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 | 教学札记
写下下面的一些零碎文字,纯粹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的思考——上完课之后的即时思考,可能专业性不足。
壹
今天开学第一天,正式上课。
强调一些新学期的上课常规之后,我就开门见山直接给孩子们上了一节新课。
这也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书中的第一课。
课的内容: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看学习目标,应该有两大核心目标
第一,要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与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合理性。
第二,能够利用直观图去理解混合运算中的实际含义与数量关系。
贰
但是说实话,在没有看到教材分析之前,光看教材,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先乘法后加减。我想孩子们也会有这个疑问。
所以在新课之前,我直接让孩子们做了课堂作业本的第一页,然后不讲直接批改,批改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已经会用综合算式去解决应用题,我就问这些会的孩子,综合算式的意思是什么啊,孩子们基本没问题。
但是当我问到,怎么有乘法有加减,为什么要先乘法再算加减啊。
有的孩子就说,老师你不是在二年级说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再加减吧。显然我犯了错误,当时二年级出现一些混合运算的时候,我直接把杰伦告诉孩子们了,现在后遗症来了。
也有的孩子说,老师,在混合计算中,乘法计算是比加减运算优先一级的。这回答专业啊,我说谁告诉你的,孩子就说暑假培训班老师说的。
把全部孩子的作业批改完毕,我掩卷思索。
叁
先乘法后加减,这一个运算法则,在孩子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那么帮助孩子们去理解为什么就是关键了,而我上课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给孩子们的理解提供一些脚手架。
其实脚手架我不用去找,光看教材,就可以了,教材已经为我准备好了。
那么教材准备了那几个脚手架呢:
1、具体情境。
教材在引入问题的时候,使用了一个小熊购物的情境图,通过让孩子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去解决数学问题: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要多少钱?
孩子们很容易列出算式:3×4+6=18(元)
孩子们说完这个算式的意思之后,我就问孩子们这里为什么先算乘法啊。
孩子们就说了:
最后是要算1个蛋糕与4个面包要多少钱,1个蛋糕是不用算的啊,直接拿来用,而4个面包的钱还要再算一下的。
孩子们就是借助这个现实场景,知道要算最后总价钱,那面包是必须先算的啊,算了面包的钱,最后才能去算总和。
2、直观模型。
其实教材一开始就提供了两份直观图,这两幅图在呈现程度上稍微有一点不同,第一幅图是直接把画图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就是直接把答案算出来了,第二幅图则是作为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工具,根据图可以列出算式,把算式与图关联了起来。
但是今天这两幅我都没有机会出示,因为孩子们自己创作了一些图。我们来看一下。
我显示让孩子说了这些图的意思,然后让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点。
其实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图都在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的总和,并且进一步发现4块面包加钱的图形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即可以用乘法算出4块面包的价钱。孩子们也显然发现,要把总价钱算出来,也必须把图中的面包加钱算出来。
然而,在图形阐述中,我发现了一位孩子的另外一种想法,这位孩子说,老师,在这里为什么要算乘法,因为乘法简单啊,我说这么个简单法,孩子就说,老师你看,原本这样列式简单吧(3×4+6=18(元)),但是不用乘法,就会变成3+3+3+3+6啊,这样多麻烦啊。
3、假设推理。
最后一种是假设推理,有的孩子就说了,为什么要先算乘法,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被逼不得已啊,你看,先不算乘法,还能算什么啊,难道先去算加法,我们就假设算加法,用脚趾想想,这个结果肯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