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吴小杰/行走在黄柏山的绿波光影里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行走在黄柏山
的绿波光影里
吴小杰
走进黄柏山,车子便像只船,在树的海洋里摇晃。四周是连绵的高山,山上满是密林,山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波光。我们行走在绿波的光影里,也行走在“黄柏山精神”的光辉里。
在我的童年,黄柏山这个称谓,用于大别山腹地方圆几百里绵延的大山,也指商城县境内一个闭塞的行政村。这里,有林海树原、飞瀑鸣泉,也有古庙青灯、前朝旧院。人们朝起暮歇、植树耕田,守望互助、淳朴友爱。现在的黄柏山,已被打造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许多时髦的名片——“绿色氧吧”、“避暑胜地”、“江淮文蔚”、“楚豫禅宗”……等等。我们这样介绍她:这里群山碧青、绿水长流,沟谷幽黛、潭瀑鱼跃,林木茂秀、湖光山色,犹如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听老人们说,黄柏山上曾因战火破坏和人为砍伐,几十座山峰林木所剩无几,水土流失严重,每到雨季,泥沙俱下,乡民们胆战心惊,幸亏有“天降神兵”——黄柏山林场人,危急时刻拯救了这片大山,也拯救了这一方乡土。被“神兵”改造过的黄柏山,重回茂林修竹、飞泉鸣鸟之貌,生态环境极佳,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2014年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2015年以97%的森林覆盖率获得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森林”,是她的内涵,也是她的外延,更是支撑着她由闭塞走向开放、由积贫积弱走向富裕繁华、由“养在深闺人不识”走向“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核心所在。这片“森林”,是黄柏山人一棵一棵种出来的。
也许我不能完全理解森林对于黄柏山的意义,但我自小就知道,老家是被绿色包围的村庄。长大后的我,去过、生活过其他城市,有的娟丽秀美如江南园林小景,有的巍峨大气如五岳雄浑之巅,更加深深感到她的独特气质。身处在大别上腹地的她,有绵延无际、高山仰止的磅礴气势,也有秀美娇羞、玲珑可人的婉约之风。她不仅仅是一片片密林的绵延结合,更是一湾水泽、一泊镜湖、一眼流泉、一股飞瀑的巧妙织锦。她拥有一种沉稳的力量,浩大而平和、丰沛而饱满;也拥有一种魔幻的旖旎,时而妖娆绚丽、时而清新恬静,经得起任何长久的凝视与回望。幼年的我,在这里长大,眼中的山景野趣、诗情画意,最终成了千万游人眼中的美景如织。
自我外出求学,每年回乡都有新发现,除了定格在记忆中那些寻常风景外,法眼寺、息影塔院、无念湖、李贽书院等景点,每每让我目不暇接。那些遗落在时光深处的历史,正在以新的姿势回归,并造福于乡民。我的家乡,生态魅力、人文魅力与日俱增。一直守护着大山的“神兵”们,也许有的已经老去,他们执着、坚韧的精神却代代不息,以其不变的初心、持之以恒的信念接力着。六十年,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六十年,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六十年,我的故乡,美丽嬗变、华丽转身。
当我还沉浸在对故土的眷念、对林木的深情中时,“神兵”们创造和守护的“森林”已作为森林资源的精华板块,兴起了生态旅游。黄柏山这个称谓,现指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辖附近六个行政村。短短十几年,旅游干线循环公路一条接一条,村组道路全线贯通,九潭谷山水观光区、九峰尖登山探险区、大牛山森林沐浴区、界巴冲生态游览区、黄柏山佛教文化区等众多分区陆续开发,游客比肩接踵而至。由此而来的是当地一系列增收产业,农家乐、运输商贸、土特产品、农产品加工等,成为乡民们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我的故乡,正展露着她的风华与锋芒。
