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药的毒性辩证看中药的标准制定!

一提起对毒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

西医视引起机体毒性反应的药物为毒药。至于何为毒性反应,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该物质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无法运输氧气,导致生物体窒息,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另一种是该物质能够破坏特定的蛋白质中的肽键,改变其化学组成,使蛋白质变性失活,无法发挥正常功能,使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如甲醛、氰化物、砷化物、卤素单质等。

中医对毒的认识与西医完全不同,在它看来,每一个人都有某种体质偏性,它就体现在血液对各组织的不对称供应之上,血液供应多了,对应的组织细胞就会功能亢进,血液供应少了,对应的组织细胞就会功能低下,这是一切疾病的根源。如果该物质加剧了这种体质偏性,如使某种组织细胞更加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不管它是什么,都是毒药;如果该物质缓和了人的体质偏性,如使某种组织细胞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程度减轻,不管它是什么,都是良药。显然,中医对毒的认识就是该物质的寒热温凉偏性,偏性大的就是大毒,偏性小的就是小毒,食物也有偏性,只不过它更小而已,中医治病就是以药物之偏平衡身体之偏,身体平衡了,疾病就好了。

人体是非常复杂的,有的组织功能亢进(热),有的组织功能低下(寒),治病就讲究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具体地说,对于细胞的功能亢进,就抑制血液对它的供应,缺乏了营养,亢进的组织自然恢复正常,这在中医学上叫祛邪法;对于细胞的功能低下,就增加血液对它的供应,得到了更多的营养,其功能自然增强,这在中医学上叫扶正法。也正是这种复杂性,使每一种药物对人体既有利也有害,比如,一味热药,对寒性的组织则有利,而对热性的组织则有害,因此,中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是整体来分析的,如果药物对人体的利远大于弊,它就是良药;如果药物对人体的弊远大于利,它就是毒药,仅此而已,不存在任何一种对人体绝对有利的东西,也不存在任何一种对人体绝对有害的东西。

人的体质偏性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肝功能亢进,有的人寒气重,有的人热燥气一片,还有的人湿气重,总之,人与人都是不相同的,而且随着体质的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上也是不一样的。也正是这种复杂性,使中医对毒的认识很模糊。比如,六味地黄丸,它对肾阴虚的患者就是良药,对肾阳虚的患者就是毒药;同理,今天吃的药可能是良药,但明天体质偏性变化了,再吃这样的药就有可能成为毒药了,因此,中医讲究一诊、二诊、三诊,随着人的体质变化而不断修改药方。

现在很多人学西医把食物和药物分开,仿佛用药的都是病人,用食物的都是健康人。其实不然,按照中医对药物的认识,所有物体都有寒热温凉偏性,食物当然也有,不同的只是药物的偏性较大,一般有五六分偏性,食物较小,一般有一两分偏性,中间还有很多药食同源的东西,它们有三四分偏性。也就是说,药物和食物是没有办法机械地分开的,我们也找不到一个标准来区别什么是药,什么是食物。

比如馒头没毒,但吃多了也会生病,此时它就是毒药;蛋白质、脂肪、糖对人体是必需的营养成分,但它们其实都有寒热温凉偏性,如果经常吃它的累积性效应就象吃偏性大的中药一样,不仅能致病,如富贵病“三高”就是吃这些营养过多造成的,当然,食物也能治病,关键是要能够缓和人的体质偏性,比如,一个人湿气重,就可以常饮炒薏米茶,一个人寒气重,就可以常吃葱姜桂之类的食物,一个人肝亢,就可以常吃疏肝的食物,身体平衡了,疾病就好了。

显然,中药的毒是因人而宜的,对有些人是毒,对另外一些人就不见得是毒,比如砒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毒药,但它却能够有效治疗组织细胞的功能亢进证,此时,它就是良药。食物虽然名义上都没毒,但吃多了也会加剧人的体质偏性,产生毒副作用,此时,它就是毒药。我们在建立一个中药的标准的时候,就只能针对特定的病人群,比如所有阴虚的病人都可以吃六味地黄丸,此时基本上都有良性作用,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可以经受西医的双盲实验。但如果用六味地黄丸对所有人进行试验,它就没有规律性,一些人有好的作用,一些人有毒副作用。

那么中药到底有没有标准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有!要认识这个标准,就需要证明中药药理。许多人并不清楚,中药和西药有着不同的药理,西药是化学小分子,它可以进入全身细胞的细胞膜,对细胞进行杀伤,而中药则是生物大分子,它往往难以进入细胞膜,其所起的药物作用是通过疏堵经络引起的,即对于细胞的功能亢进,就用中药堵塞它的营养通道,对于细胞的功能低下,就用中药疏通它的营养通道,因此,要证明中药药理,就必须证明经络在人体分布的规律性。

表面上人体的经络流注路线很乱,但事实上它们在人体排列是非常有规则的,和原子空间的层次结构一样,一层一层,秩序井然。它就集中体现在人体的经络同一段的基本孔隙大小是一个常数,不管黑人白人,也不管大人小孩,这个基本孔隙是恒定不变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才造成了十二时辰经络兴奋的不同次序,也造成了同一种药对同一种病的确定性作用。可以这样说,只要证明了经络在人体分布的规律性,中药药性就证明了。此时,我们就可以根据经络的基本孔隙大小来确定中药。

可惜的是,中国的中医早已西化了,他们研究中药不是研究经络在人体分布的规律性,而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果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一无所获。试想,靶子都瞄错了,即使再给他们一百年的时间,再花几倍的钱,也不可能有结果。不过,他们占据了中医界的主导地位,真正的人才根本竞争不出来,这也就造成了中医的现状,一代不如一代,国民对中医彻底失望。唉,不说了,说出来都是伤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