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杂记
幼时除读书外,常侍诊于先君子左右,临证见习,学习脉诊,然后抄方。先君子教以病历书写格式:每病须记其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诊病时间、舌脉症状、辨证、立法、方药、煎服等项内容。复诊时,除上述内容之外,还需记其服药疗效及药后反应,其效者作为经验摘存,无效或病情加重者,当查阅资料,或请教师友,务求不效之因。如此方有长进。弱冠后余悬壶乡里,遵父训每病均记病历。临证或有所得、所悟,亦随记案后,久之,积案甚多。八十年代初,余奉调外地,妻儿随往.病历杂记,存放家中,或受潮霉烂,或鼠虫毁坏,甚为心痛,尚存数本,退休后仅据原稿,整理出数十则医案、杂录,名曰《悬壶杂记》。所记者,均系较为典型的病例,有的属临床很难一遇的罕见病,在后来几十年的临床中,未再遇见;有的确系疑难病证,证候错综复杂,书本上难寻具体答案;有的系因当年识短阅微,辨治中走过的弯路,均作了如实记录。这些现成的经验与阅历,实不忍让其丢弃。整理出来,或许对后辈们有所借鉴,有所启发,有所警示。选方用药,悉依原始模样。因系初涉医事,幼稚与谬误在所难免,阅者鉴之。悬壶者,行医之谓也,故曰《悬壶杂记》。
公元二○○四年岁次甲申春二月整理
1、交肠症
严孩,女,4月,住赛龙公社一大队。1966年8月10日诊。
患儿系第二胎,于1967年4月16日足月顺产。数日后换襁时,偶见患儿尿窍有稀溏黄色粪便溢出,家人悉感惊异。后注意观察,每次换洗,襁布近前阴处,均留有黄色粪便,乃知是病,四处求医,不识此证。
8月10日经人介绍,求治于先父在中公,余随往焉。
观患儿面色微黄,肌肉松弛,大便每日四、五次,每次大便均有少量稀便自尿窍溢出。前后所出粪便均为淡黄色,质地稀溏,解便时患儿无痛苦表情。平时小便稀少,色微黄而浑。食眠未见异常,舌质偏淡,苔白根厚,指纹沉滞微红。先父诊毕,谓余曰:“此即古人所谓之交肠症也。”嘱拟五苓散加味治之。
桂枝二钱 白术二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三钱 黄芪三钱 当归二钱
蚕蛾六个 水煎频频与服。
二诊8月12日。上方服后,尿窍出粪减少,小便增多。效不更方,原方再进三剂。数月后患儿因感冒来诊,询其二便已各归其道。未再发生二便易位现象。
按:此例病案系录存先父在中公之治验,为余侍诊笔记。“交肠症”,即妇女大小便易位而出,临床上颇为罕见。先父认为致病之因,良由胎孕之际,母体感受湿热之邪,内传胎胞,蕴积日久,化热腐肉,破肠穿脬,故见大便从尿窍而出。五苓散利小便而实大便,大便实,自难漏入脬中,从尿窍而出了。加入归芪双气血.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补气血,以利肠脬破口生新,蚕蛾功擅敛疮生肌,与归芪配合更能促使破损加速修复。全方标本兼治,故能收效迅速。
