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茹:窝北村的庙会
窝北村的庙会
王敬茹
当那槐花开得熙熙攘攘的时候,窝北村的庙会也就开始酝酿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垣城下数十里的村庄都会显得非常热闹。尤其是窝北村,这个庙会的中心就在这里。人们老早就盼望着,想象着、议论着今年的庙会会有什么新的不一样的景色,心底里那股急切,那份热情毫不保留地彰显出来。
窝北村的庙会从我儿时的记忆中就有了,也无从去考证它的来历以及开始的时间。只要老百姓们高高兴兴地迎接这个节日就足够了。庙会终究是老百姓的故事。
不会忘记庙会上那卖冰棍儿的老汉,褐色的脸庞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孩子们围着他,嬉笑着,吵嚷着,小手里举着一毛或者两毛的零钱;老汉微笑着,眼里满满的慈爱:“别急,别急,都有昂。”那从一个个小小的圆形或者长方形铁桶里拿出的冰棍儿,就能让孩子们兴高采烈一阵子了。现在生活好了,庙会上冰棍儿样式也多起来了,奶油的,绿豆的,水果的;还有了许许多多玩乐的,像金箍棒,电动玩具车,仙子的翅膀,碰碰车,旋转木马;许许多多的小吃,像糖人,炸火腿,羊肉串……多得像牛毛,像雨珠,孩子们的眼神在五颜六色中更加兴高采烈起来。
大人们每到这个日子就开始为农忙准备了,因为庙会过后就离麦收不远了。泛着光的镰刀,秸秆编的草帽,还有那叉、耙、扫帚,每个商贩的摊儿前都有一群儿讨价还价的人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朴实的微笑。
如今,科技发展起来,各式各样的收割机解决了麦收的紧张,镰刀成了麦子收割的记忆,但是人们还是喜欢到各个摊位前,听商贩们推销他的商品,也买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
庙会上文艺节目是必不可少的,每年都有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剧团来这里演出,演员们一来就是七八天,一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把亲戚朋友们约来,酒足饭饱后,一起到戏台下站个位置,听那锣鼓铿锵,演员们原汁原味的唱,看那画的生旦净末丑的脸谱,舞台上青衣水袖,武生的跟头。不管好与不好,人们都卯足劲地鼓掌,那股热情足能感动整个舞台,足以让演员们热泪盈眶。现在手机、电视、电脑几乎家家都有了,各种文艺节目在家里都能欣赏到,节目类别也多起来了,广场舞,旗袍秀,流行歌曲演唱会,人们还是喜欢聚集在一起,在舞台下享受那份独有的快乐。
庙会上独有的美食当然是粽子了。每到这个时候,几乎家家都在准备。买好了苇叶、小枣、蜜枣、江米、芊芊谷米。这准备的工序还是略繁琐的,苇子叶需要洗净煮开,枣类是需要逐个清洗的,米类要浸泡三四个小时。准备工作完成后就是包了,主妇们便仨一群儿俩一伙儿地围坐在一起,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开着玩笑,粽子就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在她们的巧手里冒出来了,挤着闹着到锅里排好了顺序,经过两个多小时开水煮的考验,那香味便四散开来。垂涎欲滴这个成语用在这里一点都不觉得夸张。
庙会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叫媳妇儿”,指的是谁家有订了亲未过门儿的儿媳妇,这个庙会是必须接来的,老人们给准备了可口的饭菜,有的还给准备了零花钱。饭后,一对对儿小情侣们就手拉手到庙会上游玩了,买点纪念品,看看节目,感情愈发得深厚了。这温馨的场面可比电视剧里要实实在在的多。
庙会上收货最多的,我想应该是各地的商人们了。卖衣服的,卖食物的,卖小饰品的……他们早早就把货物准备齐全,提前好多天就来到这里,找个临街的位置搭个帐篷安顿下来,然后眼里盛满了收获的期待。估计他们每个人离去的时候腰包都是鼓鼓的,心里笑开了花儿。
庙会不知道有着多么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寺庙也没有了痕迹。人们也不再怀念烧香拜佛的日子。但愿武垣城下的父老乡亲永永远远都生活在这盛世的阳光里,开心地笑着,生活过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滋有味。
“肃宁瞎咧咧”群,揍欢迎瞎咧咧,别发广告别鼓包别小气别傲气别赌气,你揍把你闲滴没事瞎咧咧滴酸帮撕拉滴诗、文往群里发,你揍把你吃饱了撑得瞎咧咧的家不长里不短叨叨叨叨,管他谁爱看不爱看尼,谁爱点评褒贬,你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揍拉倒,实在酸滴受不了了,一拍屁股退出来就行,带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没人管你。
扫码关注《独立疏篱》
投稿加微信
关于打赏
有关读者赞赏,发表后七日内二十元以上一半归作者稿费,一半归平台管理费用,不足二十元归平台管理费用。
——点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一种支持——
肃宁瞎咧咧
草根文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