绵延的大山像一叠叠屏障,曾经将我们与山外的人隔开。我的整个童年,没走出过这片大山,却结识许多不同口音的人。他们大多是黄柏山林场的职工。他们给我们带来绿波闪耀的新树林,也带来新奇独特的小物件,巴叔就是其中之一。
巴叔与我家的渊源,源于巴叔的一位叔叔。巴叔的叔叔,是第一代林场职工,他们驻扎在山上开山造林。身强体壮的爷爷曾为他们挑树苗,也曾与他们一起采集松籽、培育树苗。住工棚、喝溪水、吃粗面馍,爬山路、劈荆棘、干力气活,林场职工虽有许多是高级干部、高级技术员,日常生活却比农户家还要苦。爷爷说巴叔的叔叔对他有恩,这种恩情,不过是缺衣少食年代里的一口吃食、攀石爬坡过程中的一只臂膀,或数九寒天夜里相互取暖的一块旧毡……,爷爷如数家珍。
关于开山种树的辛苦,爷爷是知道的,秋天上山采种,冬天砍草整地,春天育苗栽树,夏天砍灌护苗,一年到头有干不完的活儿,但看他们浑身充满着劲儿,“三九天挖穴整地,穿着单衣还直冒汗”,仿佛他们是铁打的。这些旧事,爷爷絮叨很多年,临到老了,还得记得当时他们的口头禅——“看着树苗一年年长高,就像孩子一样。”我想,在无数个与恶劣环境斗争的晴天雨天、黑夜白昼,唯一支撑他们的,是一度贫瘠得只剩秃梁的山上越来越多的绿色影子吧。
大概庄稼人眼里的恩情,是重过山的,当二十来岁的巴叔到林场当护林员时,爷爷几乎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尽己所能庇护着。巴叔长的瘦小,却十分精神,在山林穿梭如同矫健的山兔。他偶尔到我们家,会逮着孩子们疯跑,我们则缠住他讲山里山外的故事。他很会说故事,总听得我们意犹未尽,天天巴望着他能再来。
他住在山上林点的简易棚屋,白天砍些杂树,夜晚逮盗树的人,听到哪里有响动起来就追着跑,跑到跟前找不到偷树人也不回去,找个地方躲起来,常常一守就守到天亮。遇到盗伐猖獗时,干脆就背着铺盖巡山,困极了就地囫囵睡下。林点没有路也不通电,照明用松树脂,吃水要到山下的河湾里挑,来回得一个多小时。他每月去一次山外的粮站背大米,一路不歇也得一整天。爷爷心疼他,隔段时间就挑些粮食送过去,偶尔给他翻换一下床单褥子。山上潮气重,褥子易生霉,蚊虫的血迹、山鼠的爪印、掉落的鸟粪虫粪,还有烧过的松油脂的污迹,家里洗衣服的幺姑总要发半天牢骚。我以为幺姑对巴叔是厌烦的,不断在她面前说着巴叔的好,幺姑拿眼睛横我,我也不退缩。
两年后,幺姑嫁给了巴叔,欢天喜地样子让我有点眩晕,一度怀疑她之前的抱怨是假装的。后来,林场的公路修通了,巴叔除了护林,还要对林区的树木间伐。我曾不解地问爷爷:那么辛苦地种树护林,为什么还要砍呢?爷爷说,有些树太拥挤,相互影响着长不高长不大,不能成大材。我似懂非懂,心想种树也有好多门道呢。巴叔每天都很忙,爷爷就整修了林点的棚屋,幺姑搬上山去住了,一边照顾巴叔起居,一边帮助巴叔伐树。爷爷依然上山送粮,幺姑偶尔也会回家。幺姑形色匆匆地来去,爷爷不断往幺姑的大口袋里塞东西,嘴里念着:“这下好了,两个人能看好咯。”幼小的我,听着爷爷宽慰的语气,也知守护住这一片林子,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悄悄藏起对巴叔和幺姑的不舍。陪我长大的幺姑,奔着护林员去了,这一份深情,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没有不解,只有体谅和钦佩。大山的女儿,该有大山的胸襟和勇气,懂得取舍、坚守和付出,也懂得坚韧、奉献和感恩。
爷爷渐渐年迈,巴叔守着的那片林子,杂树、矮树、歪树都砍去了,留下的树木越长越茂盛、挺拔,林子的质量越来越高,已近中年的巴叔却“下岗”了。巴叔有些不舍,在林点新修葺的棚屋里徘徊。爷爷说:“人挪活、树挪死,养了十几年的树,不能断送了。”随着生态观念和旅游林业的发展,林场改变了养林、营林的理念,护林员虽功不可没,却也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巴叔望一望身后的林子,心知自己的使命已完成,再留下来只会增加林场经济负担,于是卷起旧铺盖,南下打工去了,幺姑也紧跟其后。
