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盛荣年画谱】第002章概述起源(一、溯源引子)

本章内容简介:这一章主要概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尤其是重点说说朱仙镇豫盛荣木版年画的起源以及一些名人故事。
本章其分三个小节,第一小节讲述木版年画塑源引子,第二小节讲述在塑源过程中所听闻的名人轶事,第三小节讲述木版年画正本塑源的成果。
第一小节朱仙镇豫盛荣木版年画的正本溯源引子

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有着很多的版本,最普通的莫过于起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
当然也有对这个结论持反对意见的,持反对意见的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在北宋以后才在朱仙镇流传,而在之前木版年画技艺只在开封城中流行。
为此曾发生过不少的争论,2008年的河南在河报上,曾以四版连载的方式,祥述过之一结论的形成观念。
当然,这并不是今天所要表述的内容,等于是个题外话而已。
因此上,对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有着很神秘的面纱。
一代又一代的年画人,想要揭开它,让它真正的面目露出来,还原历史轨迹,让事实说话,才是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怀着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之迷,我曾经进行过深入的调查,但是,对于这些,单从文献上找到的证据并不多,甚至很少,因此又从民间的街谈巷议中得到了一些启示,总结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规律,并为它描述出一条真实可行的轨迹。
遵循着这一条历史轨迹,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朱仙镇木版年画源出何地,而更清楚的了解到年画发展的轨迹。

这里重点所要谈的便是朱仙镇豫盛荣曹家木版年画的溯源。
在朱仙镇众多的年画品牌中,豫盛荣曹家老店的木版年画有着与一般年画不同的风格,它不仅继承了木版年画的套印技艺,更传承了镂版印施的大宋手绘年画工艺,与其它品牌年画相比,更加精细,也更注重年画人物精神的表达。
用刀与笔勾画雕塑出更加真实的年画人物世界,一直是朱仙镇豫盛荣曹家年画传人所追求的目标。
为自己所从事的年画事业正本清源,更是责旁待的事。
为此,寻踪觅迹数十年,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万事开头总有端,要说清这些原因,需要一点点剥丝抽茧,切听我祥细道来。

