星奖

我始终没有离开过设计领域 

老工:你并非设计类专业出身,当时是因何契机进入到设计领域的呢?

2011年,我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机械学院下设的工业设计专业,16年保送至清华大学,就读于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可以在计算机、设计学、新闻传播三个方向进行选择,我选择了计算机作为最终的出口专业。

所以其实我并不是由于某个契机进入设计领域的,我认为我始终没有离开过设计领域。只是为了更好地从事设计工作,选择了一些工程类专业来补充知识,从而能够在自身的知识体系上形成学科交叉。

学科的交叉,是当今社会发展下的一个必然方向,假设我们把多个不同专业领域专家的配合,称为学科交叉的“物理反应”,那么我更希望,通过多种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能够在我自身知识体系的交叉中,产生“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带来的不同创新,在后文的一些案例中大家应该也可以感受到。

奖项,是鞭策也是记载 

老工:你在研究生时期曾获得10余项的红点、if、红星国际设计大奖,是如何做到的?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一下~

其实经常关注设计动态的同学们应该了解,我这个十余项奖,并不是什么特别夸张的数字,有很多优秀青年设计师能够拿到几十、上百项国际大奖。但是我很想和年轻设计师们,分享一种对于奖项的态度。
近几年,围绕国际设计比赛、设计大奖产生了很多争议,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奖项使设计品质”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也使设计”走入公众视野,让“设计驱动在企业中更加重要,这些是国际设计大奖给设计师带来的实际价值。
除此之外,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会把每年做得好的,读书时是好的作业,工作后是好的作品,选出一两件来参赛,所以设计奖项其实是我对于这一年设计工作的总结,是一种鞭策自己的手段,这样做能够使我的工作有持续且稳定的产出,同时也是记载自己思想、作品成长的形式。

在别人圈定的范围内,去追求的创新

是永远不可能超越别人的 

老工:在你的设计生涯中,令您印象最深刻的设计经历是哪一次?原因是什么?

是我的研究生毕设——自动驾驶语境下的人车交互空间设计。
研究生的时候,我有幸得到了和驭势科技一起研究无人驾驶车的HMI设计的机会,其实对于毕设来说,这种偏技术和系统创新的课题还是相对罕见的,也极具挑战。也正因如此,这段宝贵的经验让我意识到,在未来有两个趋势可能会改变我们每个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第一是设计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设计进行改善,固然是好的,但是如何通过设计把最新的科技带入日常生活,却是一个当今世界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给我们提出的更为重要的命题。
第二就是系统级设计思考的能力。国内的交互设计很繁荣,但是这些繁荣主要集中在最表层,也就是应用层。这种产业特征导致交互设计师的行业发展天花板非常显著,那些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的资深设计师,没有机会跨越从应用设计到系统设计的鸿沟。
而我在做研究生毕设课题时面临的情况是,无人驾驶产业方兴未艾,没有车机交互规范,与人工智能的交互也鲜有可参考的范式。这些问题,并不是通过“按键放在哪里”这样的应用级交互设计可以解决的。这迫使我从更深层的需求开始思考,比如“'信息’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与人工智能应该是什么关系”。
于是很多底层创新就产生了,举一个具体例子:自动驾驶的许多驾驶决策,需要提前给乘客提示,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乘客一直盯着屏幕,但如果选择用语音播报的话,效率又太低,无法达到及时预告的效果。
因此,我设计和开发了一套3D音频系统,通过音频位置和抽象音频符号结合,进行高效和高精准度的人车交互。比如紧急刹车,可以通过调校精良的急刹音效配合从前向后的声音位移动效,传达给乘客急刹的信息。这种方法,相当于将声音从一维交互,变成了二维,那么它带来的不仅是某一个单独的创新,而是一系列的创新,因此它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系统级交互设计。
我也基于此,建立了一套设计规范,将它变成可以由更多人一起参与,进行扩展的设计语言,而只有大家能够使用一致的语言,才能保证了车机体验的一致性和丰富性。说到这里我想直接凡尔赛一下,这个设计成为了国内首个获得红点奖的自动驾驶车,更值得炫耀的是,这套交互系统在2018年上半年设计开发完成并申请专利,而2020年苹果在秋季发布会上的IOS 14中首次增添了空间音频功能,与我当时的研究成果有诸多方向高度一致。
但这些其实都不是重点,最关键的是,这让我意识到,每个设计师可能都有一颗希望自己的产品成为下一个苹果的心,但想要做到超越苹果的创新就必须具有更系统化的深层思考能力,不然停留在苹果的规范下做设计,那就会一直在别人圈定的范围内去追求的创新,就好像是被绑住手脚的人跳舞,永远只能跟随,不可能超越。

设计就是解决问题?

