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我们说的西方文化,通常是指起源于古希腊,在欧洲和北美得以发扬光大的文化。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但其主流文化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的趋势。

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轴心时期,分别为:

第一轴心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

第二轴心期,中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第三轴心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共存、共荣。

第四轴心期,现代时期,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占居了统治地位。

下面我们分别分析、认识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文化基本精神

史家一般认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古希腊是西方人的“家园”。爱·麦·伯恩斯与菲·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也认为:“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腊人。没有其他民族曾对自由,至少是为其本身,有过如此炽烈的热心,或对人类成就的高洁,有过如此坚定的信仰”。伊迪斯汉密尔顿在谈到大希腊时也说,那时创造的艺术作品与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都没有被人们所超越,西方几乎所有的艺术与思想都有他们的烙印。也许这些说法多少有些夸张,但整个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是肯定的,希腊精神成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

希腊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

古希腊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民主精神。古希腊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定期举行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国家大事都由人民的意志表决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凌驾于人民之上。“轮番为治”与公民大会是“主权在民”原则的落实处。人民轮流参加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处理国家事务,审理案件,调解纠纷是为“轮番为治”。

最能体现古希腊民主精神的是伯里克利的这段名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负公职优先于他人的    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当我们隔壁邻    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不致于因此而生气;我们也不会因此而给他以难看的颜色,以伤他的情感,尽管这种颜色对他没有实际的损害。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    律深使我们心服。”

这段名言包含着民主精神的许多重要原则:(1)民主政治在于全体公民执掌政权;(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用人惟才;(4)政务公开与自由;(5)私人生活自由与宽恕的原则。所有这些原则都体现着一种民主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所以这些均构成了使人心悦诚服的希腊民主精神,对西方社会影响深远,在当今西方的民主制度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希腊的灵魂”。

2.法治精神

民主与法治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民主必然是法治的,真正彻底的法治也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通行无碍。希腊的民主精神与法治精神是当然地结合在一起的。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作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的真正保护神。在古希腊,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亦即如柏拉图所言,法律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权威,我敢说,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l然而,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信和赐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是希腊的普遍的准则与观念。梭伦立法使人人平等成为法律的本质。

罗马在法制方面对后世的贡献更大,它的“十二铜表法”,它的自然法观念、所有权观念、契约观念;它的万民法体系等,使法学理论走向成熟完备、丰富精深,西方现代立法理论的三个重要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和财产所有权不容侵犯——在古罗马法中均有充分体现。它们不仅仅在罗马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以后西方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是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或理性精神是希腊文明中的重要内容和最显著的特征。

希腊理性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其哲学中,如逻各斯的学说,实体与存在的学说,原子论,共相说,理念论,还有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形式与质料学说,辩证法,形式逻辑等等。在这些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诞生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在这些学说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界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分析,促进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

希腊的理性主义精神还表现在对理性以及知识和智慧的热爱与追求上。理性、知识和智慧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具有神性的尊严。追求理性,服从理性,是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安那克萨哥拉说:“在理性兴起的当时,一切事物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理性规定了次序和条理。”这样的理性实际是世界的立法者。亚里士多德也说:“理性观念同人性相比较,理性观念是神圣的;那么,以理性观念为根据生活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比较,以理性观念为根据的生活也一定是神圣的。有人告诫我们说,我们是人,我们应该考虑人世间的事务,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生不可避免的死亡这一点上。不,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使自己无愧于我们身上所存在的最优秀的品质而生活。一个事物的性质中的特征是什么呢?它是那一个事物中最优秀的东西,它能带来最大的快乐。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

希腊的理性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欧洲哲学、宗教与科学,从而深深影响了2OO0多年以来西方人的社会历史与生活。

4.自由精神

希腊精神,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由,自由的精神。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民族匍匐在暴君专制的淫威下惶恐不安之时,古希腊人已经走上了自主自治因而自由的道路。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爱琴海周围,好似那中天歌唱的小鸟。

希腊的自由精神在多方面表现出来。保家卫国,抵御东方专制大国的侵略是自由精神的表现;创建主权在民的民主制度、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公民)平等,保护财产所有权,以合理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既发展理性与追求智慧,又让感性和身体得到充分的发展,追求现实幸福与美的享受,无不体现自由的精神。

希腊的自由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对个性的追求和尊重上。希腊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独特价值,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既然来到世间走一遭,总要干出—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至少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主张,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样一种个性意识是野蛮人所没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让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这样—种观念在古希腊已表现得非常明显。希腊人的个性意识突出地表现在行为处事具有自己的独特判断力上。例如,希罗多德说,假如让所有人们给自己选择最好的生活方式,他们都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伯里克利也谈到:“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智者普罗泰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是哲学家从哲学角度对人的个性和个体性的肯定。