(豫盛荣大宋手绘年画九羊开泰规格:80*60厘米)
要说起豫盛荣木版年画,还要从头说起,顺着一条线才能寻出它的踪迹,因此我想,我还是要从头讲起。
怎么说呢,第一次见到豫盛荣年画,那是在一九八三年的夏天,那是一个对我很不幸的夏天,那年的雨下的很多,多到你难以想象。
天就象是漏了一般,几乎每天都要下上好几场雨,只要天边漂过来一点云彩,那雨就会哗哗啦啦的下个不住。
而我们村子所在的豫南地区,更是重点中的重点,因此上,田地里,路上到处都是水。
那时候我刚刚退学在家,和一些不愿上学的小孩子不一样的是,我不上学的原因,并不是对于学习的讨厌。
而是上学的生活太苦了,上了两年的中学,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小时候的我特别能吃,一顿饭吃自己家蒸的馍要两个。
如果买学校卖的二两一个的馍最少也得三个,也只能吃个半饱。
尽量的话一顿饭要吃六个,一斤多的粮票,一天三顿饭需要三四斤,也着是让爹娘难心。
所心我每次回来拿馍,总要听娘的唠叨,别人拿一篮子的馍能吃上一个星期,而我只能吃上三天。
这也难怪她会烦恼,但是那时候小啊,并不理解母亲,只是觉得娘实在是太小气,更重要的是,每顿饭吃两个馍,实在是吃不饱,每天上午十点一过,上完午间操,便会感到饥饿难当,头脑也会昏昏沉沉。
成绩也自然是一天不剰一天,就如马尾提豆腐一般,根本就提不起来。
试着要求想让娘给境加一些吃的,但是那时候真的很穷,就是这样的饭,也是很受难为,而钱更是没有,为着借一毛钱的伙食费,娘也是跑遍了大半个村子。
为此我是说啥也不想去上学了。
我想自己在家干活,总能寻到东西,吃饱肚子,为此不上学在家的时候,从来也不肯闲着,不是上地里挖野菜,就是去河里捉鱼虾。
那时节地里也不打除草剂,田地里有着很多的野菜,象鸡冠子棵,野现菜那是到处皆是,一出门就能挖上一篮子,挖回来挣去根子,洗净在开水里淖一下,拌上麻油,盐,再放上一点醋,那味道简直是好吃得不得了。
所以整个夏天,我也从没闲着,不是上地里挖野菜,就是去河边捉鱼,就是在那不经意间,自己的脚后根是在什么时候扎上了一根刺,却是始综不知道。
那个时候,天经常下雨,而我们家里穷,是买不起胶鞋的,外出上地干活,下河摸鱼都是打赤脚。
也就是因为如此,在不经意间,我的脚上扎了一根刺,没有及时的拔出来,一直到脚后根肿起了一个大黑疙瘩。
同时脚也痛的钻心,爹娘发现我走路一拐一拐不正常,才知道我的脚出了问题。
这其实并不怪他们不关心我,因为孩子多,事情多,更重要的是我个人耐受力比较强,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去惊扰他们。
父母发现了我的脚的严重情况,当下不敢怠慢,立刻带着我去了汝南县医院,医生见了连连埋怨,说他们太大意了,要是再来晚了,只怕是要转成败血症,那就不好治了,严重了还会波及到生命安全。
爹娘也着实吓得不轻,当下央求医生给做了手术,用针管抽出里面的脓血,挑出了罪魁祸首,一根草刺。
然后就是包扎,嘱咐爹娘不要让我乱动,需要静养一段时间。
从医院回来,爹娘不许我去地,更不许再去捉鱼,每天只能呆在院子里看蚂蚁上树。
那日子过得真是无聊透顶,对于一个闲不住的人来说,那样的生活简直比杀了还要难受。
娘看我无聊,就找来一个破画册,让我没事照着上面的东西画。
那是一本很残破的本子,字也写得奇怪,有些字很稠,根本就不认识,能看明白的,多是些个子呀也的。
看了半天,分遍出那是一本画谱,上面有豫盛荣几个字,倒也是认得的。
还有上面的图画倒是有意思,有着很多的小人,他们有的磨刀,有的锯木,还有用刨刀在刮木板。
后面又有很多张的图画,那上面有些穿戴着戏装的将军,挥舞着兵器,看上去威武的很。
我正在翻看着,大哥从外面走了进来,他是听说我的脚被扎了,特地从工地赶回来看看我。
那时他还在农中的生产队窑厂干活,平常并不在家。
一见我在翻看这本册子,忙拿了起来,他很严肃的对娘说:“娘,你怎么又拿这个本子给她儿看,你不怕人家瞅见汇报去嘛。”
娘有些不好意思,她急忙接过来说:“我看她闲得难受,让她看着玩的。”
说着话,她拿起册子就走,丝毫不敢懈怠。
我那时刚刚看出一点眉目,被大哥拿走,心里自然是不愿意,大声哭闹着让娘给我,因为刚才看到那上面有着一个美丽的女子,她似乎在手把手的教人做什么。
我对那些真的很敢兴趣,如今大哥一进家就打破了这一切,真是让我心里难受得很。
面对我的哭闹,大哥做的相当的绝,他冲我吼道:“你闹什么,那不是什么好书,那是禁书,是让人犯错误的书,娘,难道过去的事你忘完了嘛,你忘记了俺姥姥爷是怎么死的嘛。
我就说不该留下这本书,如今咱们还没有摘帽,难道你还想让悲剧在我兄弟,妹妹身上重演吗。”
娘有些心痛的看看我,她又看了看手中拿着的那本残破的册子,有些怯怯的对大哥说:“你姥爷就留下这点念想,我还继续放着吧。”
说着她转身就朝屋里去,那一刻我不理解大哥为什么要那样做,但我只想要回那本册子,因为那册子上确实有我感兴趣的东西。
我用双手撑地,一只脚点地,肿了脚后根的腿翘起,朝娘爬了过去。
在娘转身的一瞬间,从她手里抢过书来,转身就要逃开。
可是,我却不曾想,大哥比我更快,他在我拿到册子的一瞬间,迅速从我手中抽出册子来。
二话也没有说,直接扔进了娘烙饼的鏊子下。
那天是娘搅了半盆的杂面糊,说是要烙烙馍,刚刚支上鏊子,烙了几张烙馍,那鏊子下是通红的火碳,册子一扔上去,火苗瞬间把它吞没。
看着被熊熊燃烧的大火烧着的画册子,就如同被撕裂般难受的我,眼泪哗哗的流了下来,娘也着急的想伸手从火堆里抢出册子,却被大哥阻止了。
她很无奈,眼前角也流下了泪水。
我转过身去,再也不想理大哥,心里面恨他无情,怎么就那样决绝的把册子给烧了。
大哥蹲在我身边,不住的给我道谦,他说:“你喜欢画画 想学画画,那是好事,但是那本书你是看不得,那是毒草,是被批判的封建余毒。
咱们家成份高,我想上学都上不了,可不能再因为这个当误了你们。
明天我去县上的新华书店,给你买一本画画的书,你好好照着画,肯定会有出息的。”
那个时候,对于封建余毒,我也是当然排斥的 ,虽然对那本书很喜欢,尤其是里面的漂亮仙女,她的美艳那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但是大哥坚持说它是封建余毒,我也就无可何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虽然有很多的不舍得,但是我也是个三好学生,又是青年团员,自觉排斥封建余毒的觉悟总还是有的。
听到大哥说他愿意给我买本画册,我当然是高兴的。

