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武光:安顺城记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金陵,国号大明。次年正月初十,朱元璋下令在金陵鸡鸣山建功臣庙,亲定功臣位次,以二十一功臣祀奉。在入享功臣庙的二十一人中,有一个与今安顺城的创建密切相关的人物,这就是位列十九的安陆侯吴复。

  吴复是朱元璋同乡,比朱元璋大七岁。他率众投归朱元璋时,朱元璋还只是淮西义军首领郭子兴手下一名小头目。

  清代道光《大定府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安陆侯吴复依朝廷钦旨,择地阿达卜寨筑普定卫城,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十七日城即告筑成。这里所说的普定卫城就是今天的安顺老城。

  猛将筑城

  吴复奉旨筑安顺城时已是他戎马一生中的最后时光,当一座环城墙垣七里一百五十步(古代一步约等于五尺)的新城出现在黔中大地之后不久,吴复因金疮迸发,于洪武十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医之无及亡于普定,这座新城也就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归结地。

  一座城市的初创,或因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而确立,却因其作用于后世的永久功能而昭显于世。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安顺城初建者的眼光和识度。

  普定卫城尚在紧张修建,普定卫指挥使司即告建立。洪武十五年(1382)一月朝廷颁旨置贵州都司,并在云贵千里干道沿线新置十四卫,普定卫地处云南咽喉,尤在紧要之列。由已身为安陆侯的吴复任总兵官,顾成任卫指挥使。

  当吴复奉旨择地筑城时,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场战事的刀兵之争,其意旨所向,是以最快的速度开疆列土,迅速在这块“化外之地”上,建立一个持久而稳固的地方政权,实现大明王朝的江山一统。

  在明军众多的将领中,吴复不苟言笑,却勇猛过人,《明史》说他“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纵观吴复一生,素以摧城拔寨的前敌将军箸称,而入黔之后朱元璋却偏将营建城池的任务连连交给他办,这其中有他的原因。

  战时营建一座城池,除选择该地的军亊功能和辐射作用、群体生存的自然条件外,采纳已初具防御墙垣的邑寨为城址,可以节省劳力缩短工期,吴复筑四城时,估计已有一定的基础。尽堂如此,极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舆地、营造等方面的知识或经验仍不可少。近读《明史·吴复传》发现从至正十四年到二十八年大明建国前的十四年间,吴复除参与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外,也有短暂的治民的历史。至正二十四年五月,吴复随常遇春下襄阳,直捣安陆(今湖北安陆市),朱元璋命吴复留镇该地。据记载,他“修养生息,垦荒种地,修筑城防工事,建造兵营民房,粮食富足,兵械充余,兵民信赖,慕名奔附者与日俱增。”

  这“修筑城防工事,建造兵营民房”的经验,当然给朱元璋留下过印象,以至征南战事稍缓,即将筑城设卫的重任赋予吴复。

  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吴复营建普定卫城之后,九月赴援盘江。是年秋,奉旨营建新城,又称郭张城,当时为卫之外明军屯兵城堡,即今天的黔西县城;洪武十六年吴复还兵普定卫,筑城于吉纳堡,命名安庄城,即今镇宁县城;六月率兵进击西堡之后,遂择地筑平坝卫城;八月在平定七百房诸寨之后,又转送军饷至盘江,才还守普定。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吴复连筑普定(今安顺)、郭张(今黔西)、安庄(今镇宁)、平坝四城,这样的营建速度和效率,堪称壮举,哪怕在今天也是足以令人震惊。

  据《明史》记载,吴复任总兵官后,不再继续率军挺进云南,而是受命留镇普定卫,为巩固刚刚建立的明朝地方政权,开始清除归附梁王的地方残余势力。洪武十五年至次年,吴复率军进行了一系列马不停蹄的征讨,都是以新建的普定卫城为据点展开。

  据《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记载,从洪武十四年九月一日征南开始至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仅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有关普定(今安顺)的记载就有25则。其中朱元璋直接遣使谕令安陆侯吴复的记载有两则。在洪武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诏谕中,命吴复任总兵官,费聚为副迅速攻下关索岭。当时阿咱踞险扼守,粮道不通,影响征南大军的行动。吴复即率军进克关索岭,破围鹿角、当硬诸寨,追至募役全歼阿咱诸部。接着吴复开箐道,抵北盘江,达广西泗城境(今广西凌云县)。这是由黔中向南的又一条通道,为安顺渐至发展为集军事、政治、经济于一体的“四达之邦”打下基础。