一句“正确的废话”? 

老工:如何看待大家常说的设计就是解决问题这句话?

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正确的废话”。人活着就是在不停解决问题。
饿了,需要找食物,是解决问题;手机充电太慢,工程师提出了快充,也是解决问题。你会解决问题,我也会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一定要找设计师解决,而不是自己搞定。

如果我们把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与我们这个行业划了等号,不免过于狭隘,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设计是选择“好的”方法,去解决“对的”问题,所以说,学设计,学的是如何把一个问题解决得更好。

设计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 

老工:你的《产品思维》一书中曾提到—设计思维,就是用“好的”方法解决”对的”问题,这里“好的”和“对的“该如何判断?

首先,感谢您的阅读,而且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是读过至少一页以上了,哈哈。
我也回答过很多读者关于这件事的提问,因为我在《产品思维》这本书中的表述以客观、具体为主。但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核心观点,我竟然选择了两个主观的定语,让很多读者产生了疑惑。
其实可以清晰表述的工作,都能够通过知识性的学习来完成,唯独解决问题这件事,需要一定程度地依靠经验与积累,而且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设计的好坏很难以一个统一标准去评判,时代、环境、使用者的认识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使“好“和”对“的内涵有所改变。
因此,只要你的设计逻辑自洽,那它就是“好”与“对”的。一盘炒青菜可以是米其林餐厅的珍馐,可以是健身达人的减肥神器,也可以是挑食的小朋友觉得味同嚼蜡的“杂草”。

最好的用户体验

只有用户自己有资格定义

老工:如何定义好的用户体验?

最好的用户体验只有用户自己有资格定义。因此,做体验的设计,最关键的是找到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共鸣,它不一定永远是好的,但是它需要有鲜明的主张。
以设计师最常用的一个工具为例,智能笔Apple Pencil的笔尖和屏幕之间几乎没有摩擦力,每一笔都像是在溜冰,但是很多人就是喜爱这种绘图体验;也有些人,就是喜欢Surface Pen精心设计过的类似钢笔在纸张划过的阻尼感。
由此见得,人是没有固定偏好的,最可怕的体验反而是那些难以做到极致的体验,因为所有没有鲜明主张的体验其实都是没有体验。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确实会设立一些体验指标,来把它进行量化分析,比如NPS(Net Promoter Score),净推荐值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定义方法,它通过衡量用户是否愿意把你的产品推荐给别人,来侧面了解产品用户对使用体验的满意度。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一般会根据项目或产品的实际需要去进行选择或重新定义。

老工:设计师如何才能快速提升自身价值?


这个我其实一直有诀窍,不同公司的核心驱动力不同,这往往是由主营业务、商业模式、品牌形象等共同决定的,很难改变,因此设计师一定要尽量选择设计驱动的行业和企业,切忌以一几之力去挑战行业认知。
就比如我之前选择了奔驰,就是因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公司管理层,都一致认为,设计是奔驰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自然你的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和提升。

作品集 才是设计师的“本体”

老工:设计师在刚入行时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认为是积累“作品”。这里的积累,不是单纯地把做过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一股脑丢进硬盘,而是每年选择几个投入时间长,迭代次数多的重点项目整理进作品集。
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不停地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和改善它。这样你的作业、工作、参赛的方案,就都能变成你的“作品”了,毕竟作品集才是设计师的“本体”

老工:在你看来,优秀的设计师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与素质?年轻的设计师们大多会有一段迷茫状态,作为前者,能在职业规划上给他们一些建议吗?