后读书渐多,果见古人书中有“交肠症”的记载,但所记者均是成年妇女的症治,其治法大同小异,录之以供参考。戴原礼《证治要诀·大小腑门》云:“交肠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盖因气不循故道清浊混淆,宜五苓散、调气散各一钱,加阿胶末半钱,汤调服。”林佩琴《类证治裁·转胞交肠论治》云:“交肠症,由于大小肠失于传送,致清浊混淆也。或因病后,因嗜酒,大便前出,小便后出。丹溪治一妇嗜酒,常痛饮,忽糟粕出前窍,溲尿出后窍,六脉沉涩,用四物汤加海金沙、木香、榔片、桃仁、木通、服愈。《回春》曰:一妇病愈后,前阴出屎,先服五苓散二剂,又用益气汤.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补中益气汤而愈,则此证唯妇人有之耳。”
悬壶杂记 2、气轮肿胀(白睛上浮 罕见病之二)
杨某某,年5岁。住岳池县香山公社8大队。1969年8月初患目疾,初见双目微红涩痛,流泪多眵。患儿父母未予重视,二三日后,渐见双目白睛上突,高出黑珠许多,疼痛如刺,昼夜号哭。其父始觉严重,先后去区、县医院治疗十余日,疼痛稍缓,余症如故,乃带回家中,筹钱欲去重庆医治。适逢儿父感冒,迎余诊治,诊毕谈起患儿目疾,问可治否?余觉病属罕见,乃求一试。见患儿双目白睛上突,肉色白嫩晶莹,有饱含水液欲滴之态,黑睛凹陷其中,兑廓(锐眦方)布有细小淡红血丝;不时流泪,大眦眼眵粘糊,眼眶及目珠胀痛,幸视力未损。切脉浮缓,舌淡苔白腻。诊毕,颇觉茫然,冥思苦想,乃忆陈达夫先生《眼科六经法要》,书中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此病的记载。因按方加桑皮试服。
葶苈子五钱、大枣四钱、桑皮五钱
水煎,于饭后服之。
不意一服而胀痛渐已,尽剂白睛平复。自是,始深究此书,并遵陈氏理论,指导眼科临床,每多治验。
按:目之白睛属乎肺,乃肺之精气所结,肺主气,故白睛称为气轮。若肺经水、气郁结,上攻于目,不但气轮高出黑睛,亦致目中气血受阻,经气不利,而出现痛胀如刺。葶苈子开泄肺气,泻水逐饮;大枣甘温安中,且缓葶苈峻猛,使逐水而不伤正。桑白皮能“去肺中水”(《别录》),加入方中,以助葶苈泻水之力。药虽三味,却能切中病机,故能效如桴鼓。
附;《眼科六经法要`·太阴目病举要篇》第八节原文:“气轮突然肿胀,高出乌珠,痛胀欲裂者,宜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二钱
大枣三枚。
论理释义
此节症形,是说手太阴的里实郁结症状,不拘于肺上是水郁,是气郁,均能使气轮肿胀,眼珠欲裂,故必用葶苈大枣以泻之。3、鹤膝风
周登兵者,合川码头人也.年甫十四,禀赋孱弱。隆冬之际,劳作于水田之中。次日即现双足跟肿痛、渐次加重,不能踩地。求医半年,病情日笃,形体日羸。1970年7月12日,其父兄肩舆来诊。
患者形容憔悴,面白无华,语言低微,双踵肿大如球,按之浮软如棉,踩地疼痛难忍。伴下肢痿软无力,胃纳呆滞,舌淡苔薄白,脉浮大而缓,重按无力。因思足踵乃肾经所主,昔贤论此,证有阴虚、阳虚之分,治有六味、八味之别。今观患者脉证,俱属肾阳亏虚之象,自当先温补下元,扶助阳气为要,遂疏八味丸加怀牛膝与服。二剂。
7月19日二诊:服上方(方中尚缺山茱萸)后,痛不减,肿未消,且见口渴、尿赤,但精神转佳,纳食有增,此乃阳气来复,脾气渐振之佳象。当益阴以配阳,拟上方减少桂附用量,加玄、芍、续断、当归。三剂。
8月2日三诊:右踵见消,疼痛亦减,纳食甚香。二诊方去茯苓,加龟板、杜仲、枸杞。二剂。
8月12日四诊:双踵肿痛均已,而左膝又见肿痛,以内侧为甚,按之柔软灼热,,屈膝或足方着于地,则膝痛加剧,可拄杖跛行十余步,但觉左足僵硬。此痰湿阻于膝之筋骨所致,恐成鹤膝风,则难治矣。权且用半夏茯苓化痰;木瓜、防己、木通、薏仁、利湿;杜仲、怀膝、续断、当归、龟板、生地 知母、黄檗养肝肾,不知有效否。二剂。
