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潘琼/读懂母爱的百分之一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六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潘琼
母
亲
节
快
乐
HAPPY MOTEERS` DAY
春节档贾玲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后成为热议话题,几乎所有看过的人都是哭红了眼走出影院的。央视新闻采访贾玲时,她说这不是一部悲情的电影,而是希望把母亲乐观看待人生的态度传递给观众,我觉得她做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实在太多,我不在此多言,想借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触动,记录一些我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
小时候,母亲在我心里就是万能的超人。任何食材在她手里都能烹饪出喷香的饭菜,厨房是她的主战场,任何人都没办法超越她。偌大的家庭,上要赡养公婆,下要养育一双儿女,对内料理家务,对外教书育人,真可谓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干得动农活,砌得了砖墙,打得过麦场,做得了衣裳。家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树,都浸满了母亲的汗水,注入了母亲的血泪。无论是生活的无尽刁难,还是家常里短的细碎争吵,亦或是工作上的烦心琐事,坚强如铁的母亲从来不在我们面前流露,但儿童狡黠的眼睛让我窥探到母亲内心深处对待儿女的柔情。
母亲生我的前一刻还在地里干农活儿,觉得肚子不舒服了,才赶忙回家,没等产婆到家我就出生了。关于生产,由于姥姥很早就去世了,奶奶又有耳病,没有人告诉过母亲孕期可能出现的不适,没有人照顾过她身心的疲惫,更没有人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她过安慰。她独自一人冒着生命危险生下我哥和我,落下的风眼、肩膀痛等月子病伴随一生,长大后当我了解过一些女性生孩子的种种风险时,我才明白那时的母亲是以何种超乎想象的勇敢独自一人面对生死。
“你差点儿活不下来。”这是母亲偶然间告诉我的一段尘封的往事。那时的我不到一岁,母亲趁着我午睡的功夫到地里料理农活儿,期间因担心我她还专门跑回家一次,见我睡得香甜便没在意。等忙完地里的活儿回来时天已微暗,听不到我有什么动静,母亲觉得奇怪。当她靠近我时,我躺在父亲亲手做的婴儿床里已没了呼吸。母亲呼天抢地的唤我,可惜我却像被恶魔束缚了手脚,封了口鼻,怎样都没有生命迹象。
我无法想象那时的母亲怀着怎么心情,是如何的慌乱,又是怎样的崩溃……母亲尽可能迅速地将我抱到村医那里,她像疯了一样乞求村医救我。待村医判断我只是暂时休克,还有救时,母亲哭红的双眼透出一丝希望。她到现在还清晰的记得,村医把我放在地上的凉席上,拿出银针,扎入指甲缝里最痛的位置,还不断地摁压关键穴位,折腾了许久,终于听到我焕发新生般的哭声。那一刻,母亲抱着活过来的我差点哭昏过去,经此一劫,后来的我奇迹般再也没有发烧过,仿佛是母亲的爱感动了上天,驱散了病魔,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
然而,这样的健康并没有持续多久,大概在我六七岁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咳嗽,咳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于是,母亲骑着家里的自行车,每周休息日都带着我去看病。只要打听到哪儿治得好,不管多远,她都带我去。记忆里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咳嗽声像针一样一声声地刺痛母亲的神经,她忍着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唱着歌陪着我。跑了不知多少家诊所,看了多少医生,我只记得那一年不停的在吃药,各种味道,各种形状,各种颜色都有的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母亲都快绝望的时候,姑姑不知从哪儿得来的药,一种有奇怪味道的胶囊,坚持吃了几个月后它竟然治好了折磨我快一年的咳嗽,母亲紧皱的眉头终于得到了舒展。
