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插艾蒿的来历
图片来自网络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插艾蒿。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可去湿、止血、消炎,是非常重要的药材。可是,端午节这天,为何将艾蒿插在门上呢?这个习俗与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关。
黄巢出生于盐贩世家,家境富有。他从小能文善武,幻想称王称霸,建功立业。五岁时,他跟爷爷玩耍,以菊花为题,即兴赋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但是,黄巢长大后数次参加殿试,皆名落孙山。这给他带来很大的打击,他写下一首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样是以菊花为题,同样抒发了抱负。
当时,朝廷腐败无能,加上全国各地遭遇灾情,人们颗粒无收,食不果腹,四处逃难。黄巢内心更加愤怒,举起了起义的大旗。他带领起义军辗转10多个省份,给唐王朝致命地打击。
可惜,黄巢并不像菊花那般高洁,他心里一不爽,便大开杀戒,制造屠城惨案。人们听到“黄巢”这名字,都胆战心惊。
有一年,黄巢挥军南下,碰到一些出城不久的百姓。其中,有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手上牵着4岁左右的男孩,而背上背着的孩子明显大一些,约莫7岁左右。“为何牵着小的,背着大的呢?”黄巢觉得很奇怪,忙叫士兵把妇女带过来问个究竟。
那妇女来到黄巢面前,连忙跪下央求,“如果大王要杀,就杀我和手里牵着的这个孩子吧,把背上的男孩给放了。”黄巢更加疑惑了,忙问:“这是何故?”妇女不慌不忙地回答:“牵着的孩子是我亲生的,背上背的是我的侄儿,他的父母死得早,我一定要好好保护他。”黄巢又问:“那你们为何逃出城?”妇女答道:“听说黄巢大军杀人如麻,我们不得不逃。”
黄巢毕竟从小受到传统教育,他为妇女的胆识与善良所感动,赶紧请妇人起来。他见到妇人背上还绑着几根植物,便问:“这是何物?”妇人回答:“黄蒿!”江南部分地区的人们把艾蒿称为“黄蒿”。
黄巢一听——黄好,心里大喜,“大吉大利啊!”他对妇人说:“你赶紧回城吧,城里比外面要安全。你把'黄好’插在门框上,我保证大军对你秋毫无犯!”随即,他对军队下了一道命令:“见门框插'黄好’有犯者,杀无赦!”
第二天,黄巢准备攻城,不料城门大开。探子来报,城内军队已连夜撤离,而老百姓的门上都插着“黄好”。黄巢有些诧异,率军入城后一看,果不其然,家家户户敞开大门,门框上都插有艾蒿。
原来,妇人一回城,便将门上插艾蒿的消息告诉城内老百姓。黄巢想到了妇人的良苦用心,而自己此次攻城不费吹灰之力,全靠“黄好”保佑,便实现了他秋毫不犯的承诺。黄巢稍微整顿了队伍,继续南下。
这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门上插艾蒿可以辟邪消灾”这个消息传遍江南地区,越传越广,也流传了下来。
附言:
1、本文根据杨宏的《插艾蒿》改编。杨宏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会员、老城镇金闸村主任。
2、每一个节日,每一个风俗,几乎都有民间传说。小时候听到很多这样的故事,有的故事凄美,有的故事温暖。关于插艾蒿的来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传说,有趣的是,所有的故事都很暖心。在此摘录两个版本。
版本一: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娶了一位精明能干的妻子,名叫端英。五月初四,端英心里发愁,明天是端午节,又是我的生日,家中一贫如洗,相公外出未归,该如何过节呢?突然,她闻到屋边所种的艾篙散发出奇特的芳香,便灵机一动,剪了几根艾蒿插在大门上,图个吉利。说来奇怪,相公也谋求到不错的差事,家境转好。“端午节门上插艾蒿图吉利”的消息也传开了。
版本二:在一个山村,有个勤劳善良的女人,还没有和丈夫生下孩子,丈夫便早早去世了。她一个人精心孝敬公婆,但公婆因为她没有孩子老是欺负她,还说是她克死了他们的儿子。村里人也欺负她。即便这样,她依旧任劳任怨,直到公婆去世。此时,她自己也变老了,孤苦一人,村里人抢了她的田地,她只能挖野菜度日。有位神仙看不过去了,决定惩罚这个村庄的人。神仙对她说:“马上就是五月初五了,你把艾蒿挂在自家门口。”她以德报怨,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村里人。村里人害怕上天惩罚,家家户户都插上艾蒿。神仙施法,山洪暴发,但神仙分不清哪个房子才是女人的家,只好让洪水绕道而去。村里人心有愧疚,改变了对妇人的态度。但是,他们依旧害怕上天惩罚,所以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在门口插上艾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