8月23日五诊:服前方后,膝肿未见消退,且腿胫肌肉益见消瘦,此鹤膝风明矣。夫鹤膝风,乃外科至险难治之证。方书中论其病因,谓足三阴内亏,风寒湿邪外袭,阻滞于膝关节。论其治法,初以五积汗之,日久不愈以十全大补之,然验之临床,收效均微。因忆清人鲍氏《验方新编》中有四神煎,以大剂黄芪补气,佐以解毒、祛痰、润筋之品,治疗此证,可谓独辟蹊径。近年来,亦有用是方治疗鹤膝风的报道,因疏四神煎原方与服。
黄芪四两、远志一两半、鲜石斛二两、川牛膝二两、忍冬藤四两 。三剂。
用武火浓煎一碗,顿服,温覆取周身汗出,并忌风寒。
外以芥子.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白芥子研末,酒调敷患膝。俟其剧痛如灼时方去之。
8月30日六诊:前日外包酒调白芥子末,约半日许,患膝剧难忍,乃去敷药,患处已起大小水泡10余粒。数日后,泡破水净,结痂而愈,膝肿渐退,疼痛亦减。续以原方酌加松节、萆薢、苍术。
10月4日七诊:上方共服4剂,膝肿全消,步履正常,以为痊愈,自行停药。时仅半月,又渐见右踵浮肿疼痛。此乃正气未复,寒湿未净,停药过早之故。仍用前法,酌增温肾除湿祛痰品。
黄芪四两、、鲜石斛二两、怀膝二两、、远志一两半、忍冬藤四两、白术一两 鹿角霜一两 萆薢二两 白芥子八钱、嘱服10剂,病遂得痊。
2000年8月其姐丈来诊,谓周某病愈未再复发。今行走如常人,体亦较健云。
按:鹤膝风,又名膝游风,膝眼风。其病见膝关节肿大,股胫变细,形如鹤膝,故名鹤膝风。多因三阴亏损,经脉空虚,风寒湿邪乘虚外袭,凝滞下部而成。一般多出现在膝部,而本例患者,最初病变部位,见于足跟。故一至三诊,均按肾之阴阳亏虚治疗。四诊时,踵消膝肿痛剧,鹤膝风已成,然按之柔软,乃三阴亏损之中,尚有痰湿滞阻,故尔以大补阴丸二陈合三妙散加味治疗。五诊时改为四神煎,用大剂黄芪峻补其气,托邪外出;远志《本经》谓其:“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滇南本草》认为:尚可“消痰涎。”石斛养阴,不但制大剂黄芪之过温,而防其化火:且“能镇痰涎。”(《本草纲目拾遗》)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且能引诸药下行,而直达病所;忍冬藤解毒通络。七诊时加鹿角霜,温肾壮骨;萆薢搜风湿,补肾强筋。而以白芥子末酒调外包患处,直接拔寒湿毒邪外达。方药颇为对证,因而疗效尚属满意。
补白:1990年余治一段姓老妪,年85岁,患鹤膝风,半年余,肿痛不能行,每周去医院抽水数百毫升,8月12日其子段某患“重感”,卧不能起,延余往诊,其家养有狗,余至狗狂吠,其母拄杖蹒跚来门前吆喝。见其行动十分不便。次日复诊,其子已能起床,诊毕,乃谈起其母之病,并为其母卷上裤管露出右膝。见膝盖肿大如碗,股胫变细,膝部皮色光亮。两侧上留有多数针刺疤痕。按之柔软微痛。自云:若日久未抽膝中积液,膝中便觉灼热。
段某问:“家母之膝肿能愈否?”余曰:“此鹤膝风也,属外科难症。古人有一验方,专治此病,我曾用以治愈过几例。令慈不妨一试。”遂为开四神煎原方与服,亦获痊愈。
悬壶杂记 4、肩痹证
余妇成英者,岳池县伏龙公社人也,年近五旬。患左肩痹痛宿恙有年,近数月来,病情日见加重,以致痛无休止。远近求医,中西迭进,历时半年余,病情渐臻重笃。自谓无愈期矣!
