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务篇》第七十一讲:衡量七要素(下)

衡量七要素(下)
第五、衡量方式必须与被衡量事件一致。怀德海(著名的逻辑家及哲学家),他习惯提醒众人注意“不确实具体性的危险”(danger of the false concreteness)。一个衡量即使算到小数点第六位,也不可能变得更精确,因为被衡量的现象顶多只是一个范围的正确率,例如50%到70%(也就是假设有20%左右的错误率)。这就是“不确实具体性”。由于现实中的不确实,继而产生误导。
经理人可以决定什么样的衡量方式与他想要的衡量现象一致。他必须知道“近似值”比起那些经过详细计算的数字更加正确;一个范围比起单一的近似值更加正确;以及“更大”和“更小”、“更早”和“更晚”、“上”和“下”都是比较量化的名词,而且他们比起任何特定数字或数字范围更加正确,甚至严格。
同时,有些则属于“即时”控制,也就是要求即时及持续告知的控制。有些事情确实需要即时控制;例如一组发酵桶里的抗生素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随着温度或压力变化而快速变化,这时就明显需要持续的“即时”监督。然而需要这样控制的事件很少,而且大部分事件无法如此控制。对现实中的控制而言,“即时”是错误的时间幅度。
新产品第一次被介绍时,产品经理人一定希望每天看到测试市场的报告,尽可能接近“即时”愈好。六个月后完成促销及销售策略,每天的报告就只能让他“拉出萝卜看一看根是否长出来了”。之后他必须仔细思考自己需要在什么时期、在哪个范围获得什么结果,才能达到目标。接下来,他需要花很多注意力,注意关键时刻的成果衡量。假如只担心每天的即时衡量,他几乎是在为自己和部属寻烦恼,却弄乱了最佳策略。
同样的,尝试衡量研发进展也可能扰乱研发成果。研发的时间幅度相当长,通常是进展两、三年时,才需要对研发成果进行一次严格评估。期间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主管负责联系,观察任何重大和非预期困难的征兆,甚至非预期的突破性进展的信号。但是即时监督研发——就像一些实验室曾经尝试去做的——只是偃苗助长而已。
无论如何,这也代表相对的危险—衡量不够的危险。特别是当研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有成果,却又必须在未来某一时点产生希望的结果时。
第六、衡量必须是简单的。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美国纽约的主要商业银行都开始推动发展内部控制时,在成本及工作分配。大家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也制作很多控制手册。然而,只有一家银行真正使用这些手册。当这家银行的主管被询问要如何解释时,他没有将其归功于大量的训练方案,或者告诉采访者他的“哲学”。相反的,他说:“我有两个十几岁女儿,她们完全不懂银行,也不精通数字,但她们很聪明。每当我要用某个方法进行控制活动,就把打算进行的步骤打草稿带回家,并且要求我的孩子让我解释给她们听。只有我将这些步骤弄得够简单,使得孩子们能够回头向我解释这些步骤是要完成什么、如何完成,我才会继续进行。只有那时候事情才够简单。”
复杂的控制无法起作用,他们只会让人混乱,误导正真要控制的方向,而将注意力放在控制的机械性和方法。但如果使用者在应用控制之前先知道如何运作,那就不具有控制。而如果使用者必须坐下来指出这个衡量是什么意思的话,也不具有控制。
这个银行主管的方法确实好。如果需要训练课程才能应用新控制,那这种控制很少会有大成就。请使用者解释控制的目的及使用,如果使用者抱怨控制复杂、不清楚或觉得难以理解时,重新设计更简化的控制吧。
第七、衡量必须是可操作的。控制必须着重在行动。行动才是控制的目的,而非资讯。控制行动可能只有研究与分析。换句话说,一个衡量或许会呈现:“事情进行得如何我们不了解;但某件正在进行的事,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但不只是:“你可能会对这些事情感到兴趣。”
本书浓缩了德鲁克几十年的知识经验与管理思考,以其简洁的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使命、责任和实务,被誉为“管理的圣经”。最后一部《实务篇》持续更新中
更多历史文章,欢迎百度搜索:德鲁克说的对
主讲:彭信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DA)资深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骐骥资本联合创始人、国内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
十五年企业管理及创业经历,长期从事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研究与教学。师从国学导师傅佩荣先生,对儒学经典亦有深入研究。培训真诚感人,语言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
(0)

相关推荐

  • 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设计实务

    目前,业界对于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设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中天恒3C框架认为,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设计,是在遵循国家和企业研究与开发相关法规制度的基础上,以国家监管部门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及其应用指引为 ...

  • 质量管理三部曲

    企业负责质量的管理者大多知道"质量三部曲",如果不知道的,请面壁和查资料,三部曲,就是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关于这三个质量管理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我在这里就不详述了,毕竟抄 ...

  • 《管理:实务篇》第二十一讲:人生下半场

    人生下半场 经理人及专业工作者的优点(同时也是弱点),就是期望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及刺激.就这些来看,知识工作者在早年的工作经验中可说是被宠坏了.工人(不论是资深或资浅)并不会期望工作有挑战性,能激发他 ...

  • 《管理:实务篇》第九十讲:管理的圣经(大结局)

    合上"管理的圣经" 自2015年9月8日第一篇文章"开启管理的圣经"始,至2017年1月26日止,跨过三年的光阴,终于完成了对这套管理学圣经<管理:使命, ...

  • 《管理:实务篇》第二十七讲:三个石匠的故事

    目标管理 公司每个成员的贡献有所不同,但所有人都必须朝共同目标贡献.所有人的努力必须朝同样的方向,将贡献配合在一起,以生产整体贡献,而没有差距,摩擦与不需要的重复努力. 组织绩效的要求是,每个工作都必 ...

  • 《管理:实务篇》第二十讲: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经理人应被赋予宽广的空间,这意味着经理人的决策应推移到他们活动的最前线.这与传统由上司授权的观念形成强烈的对比. 传统上,高阶主管决定公司从事的活动及使命.高阶主管分析公司所欲 ...

  • 《管理:实务篇》第十七讲:人与组织的博弈

    组织结构应该去个人化吗? 职位设计总是有得有失,人事决策也是如此.有人顺应自己的性格及专业能力规划了某项工作,胜任愉快,离职后却发现后继无人.所以,看起来很合逻辑的工作通常是因为工作者的人格特质造成, ...

  • 《管理:实务篇》第十讲:谷歌是如何管理工程师的

    大多数经理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非管理"工作上.业务经理做统计分析或安抚重要客户:领班修理工具或填写生产报告:制造部门经理设计新工厂平面图或测试新原料:公司总裁仔细查看银行贷款细节或 ...

  • 《管理:实务篇》第八讲:球场边的德鲁克

    晋升的误区 传统的组织晋升是一个阶梯模式:晋升经理人,可获得更高酬劳与地位.结果,许多值得肯定与奖赏的人,反而得不到较佳报酬:或者,有时为了给与奖励或肯定,有些并不希望担任管理职务或没有管理能力的人, ...

  • 《管理:责任篇》第二十一讲:失去干劲的企业

    失去干劲的企业 各个自主经营的企业当然也需要成立高阶经营团队,不过人数不应过多.一方面他们对独立经营的业务单元负全部的责任,另一方面,他们也应该是总公司高阶经营层的成员.今天,我们就来和德鲁克先生学习 ...

  • 《管理:责任篇》第十一讲:规模与策略

    正确理解授权 规模或复杂性超出某一定程度时,数量便要求来一次"量子跳跃"(quantum jump).这种转型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的转变.用凯文.凯利的话来说,这个东西叫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