日子还在继续,故事也还在继续……在那些贫瘠的岁月里,冬日的冰棱穿透温情,冷漠地伤害着孩子们嫩嫩的皮肤。我因冻伤而溃烂的双手戳痛了坚强的母亲,钻心的疼让年幼的我失声痛哭:“妈,给我买止痛药吧,我坚持不住了!”母亲看着我红肿中带着淤血和脓液的双手,心疼的眼睛无处安放。小心翼翼地给我穿上棉袄,骑着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凤凰牌自行车,辗转几公里,到镇上找医生。涂的药、吃的药都买了,但是那残酷无情的冬天依旧不肯放过我稚嫩的双手,每年都要遭受一回冻疮的痛苦。除了吃药敷药,母亲还用最原始的方式把装煤球的暖手炉塞到我手里,给我织厚厚的手套,涂药膏,用偏方泡手。直到上了高中,家里生活条件好了一些,父亲不知从哪儿买来了可充电的暖手宝,我的手再也没冻过,但之前留下的冻疮疤还依稀可见,仿佛是在提醒我那段难熬的日子里母亲带给我的治愈式的温暖。
第一次与母亲发生冲突是在高中时: 我从小喜欢画画,但那个时代农村的孩子根本不可能专门报个绘画班来培养这项奢侈的爱好。于是我就偷偷的学,自己省吃俭用,存钱买画板买颜料买画笔。高一时,在城里上学,看到身边有学画的同学,便好奇地随着他们去参观了画室,看到了我渴盼已久的绘画天地,那时起我开始有了好好学画的想法。但这个想法瞬间被母亲习惯性的浇灭,“那是有钱人家学的东西,咱们哪儿学的起,你老老实实念书,考个好大学才是正经事。”我反驳我争吵,都没有用。这是第一次我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支持我萌生的梦想。
长大就意味着与父母别离。离家求学的日子里,最让我难忘的便是上大学的那一天。母亲提着被褥,我拉着行李箱,这是我俩第一次单独奔赴一个陌生的城市。由于不认识路,难免走了许多冤枉路,折腾了大半天,才成功找到学校。母亲陪我办理入学手续,帮我铺好被褥,买好生活用品,给我交代一些事情后便要离开了。看着她坐在车里,还念叨着:“好好读书,不要不舍得花钱,照顾好自己……”以前总觉得她太唠叨,总希望自己能够自由自在一些,如今真的要离开她独立生活了,心里居然有些难过。母亲偷偷抹眼泪的动作被我发现了,我佯装想起什么事儿还没办,就跟她匆匆告别回学校去了,一路我都没敢再回头,害怕被身后那双一直在看着我的眼睛,那颗在担心着我的心击垮我微弱的坚强。
毕业后的生活并没有新年祈福里那么平顺,意外随时可能降临。2018年清明节前夕,我在上班的路上不幸遭遇事故,导致骨折住院。哥哥把母亲从老家接来时,我已疼得起不了身,我没有看到母亲的眼泪,但我听到了她有些颤抖的声音。待我意识清楚时,她显露出云淡风轻的表情,给我买好生活用品,回家做饭带到医院给我吃。住院第一天,她非要坚持留下陪我,但我知道她在这里肯定是睡不好的,况且我不能乱动,她只能趴在床头歇歇。我不忍心,便劝她回去。她帮我端刷牙水,洗脸水,待我洗漱好,她处理好了睡前的一切杂事,才稍稍有些放松的离开。次日还不到七点,她就又来到医院,给我倒水,喂我吃饭,下床上厕所时我没办法弯腰,她沉下身体帮我穿鞋。小时候她给我穿鞋的记忆已经模糊不见了,这是长大后第一次我看着她给我穿鞋,她头顶的白发又多了,染发剂也没办法遮挡岁月的痕迹,她边穿边说:“哎,如果我能替你承受这份痛就好了。”同样的话还出现在我痛经难受的时候,我不忍看下去,但这个画面久久地留在我的心里,一辈子我都不会忘。
去年夏天,我发了一个母爱藏在哪儿的朋友圈,记录了生活里那些细碎的母爱,其实能够写出来的关于母亲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我庆幸我比贾玲幸福,我还能听到母亲爱意的唠叨,看到母亲新增的白发,牵到母亲日益干枯的双手,触碰到母亲肩头的温暖。尽管成年后的我与母亲之间也会有摩擦和意见不和的时候,但我依然感谢上苍让母亲还能真实地陪在我身边,说着听起来嫌啰嗦,心里却有被爱着的幸福感的话:
“如果不是亲妈,谁爱操你的心?”
“忠言逆耳利于行,难听话都是最亲近的人跟你说的”
“不能不吃早饭,我会不放心的”
“晚饭别总在外面吃乱七八糟的”
“又管不住嘴,瞧瞧脸上的痘痘”
“你赶快成个家,我的失眠就好了”
……
作者简介
潘琼,女,现任中学语文教师,一枚热爱生活,喜欢写作的文艺女青年。热衷于写人叙事类散文、现代诗歌、古体诗歌,文笔真挚、情感细腻,擅于在生活点滴中攫取写作灵感,风格多变,以情动人。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1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