“优秀”比较主观,就像乾隆和雍正两位皇帝审美大相径庭,但西洋画家,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却在入宫绘画的50多年里,先后为康、雍、乾三朝皇帝作画,并且风格都能做到投其所好。
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一类设计师,可以成为公认“优秀”的代表,那就是能做到按需设计,千人千面,满足好甲方需求的设计师。但这并不是唯一路线,也可以选择另一条路,就是有自己的主张,想要建立个人风格的设计师,但这就需要你能够接受来自一些和你的观念不一致的用户或客户的质疑,但如果选择这条路,就必须坚持自己,否则功亏一篑。


优秀设计师把时间花在打假上就是一种资源浪费

老工:设计圈总是避免不了被抄袭,设计师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作品?有什么好的经验方法可以传授的吗?

我支持保护原创设计作品,但商业上的保护,要靠市场手段。
黛娜·托马斯在《奢侈的》一书中,用了这样一个词定义山寨奢侈品——“伪货朋友”,她说,由于奢侈品行业特殊性,购买仿品的人,不太可能购买真品,所以对于奢侈品设计师来说,他们乐于看到自己的设计被仿冒,因为仿冒,才是设计成功的标志(当然前提是消费者都能明确知道这个产品的设计师是谁,并认可他的设计)。
因此,原创设计产品面临的,在我看来不是设计被抄袭的问题,而是产品被抄袭的问题,是属于来自不法者在商业上的恶性竞争,并非单纯抄袭。但是无论如何,设计师都要有产权保护的意识,一定要及时为自己的作品申请专利,毕竟,优秀的设计师,让他把时间花在打假这件事上,我认为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老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间的飞逝,90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你作为90一代的佼佼者,认为90一代设计师与前浪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作为“90后”,我所感受到的市场、行业与前辈们年轻时面对的市场、行业有很显著的差异,娱乐化、游戏化、社交化等趋势,以及越来越关注体验的消费者,都导致设计很难去以某种严肃的方式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以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创新。比如,当我们去进行产品定义的时候,“情感化“就成为了一个必须考虑的功能之一。

拿我们平时工作最常接触的产品为例——键盘的设计。近年的网红爆款洛斐键盘,它其实在设计上,很大程度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小黄鸭的联名、口红色号的涂装,都十分迎合当今的消费升级趋势。但是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圆形的键帽不如方形,因为减少了有效接触面积,机械键盘的敲击噪音也不适于安静的办公环境。
但是这些都不影响它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产品。这正是我们90后设计师所面对的最大变化,今天看起来Form follows Function这句铁律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成立,但是当我们以一个更高的格局来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今天那些不在传统功能认知里的需求,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Function呢?

留在这里,家国情怀。

老工:当初为什么选择进入联想集团,能够吸引你一直留在这里的原因是什么?

是家国情怀。
谈到联想,很多人会产生一系列的刻板印象,但是从我的观点来看这是有些偏颇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评估一个公司是否是值得骄傲的民族企业呢?

联想从中科院的一个小传达室起步,成为了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再到今天稳坐全球PC市场份额第一。它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民族企业的辉煌成就。更为可贵的是,联想的产品、技术,也同样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在《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受赞赏公司”中,联想与腾讯、海尔等其他优秀民族企业并肩位列其中。联想是一家和平崛起的大型跨国企业,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姿态更能在国际中展现出我国的大国风范。
此外,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我加入联想的时候,是以Global Future Leader项目进行专门培养的,这也让我得到了很迅速的成长。今天,联想重回科创板的消息也已经是沸沸扬扬,相信大家能够看到这个ICT的行业龙头,在科技创新上持续投入,支持中国自主研发、创新的决心和行动。因此,今天的联想是一个既能让你一步到位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又能让你有足够的空间去折腾,去创新的最佳土壤。
我目前所负责的业务,是一个结合了尖端科技的系统化设计创新,但是囿于国内交互设计行业现状,具有底层创新经验的人才非常难找。因此,我在这里也希望号召广大优秀的年轻设计师们,加入到我的团队,一起参与到这场设计驱动科技变革的盛宴中来。
我们目前开放的岗位有:
  • 视觉设计师(3D方向)
  • 创新项目交互设计师
  • 交互原型工程师
  • 市场与用户研究员
有意愿的同学们,可以把简历、作品集发送至如下邮箱(邮件标题标注投递的岗位名称):
  • 社会招聘 & 校园招聘 & 实习:shengww1@lenovo.com、hiring@dingdaoos.com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