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夜逛北京城(2)
王府井商业街夜景。
王府井,被称为“北京第一商业街”。这条1000多米的商业街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是青年人恋人们流连忘返的步行街,是中外游客云集的购物天堂,也是北京销售最火爆的商业街之一,有“日进斗金”的说法,因而享有京城“金街”的称誉。
1.
既然叫“王府井”,如今我们不禁要问,王府在哪?井在哪里?
据考证,从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营建大都新城,因而辟出了这条街道,最初的名称叫丁字街,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顺天府志》记载:“明建十王邸于此,称王府街。”《明成祖实录》具体记为:“永乐十五年六月,于东安门下东南,建十王邸,通屋为八千三百五十楹。”
《宣宗实录》又记:“宣德三年四月,新作公主府三所于诸王邸之南。”由此可知,明代初期,这里已有王府街的名称,10座王府加上3座公主府并列,共有9000间房屋,成为京城仅次于皇宫的威严繁华之所。
据李炳华先生的《皇城根随想》一书记载,王府井大街的名称,则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警政”“整顿地面”,对京师部分街巷名称重新厘定时所改的,至今也有上百年。此次改名,是与街上的水井有关。
井在哪里呢?应该在王府井步行街北口处,不过早已湮灭了。整个王府井大街,只有这一口井在街面上,其他都在两侧的胡同或院落里,由此可以推断,这口井当与消防或共用有关。
还有一个掌故,王府井大街,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还一度被称为“莫理循大街”。1949年前,王府井大街店铺的墙壁上还刻有“莫理循大街”的英文路牌Morrison Street。这又是为什么呢?
George Ernest Morrison(音译莫理循 1862—1920)是个澳大利亚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爱好旅游。1894年游历中国南方后,在英国出版了游记《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
工作中的新闻记者莫理循先生。
1897年3月,莫理循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记者,正式入住北京,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因为才华出众,1912年又被袁世凯看中,成为他的政治顾问,一直当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1920年)。
1919年,莫理循以中国政府代表团顾问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1920年5月底,他病逝于伦敦。
莫理循当年住在王府井大街98号(也说100号),袁世凯曾下令将王府井大街改名为“莫理循大街”。1902年,莫理循在王府井大街私宅的后院建成了私人图书馆,名为“亚细亚图书馆”,藏书有2.4万余册,吸引了一时众多中外名士。
1917年,莫理循决定开价4万英镑卖掉藏书。后被日本三菱财阀岩崎久弥以3.5万英镑买下,运往东京,并建成了“东方学家的麦加”之称的东洋文库,也叫莫理循文库。
王府井书店门口。
莫理循曾不无遗憾地说:“我的藏书要卖掉,我觉得很难过,但是要维持它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使我的时间和财力都大感紧张。我本来希望它能留在北京,可是办不到……”
——每天往来王府井的人很多,王府井背后的故事也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其来龙去脉呢?
2.
好了,我接着带你走进王府井书店吧。书店坐落于王府井大街南口,总建筑面积为17525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八层,实在是个很便捷的购书和阅读的好去处。
我预先做足了功课,在王府井书店的网站上,仔细查阅了此行需调研的《留住乡愁》相关资料——
销售柜组:四层—中国文学组,
店内货架:中国当代小说—412207。
销售价格: 定价28元,网上折扣为75折,售价21元,满99元免运费,而在店内购书不享受优惠。
王府井书店四楼中国当代散文专柜。
应该说,在首都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西单图书大厦、亚运村图书大厦等算是知名的图书大卖场,前两者因为邻近长安街而占尽了地利,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没有旅游的爱好,倒是没有少“游”北京的各大书店,甚至一间有特色的小门面也不放过。这些年来,由于有了网络的便利,加上工作忙碌,我网购学术类新书和珍贵的旧书渐渐多了起来,进实体店更少了。
王府井新华书店,我也好几年没有光顾了。好多次到王府井附近,应朋友之邀,相聚一家叫“四季民福”的烤鸭店,也只好匆匆路过书店。
再说前天晚上,我到书店的时间大约7点,营业直到 9点关门,所以正是晚上销售的好时段。我在一楼浏览了一下历史和传记类书籍,还是很难买到鄂东的相关研究史料。于是,我径直奔四楼而去。
四楼上,除了销售书籍之外,还开辟了一些场地经营其他物品。即使是图书销售的那一片,中国文学作品也是在书架上偃仰啸歌,很难找到我想要的书。寻了半天,仿佛娘找不到儿一样,我多少有些焦急了。
我抬头看看书架之上的分类和编号,那就按照网上查询的结果,顺藤摸瓜吧:依照中国当代小说412207的代码来找吧。好在书店是严格按照代码顺序来布置商品的。终于,在中国当代散文—412207的架子上,我找到了一本《留住乡愁》!
而事先听中国三峡出版社发行部的朋友讲,王府井新华书店进了我的新书1000册,那架子上怎么就只有孤单的一本呢?带着疑问,我找到卖场的一位男性售货员说,我想买《留住乡愁》2本,还有货吗?
售货员说,全在架子上。我说不够呀。他在周围书堆中也翻了翻、找了找,的确没有。于是,又客气地带着我到一台电脑前查询,结果是:巩勇,《留住乡愁》,库存55本。
售货员赶紧打电话,查到存书在七楼上。不一会儿,他帮我找了三四本书。我说,既然存货不少,赶紧多摆上一些吧。很多朋友还想要这本书呢,可是我自己手上的书已经送完了……
王府井书店的“名家精品”专柜。
看书买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摆放《留住乡愁》的后两排书架,竟然是“名家精品”,还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书籍深锁在靠墙的玻璃柜子里,需要联系售货员才能取到。
我忽然想到,《留住乡愁》才是我的第一本书,处女作呀,还相当稚嫩。感谢中国三峡出版社,实现了我的文学梦,迈开了可喜的第一步。
但是,距离“名家”还有很长的路。就在书店的眼前,需要穿过两排书架。那可不是简单的空间距离,那是品质的较量。我愿意努力,愿意坚持下去。
再说,自家的孩子自己爱。离开四楼前,我以全价买下了两册散文集《留住乡愁》。
出门前,我到书店一层,在前台结账处,找到了购书的纪念章。在印油盒子中按了又按,然后用力地盖在书的后面,留下一个红红的大印章,像挂上了一张羞涩的笑脸……
(说明:本文配图书法作品,均为知名书画家李建先生创作的精品,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