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3年后,有些人就再也不参加同学聚会了...
带你解读职场,与我一起成长

酒桌上,朋友老陈给我看了一组照片,配文是“大学睡在上铺的兄弟们再相聚”,末了@老陈。
我瞅了好半天,也没看到老陈出镜,就问“同学聚会咋没去呀”。
缓了好久,才听见他怏怏地吐出一句,“去干啥?人家在天上飞,自己在地上爬。”
说这话时,我隐隐看见,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手背上的青筋一条条蹦了起来。
酒过三巡后,老陈又讲了一个故事。
几个月前,老陈刚参加一场大学舍友聚会。
兄弟们推杯换盏,叙述旧情,都免不了说说自己的近况。
老陈这才知道,志坚去年常春藤大学毕业,刚签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一年大几十万;
强子自己支摊搞了个房产策划公司,赶上市场火爆,赚得盆满钵满;
大力接手家里的家纺厂,经营得也是风生水起,还当选了“十大返乡杰出创业青年”。
眼瞅着大家聊事业,谈发展,一旁的老陈再也插不上嘴了。
他真不知道怎么开口。
今年他们单位效益不好又裁员了,自己虽然勉强保住饭碗,但是工资拿到手只有三千,只能晚上跑跑顺风车补贴家用。
酒席上,哥们弟兄间情谊依旧,但是老陈也知道,他这回,彻底出局了。
不是兄弟富贵相忘了我,而是兄弟,你们的步伐,我再也撵不上了。
真正拖垮你人生的,往往是“舒适”
小时候常听老人讲,人这一生,要捱的苦都是有定数的。
早点吃苦,后面的日子就舒坦些。
天天混吃混喝,刚开始是轻松,只是等哪一天混过的日子,连本带息地算到头上,就得吃大苦头了。
其实,老陈大学时代里,也是班草加才子般的存在。
只是毕业之后,进了稳定安逸的单位,呆得久了,就像温水煮青蛙,渐渐没了奔头。
老陈的人生,不是没有机会过。
十年前,单位在外地成立了分公司,想派他锻炼两年。只是他觉得工作苦,就没有去;
五年前,单位内部搞竞争上岗,他条件都满足,能争取个部门负责人。可是他觉得责任大,也没有去。
现在,单位大幅削减了他的工资,他心里再多不满,也只能去。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什么成色,世界就给你什么颜色。
当你被安定和舒适掠走所有的斗志和搏击的力量时,你就只能在生命的考卷中束手就擒,再无招架还手之力。
尼采说,“要使你的生命变得长一点儿吗?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正是这所谓的“危险”,才让我们的感官更加地敏锐,我们的大脑更加清晰,让我们更加关注外部世界的细微变化,随时保持警觉,赢得先机。
作家韩少功在《安定和舒适是一种偷偷的掠夺》写道,雷同的日子无论千万也只是同一个日子,生活就是苏醒,因此我必须让自己惊醒,让自己被激活。
因为最好的人生,永远留给远离安逸、伺机而动的人。
所有的人前显贵,其实都是背后死撑
从老陈的讲述里,我留意到几个细节。
强子刚毕业找不到活儿干,去了一家房产中介卖房,风吹日晒,吃了上顿没下顿。
一次,跟了好几个月的客户被抢了,强子站在租的筒子楼里失声大哭,“再不开单,就真的吃不上饭了。”
老陈那时单位效益好,一个月大几千,听完给他打了五百块钱。
强子回了个短信,“兄弟,谢你。先买双皮鞋,这个月皮鞋跑烂了。”
还有志坚的故事。
志坚毕业后找了家互联网公司,干了不到一年,眼瞅着一茬一茬新人起得比自己快,他一咬牙,瞒着家里辞了职专心考研。
小半年的时间,志坚没有收入,靠着打打零工过活。
“老陈,今年一定得考上,我输不起了。”志坚这条短信发出,是凌晨三点。
知乎有个热帖:有哪一瞬间让你觉得活着真难?
其中有一个问答,深得人心:“活着不难,活得好比较难。”
正是想出人头地,强子才会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辛苦,几年的时间没休过一天假,跑盘画盘,积攒人脉。
正是想金榜题名,志坚才能在漫漫长夜里一遍遍地啃知识点、听课、刷题,不知疲倦地奋笔疾书。
李碧华《霸王别姬》里有这么一句词,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
相声演员岳云鹏吃过的苦,也是几只手都数不过来。
家境贫寒的他14岁辍学打工,干过纺织厂、当过保安、接过电焊、刷过厕所、送过快递、端过盘子,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
而在《可凡倾听》的专访中,被提及那段艰难的时光,他却一脸从容,“我感谢那段时光。”

正是曾经痛到骨髓里的苦,才会让那翩翩而至的快乐,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你没能力,连跟着混的资本都没有
樊登在一次演讲中,分享过他一个大学同学的经历,和老陈很相似。
刚毕业时,这位成绩优秀的同窗进入当地一收费站,优厚的工资和福利高出大伙一大截。
但是就在前两年,樊登一天意外地接到了他的电话。
同学说,想去北京跟他混。
樊登就问她,你不是在老家挺好的吗?
同学回答,收费站被撤了。
樊登顺势又问一句,那你现在会什么?
同学沉默了一会,诺诺地回,“只会收费。”
大松博文在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很残酷,却很真实:
“人生的每一天都在胜负中度过,一切都以竞争形式出现。每天都是为在竞争中取胜,或者至少不败给对方而进行奋斗。因此若有一天懈怠,便要落后,要失败。人生就是这样严峻。”
不是别人跑太快,而是自己跑太慢。
不是别人不带你飞,而是你早已丧失了展翅高飞的能力。
英国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一对兄弟、一母同胞。

弟弟David,是底层流浪汉,没有家庭,没有资产,过得穷困潦倒,唯一的生计是在工地搬砖。

哥哥Evan,是千万富翁,保守党政要,金融精英,名下多座顶级豪宅。

虽然曾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但是阔别多年,两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能力阅历、财富观点已是天壤之别。
哥哥也曾多次向弟弟伸出援助之手,但是无奈弟弟行事懒散、眼高手低,干什么都不长久。
哪怕他再想向上拉弟弟一把,也是有心无力了。
能力不同,圈子终究无法强融。精英的圈子,永远讲究势均力敌。
只有够到这个等级,才能拿到进入圈子的通行证,也才能有资本在这个圈子里如鱼得水。
能力到了,一切水到渠成、清风自来。
能力不到,再强攀也是无济于事。
工作忙,和老陈有小半年没联系。
再听到他的消息,竟然是电台访谈里,他娓娓道来创办城市读书会的心路历程。
其中一句话,很扎心。
老陈说,“因为不想出局,我决定出众”。语气里,满满的都是对自己和未来的笃定。
有句话说得好,任何年纪,都是最好的时候。
所以,千万别在能奋斗的年纪选择平庸,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有一分热 ,就发一分光。
哪怕到最后,只是感动了自己,也总不枉在这世界上轰轰烈烈活过一场。
世态艰难,愿你人生终将闪耀。

文 | 毒哥&喻子墨
在这里,毒哥带你解读职场,与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