戊申九月初,适余赴蓉进修反里,其弟成德,与余同村而居,闻吾归,来舍商治。余详其病情后,许之可愈。余妇遂于十月八日来其弟家,求余调治。
自谓:左肩疼痛已久,初时遇寒则痛,近数月来痛无休止,且不能受丝毫之物所压,虽单衣轻巧之物触之,亦如百斤重担压肩,痛不可忍,是以虽天寒之日,亦不能使左肩着衣也。观其左肩下垂如废,左手凡举伸,外展后反,屈肘抬肩,均不可为。诸如梳头、穿衣、解衣,均需人助之。幸胃纳未衰。
诊得脉象沉缓,舌苔薄白,脉证合参,当属痹证,即今人所谓之肩周炎是也。夫痹证致病之因,盖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客人筋骨肌肉,使经络痹阻,气血不通,而成斯疾,且有三痹、五痹之分。今观患者肩痛不移,遇寒痛甚,乃寒客筋骨之痛痹也。论治当温经散寒,祛风通络。惟其病经日久,取汤药、针灸并进之。
穴取:肩颙、肩井、肩臑、手三里、曲池均用补法,针后施以小炷艾条,每穴5-7壮。
方疏:秦艽、续断、灵仙、防风、五加皮、桂枝、海桐皮、姜黄、鹿角霜、松节、当归、泡参、怀山药。
10月10日二诊:经前日针灸并汤药一剂,左肩疼痛稍减。知药已中病,勿庸更方,原方继进,仍于前穴增损针灸之。
10月12日三诊:肩痛大减,已可任衣服之压,然以手重按,仍觉疼痛。前方酌加丹皮活血消瘀,羌活祛风止痛,茯苓除湿健脾,豨莶草、忍冬藤、丝瓜藤疏经通络。针灸同前。
10月14日四诊:针灸、方药仍按三诊方。
10月16日五诊:肩痛已除,即使重物相加,亦不复痛矣。左手也可随意屈伸举展,活动自如。患者急于回家,求疏巩固之方。余宗前意,为疏:
秦艽、防风、防己、灵仙、五加皮、桂枝、姜黄、海桐皮、鹿角霜、松节、当归、白芍、乳香、没药、石南藤、川断肉、豨莶草、忍冬藤、丝瓜藤
嘱服3-5剂。
后数月,其邻人来诊,告谓:彼肩痛愈后,未再复发。并代致谢云云。
按:肩痹症又名肩凝症、漏肩风,西医名为肩周炎,属中医痹症范畴,其致病者,多系素体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之辈,体虚之人,一旦外感受风寒湿邪,则易使气血经络痹阻而疼痛,肌肉关节不利且僵滞。方中故以防风、秦艽、桂枝、海桐皮、五加皮祛风除湿,且桂枝配灵仙温通经络;姜黄横行手臂引药直达病所,松节利关节,鹿角霜、续断、泡参、当归、怀山药益气血壮筋骨。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散寒止痛且壮筋骨的功效。针灸诸穴,亦有通经络,利筋骨的作用。针灸汤药合用,疗效更捷,故而多年宿恙,能在短期治愈。
若系寒邪凝固者可采用火疗法,其效立竿见影。轻者一次即愈,重者不过三四次。
另可参阅《针灸验录·14肩凝症》
悬壶杂记 8、麻疹逆证
麻疹逆证
