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皴法系列 | 范宽的雨点皴
范宽(950—1032),宋代绘画大师,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
雪山萧寺图 北宋 范宽
初学荆浩,后学李成,再后感悟“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遂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黑色。作雪景亦妙。
雪山楼阁图 北宋 范宽
范宽不仅是驰名当代的绘画大师,画作在汴京与洛阳间获得极高好评,自宋朝开始,就是画家们学习和摹仿的对象,北宋后期的李唐好学范宽,其后又有南宋马远及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系出范宽一脉,此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浙派的戴进、清朝的「金陵画派」,以至近代的黄宾虹等历代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宋《宣和画谱》收录有范宽画作58件,著名书画家米芾也在其《画史》中记载见过真迹30件。
雪山萧寺图(局部)北宋 范宽
——绘画风格——
范宽善画山水,他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虽风寒月认错,也不停止。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构图继承荆浩“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范宽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但晚年用墨过多,土石不分,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液晦暝。其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也有称为“芝麻皴”的。画屋字先用界画铁线,然后以墨色笼染,后人叫他铁层。
群峰雪霁 北宋 范宽
雨点皴为点皴法之一,点皴法是山水画中的众多皴法之一,主要为点划结合的笔法运用,在皴笔时要求下笔如凿,凿痕遍布山石。点笔时要有聚有散,墨色有浓有淡,虚实相间。点皴适宜表现山石林木,近可用点皴表现树丛,远可用点皴以示苔藓或灌木丛。
雨点皴也按山石的阴阳向背加皴,以表示石纹和土壤,可以先简略勾出轮廓,然后以略带中锋、粗而且短的笔法,从石缝中皴出,散布在石上,宜一面取势,注意明暗不可平展,也不宜多擦。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突出的特征是:雄强浑厚,数重花老,深沉健壮,面很有重量感,线如铁条,被如铁钉,山如铁铸,用墨反复汽染。苍苍茫茫,表现出北方山水面的“雄奇”面貌。范宽这种由师古人到师造化再到师心,既在传统的基础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学习创作方法,为后来的中国山水面创作莫定了模式。范宽的“师心”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
上,每一次对前一阶段的否定,也是对前一阶段的维承和发展,最后终归于心。
溪山行旅图(局部) 北宋 范宽
范宽藏款处 这是鉴别这幅真迹的决定性因素
可见,范宽作通常不是临时去自然中捕捉形象,而是有感于自然造化,任其“心象”自然流露,是自然精神的物化。《圣朝名画评》称其“神品,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立与成称绝,至今无及者。”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并非过带之辞。如果范宽没有对传统和自然长期的体验和感情,就不会创作出像《溪山行旅图》这样千古不柄的作品。
溪山行旅图(局部) 北宋 范宽
除以上外,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清代收藏家安岐称其为“华原生平杰作”。
雪景寒林图(局部) 北宋 范宽
仿范宽溪山行旅图卷(局部) 清 王翚
通过欣赏范宽的作品,我们明白在山水画创作中,皴法处理还要与整幅画所要表现的意境相结合,要赋皴法以生命。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考虑,我们在创作实践中运用皴法,还要能充分表现山水内容的自然情趣和笔墨情趣,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两点,皴法就失去了生命。那还谈什么艺术呢?
— End —
本文作者:致文堂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