(朱仙镇豫盛荣曹家年画风筝记)
大哥果然并不食言,第二天下午的时候,他拿回来一本绘画基础知识,那是一本大约三十二开的小书本。
里面有关于绘画的基础知识,还有大量的插图,还有一些绘画的技法,不仅有简单的墨线画,还有层次分明的立体画。
这一下子就把昨天的不愉快抛到了九宵云外。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爱上了画画,娘看着我拿着草根,在地上照着书上的画面画画。
她有时皱眉,有时开心,有时候也会来指导一下我,这个树叶要怎样画,那个小花这样画更好看。
她还去路边,采来一大捧的野蔷薇,插在瓶子里,让我观察它们,娘说:“画画不能光照着书上的画,还要照着实物画,你看这束花,你要怎样把它画下来。”
蔷薇花瓣很是细碎,要表现也着实的不容易,我画了很久,却始综找不到从那里下手描绘。
娘说:“观察花朵要从点线面开始,它虽然是立体的,你仔细观察,也能看到点线面的所在,把它从抽象的立体面,看成具像的平面,就形成了具像化的观察转变,这也是画画的基本功。”
我按照娘教的方法去观察,经过一段时间,觉得果然是挺好用的,突然间,脑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个疑问,娘难道也会画画吗。
我问娘这个问题,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娘画画,就是家里也从来没有贴过画,每到过年的时候,爹总是从集上买来红纸,让爷爷写上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联。
或者贴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就连门神也是很少贴的,那要是娘会画画,为什么不画张贴上。
人家里可都是贴着很多的故事画,花花绿绿老好看了。
可我们屋里什么画也没有,光秃秃的实在是不好看。
每次问起,娘总是欲言又止。看到她不肯说,我自然也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但是画画的技艺却在不知不觉间进步了不少。
同时由于什么事也不做,每天忙于画画,不乱动乱跑,我的脚好的很快,半个多月后,脚就可以走路了。
现在想起来,当时还真是占了学画画的光,要不然每天火急火撩的,脚也许真不可能好的那么快。
过了快一个月的时间,我画的已经相当的好了,眼中所见的也不在是站着的大树,房子,而是一幅幅的画。
我每天最大的爱好,便是蹲在地上画画,为此还削尖了一根竹筷子,还被母亲狠狠的批了一顿,说我太不爱惜家里的东西了。
要知道竹筷子价格也是很贵的,家里只存放着那么七八放买的竹筷子,都是留着招待客人用的。
而我们自己用的都是自己动手削的扫帚把。
那时的大竹扫帚,把是用毛竹梢子做的,用废了的扫帚把,最大的利用价值,便是用来削筷子。
这样的扫帚把当然也不是容易得的,要不然我还当真不会去动那几双金贵的筷子。
不管怎样说,我总算是得了一枝很得用的竹尖笔,在空闲的时候,便会画一切能看到的东西。
有时候看到人家门上贴的年画,便会对着画起来,越画越觉得,烧掉的那个画册真的是很可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