(1)杨孩,邻人杨长银之小女也,甫3岁。1972年孟冬患麻疹,前医未识证候,着外感风寒,辛温解表,药后仍发热不解,神疲嗜睡,咳嗽不爽,时腹自泻,纳呆口渴。适值其家宰杀年猪,儿呼食肉,父母溺爱子女,尽情进食。是夜,高热渐起,时有谵语,烦啼声嘶。其父见病转笃,提灯迓余往诊。见患儿昏卧于床,扪其头身,果壮热灼手,肤燥无汗,然则四肢却欠温和。时而惊啼,时而谵语,时有啮齿,时呼饮水。然饮水多,尿少而黄。咳嗽喘促,鼻翼煽动,鼻衄时出。余持灯照之,头面胸背麻出紫黯,成斑成片,四肢腰腹,均未见及。唇焦口燥,舌绛红无津。指纹沉紫,直过气关。脉象沉疾。此麻疹误伤油腻,致使麻毒滞阻,不得外达,内陷心营,上炎于肺,而成麻疹肺炎也。法当气营两清、透疹达邪,以冀热退疹透,则诸症自平。
石膏1两、知母3钱、玄参3钱、葛根4钱、桑皮3钱、栀子3钱、木通3钱、杏仁2钱、大力子3钱、天花粉3钱、麦冬3钱、银花3钱、紫雪丹1支(重5分,分3次兑服)水煎每3小时温服一次。并避风,忌油腻。
越日二诊,其母谓:次晨身热渐减,午后斑退,疹子清晰红活,且腰腹四肢疹点透齐。咳稀喘平,白天神识较清,夜晚偶有谵语,时而扬手掷足,烦躁不安,舌仍绛红,但有津液,口渴不甚,脉数。前方切中病机,仍宗前法。
犀角(磨汁兑服)、生地3钱、石膏1两、知母3钱、麦冬3钱、银花3钱、玄参3钱、板蓝根4钱、甘草2钱、陈仓米1把水煎温服。
上方尽剂而愈。
(2)周姓女孩,年未两岁,住合川新建公社枣梨坝,于1970年暮春患麻疹,护理不当,致麻毒内陷,疹出即隐,高热烦渴,咳嗽喘促。住某区医院治疗三日,非但未折病势,反有加重之虞,麻疹不得外出,高热持久不退,时有抽搐,咳嗽喘喝,鼻翼煽动,哭声嘶哑,无泪无涕,汗尿亦无,唇焦舌黑,枯裂棘手。医院劝其转县院治疗。其祖母重男轻女,不愿继续为治,背回家中,与背篓同弃户外,待其自毙。孩母严某,见而悲痛欲绝,其娘家与余比邻,次日凌晨,急来求治。余悯而往诊,喜病儿命长,经宿未毙。查其病情如前,昏睡萎靡,时而惊哭数声,哭声嘶哑。皮肤干燥灼手,五液(泪、涕、汗、尿、口津)俱无,周身疹点全无,偶有抽搐,指纹青紫,透关射甲。此热毒炽盛,内扰血营之重证也。急当清热解毒,凉营透疹。即调服紫雪丹半支,以蜂蜜水灌下,旋疏人参白虎、清营汤加薄荷、葛根、紫背浮萍、蝉蜕等、煎汤频频与服。次日热减津回,咳稀喘平,麻疹亦透。后调理半月而愈。此亦麻疹之险证也。
按:麻毒乃温热之邪,以外透为顺,内陷为逆。若麻疹期间,外感风寒,或内伤油腻,均碍麻毒外透,而使毒邪内陷心营,或内闭阻肺,出现高热神昏,咳嗽剧烈,抬肩喘息,鼻翼煽张,疹出即没,或见紫斑等麻疹重证。救逆之法,惟透营转气,凉血透疹。常用清营汤加减,热度重者可加犀角、紫雪丹。麻疹未透齐者,宜加开表透疹药,如葛根、升麻、紫浮萍、蝉蜕等,可选一两味于方中,以利毒外透。
悬壶杂记 7、小产血崩
七、小产血崩
唐兴秀,赛龙公社龙口场人也,年四旬许。1970年仲春某日,农作于田,忽觉小腹剧烈疼痛。强忍回家,瞬间,前阴下血如注。连招数医救治,中西药叠进,针药并施,方于第三日出血渐缓,而漏下仍不间断。以致奄奄一息,危在顷刻,医皆诿为不治。亲友环视而泣,束手待毙耳。其弟兴全与余素善,4月3日迓余往诊。
