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 《蹩足文学》

简介:
小说中的吴连成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学成归来,就校任职,致力于中、西方文学研究,但是却没想到自己到了将要退休的年龄却出了大的差错。
1964年,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
同年7月,年轻的吴连成以各科全优的优异成绩被湖南外国语学校极力保荐,推荐送去了法国里昂攻读中法文学史,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较早一批接触西方文化的海外留学生。
七几年吴连成学成归国,正好赶上国内闹文学的革命,大字还不识得几个的红袖青年们受了蛊惑似的,将文化政治化,不仅要砸烂孔夫子的牌子,更要揪出一切资本主义的尾巴,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迷了心智。
吴连成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决心回到湖南外国语母校,接手了外国语学院的一大堆烂摊子,同时提议成立外国文学研究小组,试图寻找解决当前国内外文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吴连成的极力主张下,院方和校方通过讨论,终于决定下达了开设外国文学卓越班的计划,通过与同国外高校建立合作,联合培养,共同培养一批精通国内外文学的优秀学生,来寻求当前国内文学的病症所在。
卓越班开设的起初,由该系的主任吴连成和相关人员亲自把关面试,给学校招进了一批不仅具有较深层次知识,同时又有独特想法的优秀的学生。
吴主任亲自带班,把“正文学”作为班级理念,同时及时普及国内外该领域最为先进、独创的思想,将专业课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句来教授。班里的学生们都非常佩服他的文学研究功底和文化涵养,也在无形中习惯了用班级的理念要求自己的行为。
几年后,最先接受培养的这批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确实都对国内文学各方面的研究和调整起到了大大小小的作用,而且更是把这种研究的风气带到了所去之地。
新世纪初年,省文化研究所接到了一个重要的新的文化研究项目,并把这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分给了吴连成,同时拨款80万作为研究经费。
吴连成作为教授主持外国文学小组再次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且推荐了几名自己带领的班级的优秀研究学生参加项目研究,也是为了培养并发掘下一批的优秀接班人。
吴连成的研究室里开始经常出现以马正新为代表的各个新人的面孔,帮这个老教授查阅资料,参与帮助研究课题。
腊月末,离放寒假还剩几天,吴连成正在研究室里收拾整理文献和资料,突然,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是党委那边来的消息。
没有寒暄,党委直接切入正题。
那边话音未落,吴连成手里的文件洒落了一地。
吴连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手培养的得意学生居然会被举证发表的文章抄袭国外期刊的论文,自己身为党员一生雅正,居然落了个老来糊涂。
吴连成把马正新唤到自己面前,马正新呆站在门口,头也不敢抬一下。
吴连成缓缓地走到案桌旁边的窗子前,默默的点了根烟,吸了两口又掐灭了,侧身朝窗外望去。
他指着对面学院楼楼顶的大字说道:“看到那边的三个大字了吗,是'正文学’,这身子都站不正,写的会是什么蹩足文学!”吴连成摆了摆手,说,“你出去吧”。
马正新还没来得及开口,办公室的电话铃又响了起来:“吴连成同志,请来学校纪委处走一趟,有人举报你涉嫌贪污国家研究经费。”
吴连成瘫坐在了椅子上,叹气道:“糊涂啊,都糊涂了。”
很快,纪检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吴连成展开了调查,吴连成也非常顺从的服从了组织的所有要求。
然而,委员处却突然再次收到了匿名信,里面还夹有票据,这次和以前的匿名信的字迹显然不是一个人。
经查实,收票人的地址是甘肃白银会宁县的一所小学,而且汇款人的汇款的次数不只一次。
消息一经传出,各方新闻媒体都开始关注并追踪这个新闻,各种“象牙塔的腐败”类标题文章在网络上席卷而出,当事人吴连成被推到舆论的风浪口的同时也被暂停了一切研究工作和社会任职。
会宁县的小学也很快被卷入到了这场千里之外的风波当中,学校内部财务和校长等相关人员及时查看确认,也立即站出来发言,给了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
原来,学校建校数十年来,一直有位不露脸的爱心人士,一直默默的自费给学校捐款,资助学校设施建设和扶助贫困孩子上学,校方也一直在寻找这个爱心人士,准备表示感谢,而媒体的曝光也正好让两个事件联系了起来。
而省委那边经核查也发现,省拨款的研究经费确实是有部分剩余,但是相关部门事先就已经签订了协议,剩余款项归研究方支配。而且,是通过吴连成和团队的研究创新和努力才使得经费有所剩余,并且将剩余的经费用到了项目的后期运用和文化建设,丝毫没有用于其他用途。
媒体各方也很快得到了消息,纷纷发文表示应当把吴教授作为社会的榜样人物进行宣传,宣扬这种风气,吴连成的社会身份也得到了恢复。
很快,社会组织联合会宁县的小学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了吴教授,上面印着四个大字“敬廉崇洁”。
面对媒体,吴连成只留下了一句话:“只有身子正,文学的筋骨才会正”。

喜欢就打个赏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