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24小时都是精神病状态吗?是什么影响着他们?

为什么上了大学还想跟妈妈一起睡?

(听更多小明微课,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小明语录:

我们也许终生都不能,驱除潜意识里面的那些黑暗,但我们可以增强自己潜意识卫兵的力量,守护好自已。

人格障碍的人就没有社会成就吗?精神病人是24小时都是精神病状态吗?

真正影响我们在社会中表现的是什么?

01

弗洛伊德的理论不科学

弗洛伊德关于孩子的母乳喂养、大小便训练对他们的性别认同的影响。虽然他有很多案例,但是并没有能够提供任何数据上可支撑的依据。
而事实上,后来的心理学家也试图对这些展开大规模的、可重复试验的研究,但是却无法进行可重复的科学的标准。

也就是说,关于性别认同的影响只是一种理论和假设,无法达到科学的标准。

由于弗洛伊德非常有影响力,很多科学研究都涉及母乳喂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对人一生的影响。大家在中国心理圈经常听到特别奇葩的一些言论。

比如说,原生家庭决定你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疗愈,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宣传口号,但是都达不到科学的标准。

在很多心理学研究里面,特别是临床的心理咨询,人们特别重视关系的影响。

关系的确会影响人,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重视的是家庭关系对人的影响,却忽略了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

02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提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家庭关系的总和。原因很简单,因为人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人是依靠社会来决定自己是谁的,而并不是由家庭来决定自己是谁。
为什么说人是由社会而不是由家庭来决定我们是谁呢?
我曾治疗过一个富二代,他在家里就相当于贾宝玉一样的人物。
家庭和他的互动关系是否决定了他是谁呢?家庭只能决定他的家庭角色和地位。
进入社会之后,他的家庭角色地位可以迁到社会中去吗?
肯定不能。

所以只有社会关系才能决定你是谁,而家庭关系决定不了你是谁。

科学研究都认为社会对人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原因在于人们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最终是要用社会的标准来决定自己是谁的。

比如一个孩子在家庭里面自卑,但是如果在社会外面获得自信,同样可以支撑他在家庭里面由于不自信所带来的自卑问题。
但如果孩子在家庭里面是自信的,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在社会上他是自卑的,那么他同样是自卑的,因为只有社会才能决定我们是谁。
由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过度的夸大了关系对人的影响,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影响。
就是情境对人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大公司不重视关系对人的影响,他们重视情境,也叫场景,对人的影响。
比如微信在过年创造了发红包的场景,导致无数的人就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去发红包。
因为是场景对人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社会关系。

小明语录:
太极的角度中看人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无中生有。

无生有,便有了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于是,无极生成太极,太极生成阴阳,阴阳再分四象。

太极分成了阴阳,便将人分成了男女。

而男女的本质又有何分别呢?

03

家庭关系影响不了我们在社会中的表现

真正影响我们的是:
1.家庭关系;

2.社会关系;

3.情境效应。

什么叫做情境效应
比如我在你的左边叫你,你肯定会把头朝左边来看我,所以声音从哪个方向传过来,将决定了你的头偏向的位置。这是情境影响了你。

所以,人是经常会被情境影响的,而不是被某种关系影响。

在动物园里面看到老虎的时候,我们不会害怕。
但是如果在野外你只要听到老虎的声音,你马上就会腿发软,这就是情境效应。
有很多人学习开车,包括航空公司训练飞行员,都是用模拟仓训练。在模拟仓里训练操作各种按钮、操作整个流程,对于流程训练是有价值的。
但是对于真实的开车和真实的飞行来说,心理素质、心理体验是不可能靠模拟训练出来的。
在模拟训练舱里面,你表现的再好,是没有压力的,但真实飞行中稍微一点点的压力、危险和误操作,都立即会导致你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而应激反应会导致一系列的操作失误。

所以情境效应是很多心理咨询师过去完全忽略的一个要点。

04

什么是性格的情境效应

过去很多心理咨询师认为人格障碍,就应该24小时人格障碍全天候的。事实上,很多人格障碍在社会职场生活中,职业表现都比普通人好。
他们会在特别亲近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人格障碍,只是正常的职场关系时,是看不出人格障碍的。
有一定人格障碍的人,反而在职业中的表现比正常人都好,原因就是他们有过度的付出,过度的责任和过度的与人产生联系的能力。
同样,精神病人并不是一直在犯病,他是在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场景来犯病的。

所以当我们谈到一个人性格的时候,大家不要轻易的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就是稳定的,在任何时候都一样的。

人有非常明显的情境性格,这就是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

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和在家里面表现是不一样的。还有的人在工作职场的表现和他回到家之后的表现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过去有些心理咨询师常误会,家里面如果对孩子有所谓的巨婴式的培养、过度的溺爱,这些会毁掉孩子。

我看过很多案例,很多人回到家之后,什么都不管,完全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像巨婴似的人。

但是一进入职场,一离开家门,他们成熟、老练到你不可想象的程度,所以家庭的很多抚养根本就不能决定这个孩子的最终表现。

相反,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家里面什么活儿都干,在家里面你看着很正常,但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却很怂,这也是情境效应。

过去很多心理咨询师总是过度的夸大了家庭对人的影响,他们总是有种习惯性的想法,认为一个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将决定他在社会中的表现。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在家庭中表现得一塌糊涂、甚至非常依赖,回到家内裤都不洗的、让父母一直洗到大的有些人,但是他们出了门儿之后,在工作场所、职业场所中,城府很深非常老练。
在社会生活中,他什么事情都可以事必躬亲的去完成,而且在外面他显得非常的愿意去做任何劳动,家里面可能从来都不劳动,而且他在外面能够吃各种各样的苦,但是他在家里面,是被宠养被溺爱的。
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孩子,多数都受到家庭过多的一些关注和照料。

中国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都接受过传统的弗洛伊德各流派的理论,过度的迷信了家庭对人的影响。

导致最严重的恶果是什么呢?

父母们所有的努力和精力,都在想着如何在家庭中教养好自己的孩子,但却忘记了、忽略了、甚至放弃了如何帮助孩子、训练孩子,在家庭以外能够更好的成长,这才是关键。

小明语录: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为了完成一个使命,有些人忘记了他的使命,始终迷茫一生,使命帮我们发现自已人生的价值,和存在过的证明。努力去发现你丢失的使命,找回之后更要有勇气去实现。

小明老师著作

《拆掉心里的墙》
                       —作者:赵小明

61堂实用生活心理课,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目标管理,职业迷茫,睡眠障碍,亲密关系,社交恐惧……

你困惑已久心理问题,都能用心理方法解决!

添加
小明老师微信号
zhaoxiaoming3
中国心理圈
手把手心理实操训练模式创始人
中国心理圈真正教实操的老师

赵小明个人简历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作者:赵小明
图文编辑:张洁
审核:段艳梅   徐放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