登其堂,则亲朋数人,忙于后事矣。其夫导入房中,见病者面色苍白,双目紧闭,僵如尸然。扪其头额,汗凉肤冷,手足不温。切其脉,六部皆沉微欲绝。观唇舌淡白如纸,苔灰白而润。询其所苦,告谓:“心悸不安,心慌无主,头脑昏晕,欲寐不寐,胃脘嘈杂,不知饥饿,不欲饮食,惟时欲少许热汤耳。”言语低微,断续费力。家人又谓:“床榻稍有震动,渠即昏无知觉,。出血仍时多时少。”据脉症分析,此气血暴脱,大有阴阳离绝之势,亟须大剂补气摄血,固护阴阳为要。方用圣愈汤合归脾汤加减。
黄芪1两 党参5钱 红参3钱(另煎兑服)熟地8钱当归5钱白芍5钱附子5钱(先煎)山药1两白术5钱枣仁3钱远志3钱麦冬5钱阿胶5钱(烊兑) 龙牡各1两炙甘草2钱。一剂,水煎频服。
4月5日二诊:服完一剂,漏血即止,心悸稍宁,头晕稍减,腹中知饥,每餐可进稀粥半碗许。可在床上缓慢翻身活动,夜能入睡二三小时,四肢转温。自云身热汗多,头脑跳跃状头痛,口和,纳谷乏味。脉象稍显,仍觉无力,舌淡苔水黄。是气血稍复,胃气稍开,仍宜大剂补气养血,佐以安神宁心清肝之品。
红参3钱(另煎兑服) 黄芪1两 生地五钱 白芍五钱 当归五钱 龙牡各1两 柏子仁3钱 远志3钱 阿胶五钱(烊兑)党参5钱 山药1两 栀子3钱 黄芩3钱 酸枣仁3钱 炙甘草2钱 浮小麦1两 大枣5枚 一剂。。
4月6日三诊:头痛稍见减轻,白天身热多汗,夜间热减汗少,心悸,乳房觉胀,脉搏较前有力。此兼肝阴不足,肝气不疏之故也。二诊方去栀子、黄芩、小麦、加熟地6钱、茯苓3钱、五味2钱、香附子3钱、附子5钱。一剂
4月8日四诊:心悸稍宁,头痛虽除,但畏风寒,须用巾帕紧裹护头。自觉脑中轰轰跳动。精神转佳,纳谷渐增,每餐可进稀粥碗许。昨日阴道又流少量淡血。切脉沉静不躁,舌淡少苔。此脾气未复,统摄无权故也。拟补中益气,固冲摄血法,用十全大补汤加味。
党参5钱 白术5钱 枣仁3钱、龙牡各1两、乌贼骨1两、赤石脂1两、白芍3钱 熟地5钱 当归 5钱 山药1两 续断5钱 黄芪 1两 五味2钱 炙甘草 2钱肉桂2钱阿胶5钱炒栀子3钱 浮小麦1两 。 二剂。
4月12日五诊:食量又增,但仍觉口中乏味,身汗已少,头汗如故,咽干鼻燥,起坐时头晕,时有心悸,漏下已止,偶有白带。仍守前法,而加重益脾养胃之品,薏在崇土健中,培其气血生化之源也。
沙参.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北沙参3钱 苏条参3钱 淮山药8钱 酸枣仁3钱 焦山楂3钱 炒扁豆3钱 当归身3钱 炙黄芪8钱 杭白芍3钱 大生地3钱 生龙牡各1两 远志肉2钱 天花粉3钱 广玉竹3钱 炙白术3钱 云茯苓3钱 炙甘草2钱 化橘红3钱 薏苡仁6钱 焦谷芽3钱。