在民主、法治、科学(理性)和自由精神的主导之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们建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发展起了系统的科学,他们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在文化上出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黄金时代”的巨大成就,奠定了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中世纪西方的文化基本精神

西方中世纪属于封建时代,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占居了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基督教的罪感意识和救赎意识、爱的精神、禁欲主义以及封建的骑士精神构成了中世纪西方文化的精神主流。

1.罪感意识和救赎意识

基督教认为人类的先祖亚当、夏娃由于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被罚下界,因而人是生而有罪的,这种罪感意识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甚至也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从基督教以来,西方人就时常受这样一种罪感意识所缠绕,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原罪,因此在尘世受苦受难,还有死亡之威胁。他们一心想摆脱这种威胁,使灵魂获得救赎,生命获得永生,因而产生对天国的渴望和对上帝的追求。

罪感意识,在基督徒那里有广狭两义,广义指一切人都生有原罪,这种原罪是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那里继承来的,罪是普遍存在的,无人能外。狭义的指不信上帝之罪,这主要指异教徒及那些口是心非、作恶多端的人。他们不仅不虔信上帝或基督,而且烧杀淫掠、狡诈、虚伪、残忍,连一般的社会公德都不讲,罪莫大亦。

有罪就有罚,就有苦,就有死;也就有了救赎的欲望,有对永生的向往和对不朽的追求。对每个普通人说来,只有摒弃现世,笃信基督,才有得救的希望,因此信仰耶酥,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正从此而来。这精神,统治欧洲人的心灵至少上千年。

救赎意识是罪感意识的又一面,这两方面意识,—为正,一为负,构成基督教精神的主干。罪是否定性因素,有了“罪”才有“赎罪”的要求、拯救的希望和对永生的渴求。这种要求、希望和渴求,是维系基督教信仰的不竭源泉。

在基督教的这种终极关怀中,尘世生活是充满罪恶的,不值得留恋,更不用说为它去斗争了,造就了西方观念中向往彼岸的幸福、天国的永生,形成了一种与科学理性精神截然相反的消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西方人矛盾性格的根源。

2.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是基督教精神的一大特征。一个以罪感为基础,视尘世为粪土、肉体享乐为邪恶,以死后大国为极乐,做梦都盼着世界末日到来的宗教不可能不是禁欲主义的。对它说来,尘世生活充满罪恶,人生来就有原罪,肉体对感观享受的种种爱好不过是人罪孽深重的表现,甚至是向魔鬼屈服的象征;只有攒弃或坚决摒弃肉体享受和尘世快乐,虔信上帝与基督,才可能获得灵魂的救赎与天国的永生。这种禁欲苦行、蔑视现世的精神,从基督教流行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至少统治欧洲人的精神上千年。

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导致其视尘世为粪土,视享乐为罪恶,把所有同人的感性、理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如色、食、财、利、美、真理、知识都被当作邪恶。在这个基本的价值取向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的一千多年中,科学、理性没有了发展的可能,所以中世纪也被称作“黑暗时代”。

3.爱的精神

基督教有三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仁爱、信仰、希望,爱居三德之首。在基督教看来,爱是信仰和希望的落实处。

爱在基督教那里分两个方面、四个层次。两个方面为神之爱与人之爱,神之爱包括上帝之爱与基督之爱,人之爱包括人对上帝之爱及对他人之爱。是为四个层次。上帝之爱不仅表现为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赐予我们生命之身,而且表现为他不忍心看到人类充满罪恶,从而遭受永罚和注定一死的命运。他看到人类罪孽深重又力量弱小,靠自身力量无力摆脱从始祖亚当那里继承下来的原罪。这些罪又不能一笔勾销,因为上帝是仁慈的,也是公义的,罪不受罚不合公义原则。于是他派自己爱子下凡,代人赎罪,从而显示对人类无尽的爱。    基督的爱从根本上说也是上帝之爱,因为按基督教教义,基督作为上帝爱子与上帝本为一体。基督的爱是为人类赎罪,甘愿化成肉身,在尘世受诸般苦,直至上十字架,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代人赎罪,此境界之博大令西方人引以为自豪。人的爱包括人对上帝之爱和对他人之爱,这两条被基督教认为是一切律法的总纲,核心的东西。上帝与基督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他们造出人类,又不愿让人类堕落,而让基督临凡为人类赎罪,显示了一种无尽的爱。人类当然应该爱上帝,爱基督。对上帝和基督之爱应该发白内心深处,真正地仟侮罪过敬仰上帝。但心灵的东西必须表现在行动上,否则就是空的、假的,行动应该向善,或趋善避恶,向往真理与永生,不要迷恋尘世的享受和肉体的快乐,特别是爱人如己。于是,从对上帝之爱推出对他人之爱。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根据,后者却是前者的体现和落实处。爱人如己就应该多做善事,多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能宽恕别人、原谅别人,甚至爱仇敌,用爱去化解恨。这种博爱的精神对西方的道德传统影响巨大。