  “侨治”城 六衙同城

  如果从明代安顺一地的行政建制来看土司的演化,我们会发觉,在土司林立的贵州,这里却以另一种状态延续数百年。其中“三州侨治、六衙同城”最为突出。

  从成化中期到嘉靖十一年,普定卫城内同时并存着安顺、镇宁、永宁三州的治所,还有属于军事建制的普定军民指挥使司。此外,西堡、康佐等长官司的治所也挤在卫城内,可谓“六衙同城”。这样的行政机构分布格局,在整个明代可以说得上是绝无仅有。

  最特别的是三州侨治,遥领辖地的奇异现象。

  所谓侨治,就是说一级政府的治所不是设在辖地内,而是侨置于辖地之外,对辖地的治理处于遥领状态。

  镇宁州统领十二营和康佐两个长官司,十二营长官司的领地位于今天的镇宁县西北角,并有部分辖境深入到六枝地区,而康佐长官司的辖区却在今天的紫云县。两个长官司的辖地并不毗邻,而镇宁州的治所却设在普定卫城。

  这种遥领的格局从明初一直延续到嘉靖十一年才迁入安庄卫城,期间长达近二百年。但即令是迁入安庄卫城,镇宁州的州治仍然没有处于所辖两个长官司的领地内,对其下属长官司处于遥控状况,直到明末,仍然游离在领地之外。

  永宁州也一样,该州统领顶营和慕役两个长官司,顶营长官司的辖地在今关岭县的北部,慕役长官司的领地则位于关岭县的南部和镇宁县的南部。他们的州治却和镇宁州一样,设置在普定卫城内,从州治到最近的辖地,至少超过80公里。这种遥领状态一直持续到万历三十年,总计长达两百余年。即使迁到新州治后,州治仍然处在军屯地,仍然没有落脚到自己的辖境内。

  除上述两州外,安顺州也存在类似现象。安顺州的州治,设置于元代普定路旧城,即今天的安顺市旧州镇,领辖宁谷和西堡两个长官司,但安顺州的州治都不处在这两个长官司的领地内,与镇宁和永宁相比,只不过治所与辖境稍近罢了。明成化中期,安顺治州所迁移到普定卫城,完全置于军屯的围圈内,同样不处于最佳的辖境内,仅是遥领的距离缩短而已。

  直到万历三十一年,朝廷将安顺州升格为安顺军民府,该府实领镇宁、永宁、普安三州,是贵州辖州最多的一个府。仍将西堡、宁谷两个长官司不另划出,而是作为府“亲辖地”由府牢牢掌控。

  这种三州侨治以及相应一系列反常状况之所以合理存在,其原因只有一点,即安顺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也就是说,这里能否有一个牢固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地方政权系统,关系到云贵两地大局。

  特殊官学 文教蔚兴

  随着明王朝的从靠武力打天下到以文治安天下,卫所中新成长起来的一代,渐渐地以经学入仕作为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于是,“卫学”作为特殊的官学形式,在刚刚建立不久的普定卫城建立起来。

  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初二,普定卫城设立儒学,纳入全国正规教育体系,按明初对学校规模设施的要求,逐年完善。普定卫学的建立,虽然一开始面对军屯子弟就读,实际上按照明朝对土司的政策,也吸纳了土司子弟和土著大户子弟入学。

  卫学建立后八年,安顺士子景清赴云南乡试,首开安顺中举之始,全郡为之轰动,学校办学也为之振奋。之后,三年一大比,逐次乡试,安顺大多有中举者,特别是景泰元年,贵州士子赴云南参考,中试12名,安顺得中5名,第二、三、四名皆为安顺人,其中之一赵侃又于十三年后赴京参加会试成为安顺第一名进士,留朝廷吏部做官,很快升为通政使司右通政。

  到康熙朝时,康熙推出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修建学校的举措,使安顺迅速走进了一个兴学之风蔚起的时期。

  康熙七年,重修安顺府学,增建两殿、两庑、两门、一堂;康熙十年,普定卫改为普定县。贵州提督学正疏请建普定卫学、谕准;二十一年,安顺府属各州县即奉谕筹建官学;三十年,安顺府属镇宁州建双明书院;三十八年,贵州巡抚王燕主持,择地东门坡建普定县学宫。同年,府属永宁州建州学;四十四年,朝廷谕准贵州土司族属并选苗民之俊秀者使之入学,一体科举、一体廪贡;四十五年,朝廷议准各府州县俱设义学;五十三年,朝廷延请名师对各义学严加督察,给予府县岁科加额进取;五十五年,再次修葺安顺府学,规制进一步完备。

  就这样,安顺学校的兴办和形成的办学格局,在一个强盛的王朝巨大作用力的推动下,由此延续了近两百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