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全视角,挽救我们身边的美

文丨蔡梓润 · 主播丨涂山

木心先生写过一首现代诗《从前慢》,抄录如下: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这首诗是我们身边之美的描绘,也是我们身边之美的挽歌。

在古典之美中,以柏拉图的美学为首,美是作为一个客观的理念而存在的,作为芸芸众生,亲近美就是趋向古典柏拉图式“一”以贯之的“美本身”;

与古典之美不同,身边之美从客体之真转向个体之诚,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一个美的视角,无论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专一,还是“你锁了人家就懂了”的默契,都在强调美的个体性,强调美作为个体鲜活体验的存在。

然而,木心先生在描绘这样的身边的美时,不断向我们强调“从前”,这似乎是在提醒我们,身边的美在悄悄离我们远去,我们也似乎可以听见,木心先生在诗歌后的叹息。

在每个人都盯着手机看的当下,在钢筋混泥土造就的现代都市中,身边的美,难道不是正在悄然消散吗?

现代型社会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之一,在于它作为一个“抽离化”的“专家系统”,引起个体无穷无尽的自我认同焦虑。

相比起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现代的人们仿佛身处在一个全是陌生人的环境里,维持社会运转的系统都是由陌生人组成的“专家系统”,诸如银行、学校、医院。

如同一个孩子在大街上和父母走丢了一般,我们身处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系统里,心中的焦虑感油然而生。

身边变得陌生,身边的美被忽视,借助身边之美以定义自身存在的渠道消失,人便陷入了无尽的自我认同焦虑中,“我是谁”的问题便时常难有答案。

生动而鲜活的体验消失了,人就像社会这个轰鸣的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哪里还有美可言呢?

如同木心先生的诗一般,文艺作品试图介入我们的生活,缓解我们的焦虑。它将身边之美的瞬间凝固起来,呈送到我们身边,旨在让我们趋向单一的、同质化的生活开始具备差异性、丰富性、多元性。

差异性、丰富性、多元性正是身边之美的意义。它使抽象变得具体,使枯燥变得鲜活,使我们干瘪的灵魂在现代社会里舒展开来。

如此看来,文艺是挽救身边之美的一剂解药。

既然如此,身边之美似乎并非无可挽救,因为由专家系统构成的现代社会,同时也是身处5G媒介时代的社会。

去年,因为疫情的缘故,许多人被迫宅在家中,但与此同时人们发现,我们可以在云课堂上面上课,在云直播上面监工,禁足似乎也无伤大雅;

图为《一年又一年》主持人介绍洛天依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虚拟歌姬洛天依登台献唱,意味着“宅文化”进入主流视野。这似乎在告诉我们,身边之美没有在现代社会失落,而是在现代社会转型。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在当前时代中,每个人都可以用微博“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用快手“拥抱每一种生活”,用抖音“记录美好生活”,这些媒介就像是窗,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窗,借由其中的文艺作品,看见每个人身边的美,我们似乎可以不用再去在意身边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大可宅在家中,吃着外卖,随时饱览身边之美了。

确实,同样是看见身边之美,亲身看与“云上看”并无不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新的审美机制以一种悖谬的方式从表面上的“多”回到了实质上的“一”——在手机上看似应接不暇的“身边的美”。

其实大抵是算法在流水线上如法炮制的千篇一律的美,早已失去了所谓差异性、丰富性、多元性,而变得套路化、刻板化和模式化,这便落入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关于“文化工业的伪个性化”的经典讨论里:我们在看似多维的文化产品中,变成了所谓“单向度的人”。

5G媒介时代对身边之美提供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遮蔽。它提供了太多的“身边之美”,反而遮蔽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问题不在浏览了多少的美,而在于品味了多少美。

如同苏珊·桑塔格所说:“如果不对影像进行思考,那么距离再近,也仍然只是观看。”亲身去看和云上观看没有本质区别,问题在于是否思索,是否品味,是否“走心”。

所以,挽救身边之美的重点并不在于像许多人说的那样,要挣脱技术的怀抱,抛开网络,走出去看,而在于用三全的视角,剔除同质化的内容,改变浏览而不思考的习惯,实现网络与生活的辩证统一。

首先,运用全息的视角,剔除同质化内容。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在一类内容里沉溺,无论是今日头条、抖音、快手,都会依据算法为我们推送大量同质化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多样,实则在内容与形式上都高度同质化,如此同质化的内容将慢慢遮蔽掉身边的美。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要运用全息的视角,不仅仅浏览短视频还有碎片文字,长视频、长文章、音频、图集都要纳入到我们的接收范围中,让信息在多种渠道中开放,让感官在多种方式下被激活,去从多个维度感受美。

然后,运用全程的视角,改变浏览而不思考的习惯。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追逐热点的习惯,要在整个时间维度上进行思考与分析。

在互联网中,热点是层出不穷的,就像一列火车那般,你不能追,只能等,应接不暇的热点会让我们没有空隙思考,而只能是机械地浏览。要摆脱对热点的追逐,我们就不仅要看新闻,看时事,还要看历史,看经典,还要看对未来进行预测与想象的内容。

只有在时间的维度上全程地接收信息,我们才有时间喘气,才有时间思考,才能让灵魂有厚度,才能让瞬息的美在时间中凝固下来。

最后,运用全观的视角,实现网络和现实生活的辩证统一。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手上的方寸屏幕来感受美,还要走出家门去领略现实生活的烟火气,两者都不摈弃,两者都要进行,两者要辩证统一起来。

如果每个人都指望在网络上获取别人身边的美,那由谁来提供这些美呢?如果获得美的途径之在网络,那我们又怎么知道这样的美是否虚幻呢?

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在现实中感受美,在网络上分享美;在网络上感受美,在现实中验证美;在现实空间里,在虚拟空间中,美美与共,才可让身边的美真实起来。

全息,全程,全观,这三全的视角,可以让我们身边之美,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优良的转型,得到切实的挽救,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触及到审美的人生。

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网络,无论是在群体中还是在独处时,无论是看着手机还是看向窗外,都能如苏轼所说的那般:“此心安处是吾乡。”

愿爱美之人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