4.骑士精神

骑士精神是一种世俗精神,是中世纪封建化过程的产物,直接体现了封建的传统,洋溢着封建的精神。骑士是封建贵族,处在封建体制中,是大贵族的附庸,必须向之效忠;同时又是自己领地的主子,有许多农奴依附于他,需要他的宝剑的保护。他有封建义务,也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所遵循的道德如忠诚、荣誉、勇敢都是封建道德。

骑士精神的第一个要素是勇敢。中世纪是空前推重勇敢的时代,勇敢成为骑士行为的第一信条;骑士精神的第二个要素是忠诚,对自己所臣服的领主忠心耿耿,为他服务,向他效忠;骑士精神的第三个要素是荣誉,为树立荣誉而战斗而冒险,把个人的声誉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了起来,这种荣誉意识也显示了个性意识的崛起;骑士精神的第四个要素是行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急人所急,解人所难,而以强凌弱、欺压众生则受到谴责;骑士精神的第五个要素是护教,用武力捍卫基督教的信仰,为主的事业而战,为上帝而战;骑士精神的第六个要素是爱情,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女之爱,而是一位勇敢且忠心耿耿的骑士对一位贵妇人的爱,骑士之爱中忠贞具有突出的地位,一旦爱上了就终生不渝,为所爱的人献身和服役,而不是道德想到肉体的占有;另外,慷慨、谦逊、注重礼节礼貌和仪表风度,都是骑士精神的内容。这些都促进社会风气变得较为温文尔雅,较为文明、可以说是骑士精神的贡献。

骑士精神与西方张扬个性的生活态度,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注重礼节礼貌的行为准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由此可知。

主要参考资料

1.[美]威尔·杜兰特著.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徐新 编.西方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徐新 编.西方文化史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0)

相关推荐

  • 道成肉身之谜:关于基督妄想的临床演示一例

    道成肉身之谜 作者Jean-Louis Gault 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事业学院分析家.他日语很好,很早就开始前赴日本交流,促进了日本拉康派精神分析的发展. 本文发表于:弗洛伊德事业学院与 ...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上)

    从古希腊哲学到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史主要贯串了三个问题,即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与多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 西方哲学史是哲学与科学息息相关.与宗教相互渗透而又相互对立的历 ...

  • 书摘 | C.S.路易斯:与托尔金的彻夜长谈: 1931年9月

    书摘 C.S.路易斯:与托尔金的彻夜长谈: 1931年9月 在<惊悦>的最后一章,路易斯谈到自己从"纯粹而简单"的有神论到基督信仰的过渡,简短却颇吊人胃口.他煞费苦心要 ...

  •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二)

    三.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的西方文化基本精神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是人类文化和精神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发生的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思想空前活跃,观念空解放,精神空前丰富,自由意 ...

  • 垂直媒体永远不会消亡,但需专注的精神

    巨型传媒集团争抢新媒体Vice,包括传媒界的大人物默多克(Rupert Murdoch).过去,热门的数字媒体公司与大型媒体集团进行的谈判,结局通常不怎么美妙.2005年新闻集团曾以5.8亿美元收购M ...

  • 从五代到宋元中国画的水墨精神

    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 "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确立典范风格.达到鼎盛 ...

  • 华人社会永恒不灭的精神图腾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有幅对联:"三教尽皈依,仰正直聪明,心似日悬天下朗:九州隆享祀,祝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行." 这幅对联称颂关帝在华人社会所具有的崇高且广泛的影响力. 上联写关帝 ...

  • 【军旅抒怀】杨天吉||思想寄托·精神家园

    思想寄托·精神家园 杨天吉 梨花雨王倩作家说:"杨指导员真的让人佩服!他们那个时代,优秀的人基本上进了部队.能够在优秀的人堆里拼出来提干的人,更是优秀.通过与咱们团长接触,我得出一个结论:能 ...

  • 《论语·述而篇第2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面貌?

    7·2  子曰:"默而识(音zhì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读四声,记住.厌:厌烦.满足.诲:教育,引导.倦:疲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这句话的 ...

  • 明代奇案:女儿身亡,父亲疑心鸣冤,一场翁媳精神之恋,酿出悲剧

    永乐四年(1405年)七月间,一男子骑着快马,行色匆匆地来到洛阳县城东李家坡的李秀才家,报来一不幸的消息.李秀才的女儿 当时正值酷暑盛夏,尸体不宜在家中存放,诗晴的丈夫李秀才本就非常生气,王家态度又如 ...

  •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饿,是一种养生方法

    极 简 用肚子吃饭求温饱, 用嘴巴吃饭讲享受, 用脑子吃饭保健康: 能吃能喝不健康, 会吃会喝才健康, 胡吃胡喝要遭殃. 研究表明,在人类的长寿要素中,"饿",也是一种养生法,不仅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