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速记法
1.记忆的目的是什么?
2.一串数字和一篇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3.会背经典,但不理解它的内涵,也不会运用,这样的记忆结果是你想要的吗?
言归正传,我们说经典记忆比赛和其它记忆比赛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是因为其它的记忆比赛大多是数字、扑克牌等,是没有逻辑关联的。但是国学经典,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文言文,都是有逻辑关联的,上下文之间是有联系的。
所以经典记忆比赛比其它的记忆比赛多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那就是——文本记忆。对于有意义的文本而言,“逻辑”是最快的记忆方法。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按逻辑来写的。当然,这个大的记忆方法下,会包含很多小的技巧,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初读
↓
翻译古文
↓
↓
定桩
↓
背诵
初读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最先做的就是读,这个环节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唯一一个小技巧就是:比较难背的经典可以提前花时间多读,朗读的时候多融入一些情感,享受朗读的过程,这样能够增进你和这部经典之间的感情。等到开始正式背这部经典的时候,就像和一位老朋友再见面,那样就不会产生抵触或者畏难的心理。相比于技巧,我更重视的是心灵的力量,心法 > 技法。
翻译经典
翻译的话,可以找一些专门翻译经典的辅助书籍,在上一篇软文我有推荐过几本。简单的古文、古诗词,则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我查得比较多的是“古诗文网”、当然网上的一些内容还是有错漏的,需要辩证地看待。
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建议看书,因为书里不单单是翻译经典的字面意思,还会解释经典的内涵。这对于下一步的文本记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决定记忆牢不牢固的一个重要步骤。
整个背经典的过程,最重要和最难的当属“文本记忆”,文本记忆,需要对文本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信息进行深加工,信息加工的程度越深,记忆越牢固。
我自己运用到的文本记忆方法有“逻辑法”“图像法”和“故事联想法”。
一
【1】划分层次法
这是我这次经典记忆比赛用得比较多的方法。大概是因为做了几年的语文教研,所以我的文本分析能力还不错,也会习惯性对文章的写作逻辑进行剖析。一开始我并没有发现这个方法的好处,后来比赛结束,和很多世界记忆大师讨论之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也许正是我这次比赛得以“开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此花较多的笔墨和大家分享。
给文章分层次,总的来说,遵循一个原则:从大到小。什么意思?比如说拿到一篇文章,先给整篇文章(大)分层次,再给每一段(小)分层次,然后再概括每部分在讲啥,理清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我每次遇到很难背的内容,就会自言自语:“这一段在讲啥?为什么这一句之后是那一句?它们有什么联系……”这个过程就像抽线团一样,一根一根抽,最后思路突然就通了,那种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
虽然这个分析的过程花了不少时间,但是一旦当你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整篇文章对你而言就是一张网,你只要抓到了网的一个角(关键词),就能抓住整张网。相反,如果死记硬背的话,那么整篇文章就是一堆散沙,你抓住了这一把沙,却漏了那一把。因为在你的大脑中,他们之间没有联系。
当然,不是每篇文章或者每一段都需要分层次,灵活运用。
【2】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之所以叫“思维导图”,就是因为它兼具了逻辑思维分析与图像展示,不过在记忆国学经典上,可能思维导图的逻辑思维作用更突出,所以我把它归入“逻辑法”这里。
我背《孙子兵法》时,因为时间不多了,但还有3本经典完全没背,之前背的又忘了很多,所以为了赶进度,我背得很快。一段一段分开背的时候,问题不大。但是当我尝试地背一整篇时,却发现很难把各个段联系在一起。那个时候真的很着急,因为我所剩时间真的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很多人采取的方法就是“狂背”,认为背多了就会了。我也有过这个念头,因为这种方式其实最轻松,你不用动脑思考、分析,只需要机械地动动嘴。
但是理性告诉我,这方法行不通。我讨厌这种“思路堵塞”的感觉,所以我咬咬牙,决定稳住节奏,放慢进度,专门花半天的时间来画《孙子兵法》每一篇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对于整理思路非常有用。最后,虽然比计划中多花了半天的时间,但是我发现能够理顺每一篇的框架结构、逻辑关系了,而且也比之前更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写作顺序。
这样在背诵的时候,我的大脑中有更多的信息提示我背诵的内容,而且这些信息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就算你忘了线索A,也会有B、C、D……等很多的线索来帮助你回忆,最终就能实现“条条道路通罗马”。
《孙子兵法》中“九变篇”的思维导图
二
图像法
【1】画图法
8本经典中,最适合画图的就是《中华诗词一百首》了。因为大部分古诗是有意象的,比如西风、残阳、杨柳、桃花……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在画图的时候大脑的潜意识会对古诗的内容进行加工,而且大脑最喜欢的工作方式就是“图像”,所以用画图的形式来背古诗不失为一种有趣又高效的记忆方法。
【2】电影法
电影法可以说是画图法的进阶,都是将文字转换为图像。不过画图法是把文章的内容画出来,而电影法是在脑海里直接出图,并且一幅接一幅顺序播放,就像在放电影一样。所以电影法会比画图法更快,但是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高大脑的出图速度和流畅度。
比如刚才提到的《阿房宫赋》的第2段。
如图所示,对上文进行逻辑分析之后,尝试在脑海里按顺序想象这些画面:六国人来秦国→过上了朝歌夜弦的生活→(宫妃们)开妆镜→梳头发→(涂胭脂后)弃胭脂→焚香→听到车来了→车走了→望秦王→却见不到秦王……
很多人在背“明星荧荧……三十六年”这段话的时候,很容易背错。现在用了“逻辑法”+“电影法”,是不是会发现根据上一句很快能想起下一句的内容?(大概的思路是:打开镜子,化妆,涂胭脂,“喷香水”,听到车声,出门见秦王……)
三
故事联想法
小结一下:以上各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用的。但文本记忆的原则是,以逻辑为主,图像和联想为辅。(这是基于文字记忆的特殊性而言)先理清了逻辑,再用图像和联想来辅助记忆,这样同时运用左右脑,记忆效率是非常高的。
另外提醒一下,千万不要用谐音来背诵整篇文章,比如说《道德经》,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定桩
定桩,就是用记忆桩,把文章或者句段的序号,和内容联系在一起。我一般“故事联想法”来定桩。
)
《中华诗词一百首》上册,每行定桩我都画了图
《中华诗词一百首》下册,直接标记数字编码+关键词
正如《金刚经》里佛对须菩提说的“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说佛法就像渡河的船,是一种工具,我们既然过了河就不需要船了。也就是说,一切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不能执着于佛法本身。
所以,画图也是这个道理。当你画过很多图,画到非常熟悉的程度,读着古诗,已经在头脑里清晰地出图(这说明你大脑出图的速度已经非常快,这就达到了目的),那这个时候“画图”就像渡河的“佛法”,应该舍弃了。其它一切的记忆法也是这个道理。
总结:对于有逻辑意义的经典来说,逻辑记忆是最好最快的记忆法。因为逻辑是用文章“本身”的内容来作为回忆的线索,而不是用“外来”的东西来提醒。逻辑能力也是可以通过练习提升的。
而且分析了文章的逻辑,才能够真正地理解经典,吸收经典的智慧,这才是背经典最终的意义。如果执着于“记住”,而不能“理解”经典,就算最后背下了80000字,那也只是背下了“一堆字”,而不是背下了具有思想能量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