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熟悉的年轻面孔,如同驿站里匆匆的过客,转眼之间就烟消云散了……
【随笔】梦回三峡(2)
我在湖北宜昌工作了8个年头,来时是没有踏入社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去时又是攻读硕士学位的新生。连接企业两端的是大学校门,我等于在“社会大学”读了7年,又“回炉”再造去了。
直到现在,我回到生活过的宜昌企业社区,走在那几条曾经反反复复磨过鞋底的街道上,或者穿行在菜场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还会碰到不少熟人或者点头之交,于是驻足拉拉手,热烈地攀谈起来,听他们关切地搭讪:好久没有看到你呢!到哪儿发财去了嘛……
作为军工企业,核工业华昌公司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企业成立于1958年,辗转甘肃、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市,主要服务于国防工程和核能开发。国有企业,曾经也叫国营企业,过去是典型的企业办社会模式,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职工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都要管到底呀。
单说办学吧,从幼儿园办到高中,还有技校和职高,一度还和地方高校联合办大专班、委培班、研究生班。还有企业公安,从公安科到公安处,还配备了几辆警车。用老职工的话说,咱们建设公司经理和书记,那和宜昌地区“一把手”是同一个级别,就是工程公司经理也相当于地方的“县太爷”……
1994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在职职工还有近万人。生活基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宜昌、浙江海盐、安徽蚌埠等地。因为企业总部在宜昌,所以集中在宜的职工和家属应该是人数最多的,有一两万人的样子吧。
至今,黄柏河边那一片山坡上,高高低低的100多栋楼房都住满了,还蔓延到周边开发的商品房小区。过去有家属和投靠的亲友,因为户口长期没法解决,只好依着企业周围自建房屋,形成了一大片有碍观瞻的棚户区,这算是历史遗留问题吧。
老企业如同一个独立王国,自成格局。不少人说,华昌公司是“亲家公司”。没有办法,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是最养人的地方,职工子弟没人愿意到外面就业。很多孩子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公司技校,然后可以内部分配工作,等于捧上了“铁饭碗”。而那些学习成绩实在糟糕的,被技校录取名额所限的,才被迫到外面上学和就业。
年轻人完成上学、就业之后,结婚就是人生的大事。过去,国有企业与外界之间不大来往,如世外桃源,总把外面的世界想象得多么不好,外面的人想象得多么不可靠。因此,职工子弟之间通婚是最保险的,青梅竹马的那就自由恋爱,门当户对的就由长辈牵线,反正老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基因重组的可能性太多了。只有那些早早在内部坏了名声的男女,才没有资格在内部结下良缘。塞翁失马,凭着国有企业的家庭背景,他们在地方上找个合适的对象也是易如反掌。
总之,这样经年累月,企业内部的老乡关系、工作关系、婚姻关系等等交织在一起,企业员工和家属串起来都是熟人了。一家三四代人全在同一个企业里工作和生活,也就最正常不过了。据说,过去有个女精神病人,跑到办公楼前大声叫骂:某某某,你给老娘滚出来,这公司是你们家开的吗?你爸在四楼当科长,你在三楼当经理,你妹在二楼当工程师,你老婆在一楼当干事……
而我是“两眼一抹黑”的外来户,单枪匹马就进入了华昌公司。那些和我同时分配到公司的大中专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水土不服”,工作几年之后陆续离职了不少人。有的进了核电业主单位,有的到广东打工去了,有的回到老家找工作等等。公司办公大楼后面,四五层的单身学生宿舍楼,曾经住得满满当当的那些熟悉的年轻面孔,如同驿站里匆匆的过客,转眼之间就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