巴叔和幺姑外出后,每年回家都要去山上转转。看那满山绿意盎然的树,他们眼角眉梢都漾着深情,仿佛那是养了十几年的孩子;看到林点的棚屋旧了、倒了,忍不住去修葺、重整,仿佛那是他们心底深情的故乡。每每看到巴叔忘我地凝视着眼前的大山,我都想起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熙熙攘攘的游客说笑、参观、拍照、消费,把黄柏山当成休闲放松之处,我却当她是深埋于我心底的一处烙印,沉重又轻盈,让我时时刻刻清醒她的来路之艰难。大山是需要敬畏的,那些曾为改造大山而白头的造林人、守林人、养林人,一样需要敬畏啊。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做一名小学教师。生活在景区,碧水青山、亭台楼阁,空中观景、水中驰浪,游客所有放松惬意的姿态,成为我的日常,我却没有轻松恣意的感觉。我踏上故土,并非为了赏景享乐而来。故乡发展旅游业,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虽然只用了十几年,但这里的“绿水青山”,却是三代黄柏山人60多年来“敢干、苦干、实干、巧干”的成果。还有许多农林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携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走上山来,守住清贫、耐住寂寞,继续在造林、护林、营林、兴林的路上砥砺前行。我作为这里土生土长的孩子,有什么理由懈怠呢?唯有将内心里的一腔热爱和一片深情,转化为强大动力,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教育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无数普通的“黄柏山人”,已在前进的路上甘做人梯,我必将带着这种信仰、传承这种精神坚定地走下去。
小学校坐落在景区公路一侧,山高路陡,我行之坦然。山里的孩子,淳朴自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泉水洗濯过似的清澈,我望着望着,思绪就飞出老远。在我的童年,物质与精神生活都远比此时贫乏,漏风漏雨的土坯教室,用木棍撑着倾斜的墙壁和茅草房顶,白发苍苍的教师,拿着石块在刷黑的旧墙上写字,我们坐在矮旧的木凳上,书声琅琅……。那个时候,老师们或许有许多机会走出大山、勤劳致富,但他们却守着这一所风雨飘摇的小学校,坚持做燃烧的蜡炬、灵魂的工程师,清贫一生。这种坚守,与拯救黄柏山的“神兵”们一样,都是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执着、对信仰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啊。我的故乡,之所以有今天的景美人和,正是一代代“黄柏山人”用一颗颗赤子之心不断接力的成果。近来,“黄柏山人”的事迹不断涌现在各类报纸,他们的精神在全国传颂,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拥有着“大别山脊梁”的光环。这光环,是我的灯塔,我感动着、震撼着,也正用行动接力着。
当我走在文明幽雅、花草争艳的崭新校园里,看着孩子们活泼进取的笑脸,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责任的重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成长中的“树苗”,只有科学的“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过程,只有边走边学,不断修身律己、勤勉上进,才能在飞速发展的故乡留一份初心、守一种责任、做一份作为。
好在,黄柏山的山水总能给人一份纯净。你若急于求成,看看那水,怎样轻歌缓唱一路向低滋养沿途万千生命;你若消极倦怠,看看那水,怎样披荆斩棘激流勇进汇入山下的江河湖海;你若失意彷徨,看看那水,怎样从容坚定绕开障碍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
吴小杰,女,网名小英雄,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性格开朗、热情随和,爱读书、爱思考,喜欢用文字讲述喜悦相逢。
《河南文学》杂志是炎黄出版社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河南文学杂志纸质媒体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刊发过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炎黄出版社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