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子女该听话,还是父母该放手

子女的个性与父母的经验发生冲突,是这个时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矛盾所在。

相信很多人会跟我有相似的经历,父母会觉得他们的人生经验比我们多,他们的判断相对于我们的决定会正确些,因此就出现了许多类似“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等等经典的名句。

作为子女一方,也会觉得父母的观点相对落后和守旧,根本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他们会认为父母是“老古董”“老顽童”。

其实,双方只要能放下成见,多听听对方的意见也未尝不可,说不定能够帮助问题得到较为全面地解决呢?

很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被愤怒的情绪冲昏了头脑,最后冲动行事,反而多走了弯路。

我喜欢孟非孟爷爷少说也有3年了,在观看他主持的节目时,我学到了不少处事方式。

不久前,孟爷爷主持了一档新的节目《新相亲大会》,也是跟《非诚勿扰》类似的相亲情感类节目。

在一期节目中,有一位男嘉宾经历比较特殊,他今年已经42岁了,有一段婚姻经历,还有一个12岁的女儿,而且他还跟自己的许多前任保持着较好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经历让许多女嘉宾望而却步。

但是,男嘉宾十分善良,他热心公益,有一间自己捐助的希望小学。

他热爱自由,喜欢旅游,希望可以跟自己的另一半婚后环游世界。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有趣灵魂的他,吸引了一个26岁的女嘉宾,女嘉宾也表示愿意跟他继续交往。

在最后的抉择时刻,女嘉宾的父母明显表达出对女儿选择的反对。

作为父母,作为一对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父母,他们不希望女儿嫁给一个结过婚、有女儿,并且与他们女儿年纪差距那么大的男人。

为此,男嘉宾表示非常理解,这也是我们作为常人来说能够理解的一个选择。

女嘉宾很为难,一边是自己喜爱的男嘉宾,一边是最爱她的父母,她最后还是选择尊重父母,但她依旧希望父母能够更多地在意自己的感受,因为对于她来说一个有趣的灵魂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感受的转变。

小的时候,我很庆幸父母没有帮我选择任何的兴趣班让我周末去上课,我同情班里的同学,就像一些人的观点:他们没有童年,起码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长大后,当这些没有快乐童年的人在自我介绍时表演着各种才艺时,我在下面看得手心出汗,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艺。

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应该报什么专业,最后选了个“万金油”。

我的大学,在各种需要表现自己才艺或兴趣的场合里,我一败涂地。

曾经多少次,在填兴趣爱好的一栏里,我一再纠结,我绞尽脑汁终于把看书写了下去,读了十多年的书,应该算得上是兴趣爱好吧。

每每这些时候,我多么希望时光倒流,多么希望孩童时代的我被父母逼着去各种兴趣班,起码我还能说说我学过什么才艺。

大家都知道郎朗吧,一个那么年轻但又那么著名的钢琴家,他就是很多人眼中“没有童年的孩子”。

郎朗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钢琴的,还不是小时候被爸爸逼着学、逼着练,我相信他也怨恨过自己的父亲。现在的郎朗呢,我相信他还是会感谢父亲的。

我挺相信一些父母“兴趣是培养出来”这个观点的。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能对什么感兴趣,好动的孩子固然最喜欢玩,这时让他去各种兴趣班上课,他肯定不开心。

可是,郎朗为什么喜欢上了弹钢琴,当然是他在参加一些比赛的时候得到的掌声和奖杯。

别人的肯定是我们坚持一件事一个很大的动力,而郎朗的父亲或许就深知这一点。

你所失去的终归会回来,你所付出的终归不会白费。

或许我们自以为郎朗没有童年,但你怎么知道弹钢琴不会是郎朗童年快乐的源泉?从这里看,郎朗父亲的选择或许是正确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经验,我相信父母的经验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然而,我们依旧不能否认,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有些经验不再适合现在的人们。

因此,在子女和父母的观念发生冲突时,最佳的解决方式不该是争吵,而是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把最好的结果放在台面上进行讨论,过程真的没有结果重要。

就说找对象吧,子女和父母不都希望有个幸福的结局吗?既然为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何不选择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呢?

以前编辑的文字过于密集,

今天学习了一下其它推文的编辑,

不知效果能否好些。

喜欢的转发文章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