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说 | 超强的学习能力是怎样练就的?

原创星海微语2021-04-03 10:28:00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贯穿所有人一生的一件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在校园里有一类人特别显眼,那就是大家口中的学霸。

作为学霸的他们,有着比大多数人都要强的学习能力,成绩自然也就比大多数人要突出许多。

那么,学霸们超强的学习能力是怎样练就的呢?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本文将不会有任何鸡汤,只提供干货,请放心阅读。下面开始干货发送。

<1>对很多内容大胆说“不”----这不是放弃,而是策略!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学生时代,学某个科目,怎么都学不好,浪费了很多时间,也伤害了自己的自信心。对这样的内容,你可以先行选择放弃。放弃不是让你就此“不学”了,而是先暂缓学习,转换思路,好好去思考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知识,可以用来干嘛,什么时候可能会用到它”。到了真的要用到的时候,再来学。相信我,到时候学习的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我本人大学的时候就犯过一个错误。当时我学什么都希望可以彻底弄懂,比如学《无机化学》里的电子轨道,我就希望可以把来龙去脉全部掌握,可是越挖越深,却越来越无力,有时晚上两三个小时就浪费在一页书上,还总是自我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学得下去。

后来,我就试图用刷题的方式(当时这门课所有的题库,都被我挖掘出来了)看看能不能搞懂这个知识点,我把题目中涉及到的要解答的部分都在书上描画出来,最后发现基本所有考查这个知识点的题目都只围绕着固定的几个专业术语展开,然后我又将这几个术语分别输入电脑,查询相关的动态视频,结合视频去理解电子轨道的含义,很快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在搜索视频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些生活中应用到这个知识点的小例子,从而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

再退一步讲,假如我一开始学习电子轨道能知道“不求甚解”,就不会纠结一些细节,事实上不懂那些细节也不影响我后来去运用这个知识。大多数情况下,“知道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干嘛,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已经足够了。现在是知识外包的时代,很多知识都直接在网上搜索,还有一些知识可以问别人。存在互联网上,和存在别人脑子里的知识,也是你的知识,只要你有迅速准确获取它们的能力。

<2>“项目导向”的学习------“为了用而学”!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在限定时间内解决一个“既有挑战又能带给你成就感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顺便”去学习某个知识,效果是最好的。这时候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

比如我学英语的一种方法就是,日常生活中听到大家常说的一些句子,我就会先用中文将它们记录下来,然后使用翻译软件去查阅这些句子的英文表达,在这些英文单词中一定会有我不熟悉的句式或单词,我就顺便把单词和语法又学习了一遍,这种方法让我觉得学习特带劲,过程也非常有趣。

再比如我写一篇文章前,会大量搜索跟我这篇文章内容相关的所有文章,从中提炼对我有帮助的信息,最后整理成我自己的内容,在搜索的过程中,其实我已经学到了很多,而且每次这样的输入都会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3>Embodied Learning理论-----让身体动起来!

人是一个整体,所以思维和身体是互相关联的。有一种学习流派

(Embodied Learning Theory)认为,设计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身体动作,身体思维一起动,学习效果会加倍,同时也可以与“戏剧学习法”一起使用。

比如我有一部分学生是学护理这个专业的,她们会经常组织一些情景剧来扮演护士和病人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仅将自己学到的护理知识应用出来了,还可以从扮演病人的学生口中了解到她们什么操作是不恰当的,有可能会伤害到病人,从而查漏补缺。

小时候,我还曾经看过一部TVB港剧,叫做《冲上云霄》,里面的演员吴卓羲扮演的是一位想考上飞行员的机场实习生,剧中他的哥哥已经是一名资深的机长,也是弟弟的教官,他认为自己的弟弟天性顽劣,不爱学习,一定考不上,而且考前准备时间也比较短暂,当时剧中的弟弟为了考试通过,就是巧妙地运用了Embodied Learning Theory。他是这样做的:把书中的知识点都用便利贴抄写下来,贴在房间的四面墙上,然后站在房间中间发射跳跳球,最终跳跳球弹到哪一张便利贴,他便将这张便利贴上的内容记忆一遍,直到都记住,才把这张便利贴从墙上揭下,当时镜头一直在切换他在房间里跑来跑去的场景,我想这大概就是让身体动起来的学习方法吧!

<4>多媒体理论-----多种感官刺激!

传统的学习,多依赖于文字和图片。但这些刺激还远远不够。人有五种基本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要尽量同时刺激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我的学生现在都在上《劳动教育课》,他们的课堂是被设置在田地里的,每个同学都要亲自去体验劳作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再比如医学生用软件去观察人体骨骼或血液流动方向等,这样便于他们更加理解人体构造(这些都是书本上2D图片所不能传达的信息)。

<5>Working Memory 理论:拆分小片段,多次回忆,多次复述。

一般我们上课时,大多都会跟着老师上45分钟,然后课后才会复习一下。

但是我们大脑的working memory其实记不了那么多。不信你可以试试写一串
39289373290321394209438908443248的数字,让自己记忆一下,看能记住多少位。

所以到课后去复习的时候,基本刚才上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等于又要从头学一遍。

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要“边学边总结”,“边学边复习”。

比如,每5分钟,就总结一下,刚才那段,老师讲了些什么,然后在书上简单写一写,这样到下课的时候,只要把这些简单记录的要点串一遍就好,从而形成整节课的思维导图,这个原理其实和番茄时钟法有点类似。

最后我想告诉你的是,任何的学习秘方都离不开柏拉图式的坚持和不断的精进练习,我相信在你探索的道路上一定还能自创出很多不一样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打造有趣的学习路径!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一如既往对你有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有问题请给我留言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