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之间在诗坛上的差距,高下立判
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座永远屹立不倒的堡垒,不论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与打磨,它都能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给世人传递最优美的意境与最真挚的情感。在古人的观念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刻苦学习、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彰显身份的高贵。
纵观历朝历代的诗坛与政坛,不难发现许多饶有名气的诗人都在朝廷中任有一官半职,甚至官至宰相。例如,人称“诗佛”的王维是盛唐时期的田园派诗人,他不仅擅长写文作诗,还精通音律,十九岁时以一首《郁轮袍》受到安乐公主赏识而进士及第。
而后,王维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陆续担任了太乐丞、右拾遗、吏部郎中、尚书右丞等官职,虽未出将入相,倒也顺风顺水、身份尊贵。再如,写出千古名作《悯农》、呼而吁世人珍惜粮食的李绅便是唐朝著名的宰相。
以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闻名的唐代诗人张九龄也是著名的政治家与宰相,他尽忠职守、兢兢业业、敢于进谏、知人善用,从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为唐代的开元盛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过,诗坛中最家喻户晓、举世闻名的诗人莫过于李白与杜甫,二人都曾入仕,在诗歌上的成就不相上下,世人对两人的才华与成就以及历史地位争论不休,不知究竟哪一位更胜一筹。关于李白和杜甫在诗坛上的成就与地位到底相差多少,华中师大教授戴建业一语道破两人的差距,他是如何评价两人的呢?
“诗仙”李白
李白,号“青莲居士”,由于诗歌中总出现酒,故被人称为“酒仙”。李白为人爽朗大方、豪放洒脱,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与自豪感。对待挚友,他真心实意、曾写下不少饱含深情的诗作赠予友人;对待国家,他一往情深,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爱与热枕,看似狂放不羁的他实则拥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人生是矛盾、精彩且传奇的。李白在年少时期饱受儒家经典思想的影响,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辅佐君王开辟太平盛世。然而,天不遂人愿,李白的仕途之路频频受阻。
他只能携着不甘与落寞寄情于山水之间,开始数次漫游之旅,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壮志难酬。此外,李白在隐居时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启发,学习了无为而治的人生境界,并开始渴望自由与宁静,写下了不少飘逸的诗作。其实,李白一生都在出世与入世之中徘徊。
入仕为官时,他渴望放浪形骸、到处游山玩水的自由生活;但出世归隐时,他又忍不住忧国忧民,他对国家以及百姓的担忧完全不亚于杜甫。可以说,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他的整个人生,这在许多作品中得以印证。
“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被世人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为“李杜”,而他的诗则被称为“诗史”。杜甫身上最大的情感特征便是爱国,他出生于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且亲身经历安史之乱的大变故,因此他拥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的境遇相联系。
除了在作品中感叹“国将不国”与人生悲苦外,也立下驰骋沙场、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杜甫目睹了唐王朝的动乱与衰颓,也亲眼所见百姓所面对的灾难与苦痛,因此他十分擅长在诗歌中刻画复杂尖锐的社会问题与多灾多难的画卷。
同时融入自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终呈现出鲜明深刻、流传千古的“诗史”。与李白不同的是,杜甫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笔下的叙事诗并不多,却篇篇经典。杜甫擅长用独特的视野观察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人与事,并用艺术手法进行加工与润色,创造出无数沉郁顿挫的作品。
他对平平无奇的老百姓变得活灵活现、不再普通,各个都拥有真实且鲜明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例如,《石壕吏》中年迈体衰、腿脚不便的老翁,在听闻官差将前来征兵后,连夜“逾墙而走”。
而故事中的老妇人善良坚强,为了不让官兵抓走媳妇与丈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住摇摇欲坠的家。整首叙事诗揭露了在安史之乱的影响下,唐王朝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乱的厌恶。
戴建业眼中的“李杜”
戴建业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因讲解唐诗的视频而在网络上爆红,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可与追捧。在戴建业教授看来,古代诗人可以分为一般诗人、名诗人与大诗人。唐代的名诗人数不胜数,如孟浩然、李商隐、王维等,而大诗人却仅有两位,分别是李白与杜甫。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能够称为大诗人的寥寥无几,如爱国诗人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洒脱不羁的苏轼等,他们不仅在诗歌上有很高的造诣与成就,还拥有崇高的人格与境界。杜甫一生虽颠沛流离,但也出身官宦世家。
安史之乱前,杜甫对自己的学识与才能颇有信心,甚至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夸。然而,自我感觉良好的杜甫参加科考时却名落孙山。后来,杜甫被授予了一个正九品下的河西尉,但他嫌路远推辞了。次年,杜甫被改任为右卫率府曹参军,可没任职多久便因安史之乱作罢。
已过不惑之年的杜甫亲身经历国破家亡,而自己却在战乱中身不由己,无法为唐王朝出力,只能吟诵出“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来表达对国家国民的担忧。在戴建业教授看来,杜甫之所以能称为伟大诗人,是因为他与民族同甘苦共患难,承担起整个国家的历史使命。
而李白一生放荡不羁,他总是将饱满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作品中,因此戴建业教授认为李白的诗文有些许偏激,而且自建安以后,李白并未有优秀的作品出现。在《戴老师魔性诗词课》一书中,戴建业教授特地提到应当给杜甫颁发“诗歌最高成就奖”。
很显然,相对于李白,戴建业教授更欣赏杜甫,同时也更胜一筹。他认为杜甫是能融会贯通前人的优点,并融入自己的艺术技巧与特色,且拥有宽广的气魄与胸襟的诗人。除了绝句无法超越李白外,杜甫在律诗与古体诗上都达到了巅峰状态,因此两人在诗坛的成就是一目了然的,高下立判。
结语:
历朝历代的诗坛对李白与杜甫的看法是不同的。杜甫前半生的名声远不如李白,连带作品也不受重视,直到晚年才受人推崇,因此唐朝时期杜甫被录用的诗文远少于李白。到了北宋,文人墨客皆以杜甫为尊,对其作品爱不释手,争先恐后地校注杜甫诗集。
元明两朝,诗坛掀起了扬李抑杜的风气,对杜甫的诗集有所冷落与排斥。直到清朝,文坛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二人应当持平齐名,都是历史上唐代伟大的诗人,难以分出高下。
综上所述,不论是戴建业教授的观点亦或是古今中外学者的论述,都只能作为参考。其实,时常品鉴两位大诗人的作品、学习他们优秀的品格与人生态度远比将两人的水平分出高下来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