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快讯:当公益性公墓管理插上信息化技术的翅膀

“公益性公墓不仅要建起来,还要用起来,管起来,殡葬信息化是有力手段。”山东省临沂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湘德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临沂市加快节地生态的公益性公墓建设,共建设公益性公墓887处,墓穴93.9万个,实现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山东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潘红春(左一)、临沂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湘德(右一)调研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

数据共通互联的有效保障

临沂市按照“统一标准、两级部署、共享应用”的建设思路,构建一体化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形成互联互通的市、县两级管理服务体系,市级信息平台与区县民政部门、殡葬服务机构有效对接。除公益性公墓外,经营性公墓相关数据也在信息平台管理范围内。监管部门可一目了然知晓全市各个公墓位置、建设情况、墓穴数量、安葬率、负责人等相关信息。刘湘德表示:“数据录入系统后可供监管部门随时调阅,既快速便捷又精准全面,避免过去手写录入易生偏差,数据保存方式不统一,传输难度较大等情况。”
此外,殡葬信息数据可共享给本市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一键上报至省厅系统,为殡葬领域决策部署提供详实数据支撑。据介绍,一旦有新逝世人员,民政部门直接掌握火化、安葬情况,人社部门可同时知晓信息,根据当地实际及时发放丧葬补贴、停发社保金等。
并且,为保障公益性公墓的公益属性,真正起到为群众减负和移风易俗的目的,公益性公墓由政府统一管理,并设专人进行日常管理,禁止以任何形式承包经营公益性公墓的行为。新逝世人员的骨灰严格按照墓位顺序依次安放,不得提前挑选等。该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由济南金民电子开发,其负责人李海军介绍说:“为了方便管理专员及时上传公墓运行状态,我们同时开发了移动办理系统,管理专员只要登录手机APP,就能连接殡葬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临沂市骨灰追溯监管平台
“通过信息化技术帮助政府部门实现监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发生散埋乱葬行为。依靠骨灰全流程跟踪追溯就可以实现逝者火化、落葬信息的全掌握。”刘湘德介绍。目前,临沂各村(居)均设有红白理事会,百姓家中有人去世首先告知红白理事会,并由相关工作人员妥善安排办丧事宜。火化后会在骨灰盒贴上逝者对应的唯一的二维码,工作人员扫描二维码就能将逝者信息录入平台系统,后续骨灰寄存、安葬等环节也要扫码跟进。系统录入逝者火化信息后,管理专员可在平台点击'骨灰去向’一栏,如果超过当地规定时间没有查询到相关安葬信息,屏幕将自动闪烁红色表示预警,管理部门就能立即指派专人核实了解情况,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这样一来,骨灰流向就有迹可循,若有散埋乱葬、装棺再葬等行为,都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必要时还可与国土等部门联合执法。”
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火化、安葬、寄存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将逝者安葬、寄存信息与火化信息进行比对,一方面提高殡葬相关数据准确度,杜绝“漏网之鱼”;另一方面可对全市公益性公墓入墓率进行分析,敦促督导各地落实殡改相关政策。入墓率排名靠后的地区,将被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针对公益性公墓墓穴使用情况,管理部门可对下一步殡葬设施规划建设作出相应调整;还可通过分析群众选择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的比例,深入调研群众安葬需求,掌握群众治丧心理,更好地引导形成文明绿色殡葬。”刘湘德表示。

▲临沂市骨灰追溯监管、监控中心

得益于信息化系统的严密管理,群众治丧流程更加便捷、规范、统一,互相攀比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入墓安葬逐渐变成群众自觉。根据当地规定,逝者火化后骨灰一般不超过三天就应入墓安葬,缩短办丧时间也有利于全市推广丧事简办、厚养礼葬的“沂水经验”。
“目前,全市殡葬改革氛围好,公益性公墓90%已投入使用。通过前期的引导宣传,群众对殡改的接受程度大大提升。信息化系统的助力不仅让监管更方便,还将逐步完善,引导群众从实地实物纪念转移到精神传承上来,让移风易俗更深入人心。”刘湘德说。
信息化平台上,每位逝者都会形成生平档案,根据其籍贯和落葬点相关部门能掌握人口流动特点,作为当地人口调查的一项重要数据。对群众而言,能追溯先人活动轨迹,追根寻源,挖掘丰富精神遗产;还可透过电子屏幕对着先人安葬的墓位追思缅怀。
“根据殡葬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情况,我们将针对遇到的问题和反馈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打造适应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殡葬信息化管理平台。”李海军表示。

▲临沂市公益性公墓景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