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巷邵坊村:神奇的“中秋烧塔”民俗

在张巷镇邵坊村村口,有一座圆锥形砖塔,塔高约2.5米,塔底直径约0.8米,塔身用红砖砌成,砖与砖之间留隙。塔顶口径约0.2米,用瓦片覆盖。询问来历,村民说,这是中秋时烧塔用的。神奇的“中秋烧塔”民俗逐渐浮出水面。

邵坊村前的砖塔

村民说,村子里有好几座这样的砖塔,每到中秋月圆之夜,全村人扶老携幼聚集到塔前,一边赏月,一边观看烧塔。也有的村民搬来烟花,燃放助兴。烧塔时,塔内堆放着木柴和谷糠,很耐烧,火光从砖隙中喷射出来,十分壮观。塔顶的瓦片被烧得通红,似乎要熔化掉。1986年编撰的《张巷乡志》记载:“有的地方(村庄)盛行烧塔,即用瓦片砌成圆锥形宝塔,用木柴或谷壳烧到瓦片全部通红时,喷上白酒,绿色火花四溅,好似烟火,也很好看。”这段简短的记载,很容易联想到烧塔时的盛况,画面感很强。

相关资料介绍,中秋烧塔,是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农村在过中秋节时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相传这项活动起源于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也有说源自元末时,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血腥的杀戮和狭隘的民族仇恨已被多元化的文化所取代,人们更加看重的是烧塔的形式,更喜欢的是烧塔时热热闹闹、和和美美的气氛。中秋时节,正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人们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祈愿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更上层楼。

从网上找来的烧塔美图。特向作者致敬!

《张巷乡志》上说:“这种风俗,建国后已很少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乡背井,去远方追逐梦想,对于家乡的种种思念、种种回忆,却愈来愈浓烈起来。中秋是个团圆的节日,许多在外游子多会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除了全家人一起吃饭赏月,便是观看中秋烧塔了。除了邵坊村,张巷集镇每年中秋也有烧塔的习俗,张巷镇其他一些村庄同样保留了这个习俗。在红红火火的烧塔过程中,村民们一面享受着中秋团圆的喜悦,一面观看热闹非凡的烧塔,日子过得喜庆而生动。就像一些地方盛行的其它民俗活动一样,中秋烧塔已经成为这些地方特殊的文化符号,被顽强地保留下来。在中秋月圆之夜,热烈地燃烧,灿烂地绽放,和皎皎明月遥相呼应,成为人们庆贺中秋佳节的特殊方式,成为在外游子难以割舍的乡愁。

此前,都是在电视网络媒体上看到过关于烧塔的报道,现实生活中却一回也没见过,而且也从未听说过丰城地区有烧塔的说法。这次亲眼见到砖塔,亲耳听闻村民的说法,又有《张巷乡志》为证,确乎是真实的了。我忽然想起在丰城的其他乡镇,似乎也见到过类似的砖塔,会不会也和张巷一样,依然保留了中秋烧塔的习俗呢?民俗总是有来由的,而民俗活动中深刻的寓意,以及厚重的仪式感,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虽然粗俗甚或鄙陋,却是最原始、最淳朴、最直白的表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