4月15日六诊:纳食、精神尚可,惟手足心发热。小腹时而胀痛起核,按之痛甚,得频放矢气后,则胀消痛止核散。恐小腹恶露未净,淤于胞宫,则非但气血运行受阻,且新血亦难生矣。故于益气养血方中,佐以行瘀之品。
圣愈汤加生山楂1两 延胡索3钱 淮山药1两 扁豆3钱枣仁 3钱生龙牡各1两苡仁6钱谷芽3钱 玄参3钱 冬瓜子8钱藿香3钱 2剂。
4月19日
七诊:腹痛连及小腹,按之益剧,是离经之血,瘀阻胞宫明矣。近日大便秘结,乃阴液未复之故。起则头眩,动则心悸,咽干口燥,间有盗汗。皆系营阴不足所致。阴道淡血虽未净,但饮食增多,是无大碍。仍以益气养血为主,佐以滋阴润燥、行瘀止痛。
圣愈汤 加玄参3钱 枣仁3钱 远志3钱 乌贼骨8钱 茜草6钱 大云4钱 麻仁 4钱 山药8钱 柏子仁3钱 麦冬3钱 陈皮3钱 龙骨1两 元胡索3钱 谷芽3钱。2剂。
4月22日八诊:服前方二剂,得下秽黯污血二三次,夹有血块及肉筋状物多块,腹胀痛顿减,此淤滞已去,头微晕。培元生新为要。
上方加减续进 3剂。
4月28日九诊:病本渐愈,食眠二便正常,亦能自行起卧,然昨日起床梳头过久,以至冒风感邪,而现头晕重痛,发热,自汗恶风,纳谷减少,心中懊恼,舌苔薄白,脉浮而缓。夫大病初愈,卫气未复,最易冒风。在此本虚标急之际,不得不停服前药,改用调营卫,固肌表、宜膈热,解其新邪再议。
桂枝3钱 白芍3钱 黄芪3钱 白术4钱 防风3钱 栀子3钱 豆豉.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淡豆豉3钱 炙甘草 2钱 大枣3枚 生姜3片。
仿桂枝汤服法,温服须臾,进热粥一碗,以助胃气,温覆取微嗣,并谨避风寒。汗后解表,仍以前药进之。
后以八珍汤增损,共进十余剂而愈。年余后又产一男,母婴均健。是年冬,家母诞辰,专来贺寿,并向家母致谢云。
按:四旬之妇,经产多胎,气血本虚,再次妊娠,而又藿藜糊口,日夜劳累,以致血虚胎养不济,气虚举胎乏力,因而稍有不慎,胎即陨落。气无摄血之力,而血暴下;血无载气之资而气暴脱。是以气息奄奄,漏下不止。前医专事止血,,虽属“急则治标”,然忽视气能摄血之旨,而未用参芪补气以摄血,故而崩漏大下难止。初诊时因其气血欲脱,病情危急,虽血不能骤生,但气可速补,故以复方大剂,益气固脱,温阳摄血。方由圣愈汤为主,合以归脾、参附龙牡等方加减。一剂血止病减。此后或配以十全大补,或配以补中益气,随症加减,共进10余剂而获康复。
悬壶杂记 12、癃闭(前列腺增生)
同村有李姓妇,年30许。患头痛数年,多方医治,未获片功。1973年5月求余为治。询其所苦,曰:“头额胀痛连及巅顶,时重时轻。痛缓时饮食尚可,甚则纳谷不进,伴四肢倦怠,舌苔白厚,舌下青筋暴露。脉象细濡如丝。知是湿热所为,连疏清热、除湿、祛风诸品组方不效;又加益气健脾、活血祛瘀之品,效仍不显。乃谓曰:“此正气亏虚,湿瘀交固,需费时日方能愈之,如此连年服药,家必负债,不如改用药枕,缓以图治,若何?”妇欣然应允。即为疏蚕砂4斤、干艾叶1斤、菊花、川芎、白芷、羌活、苍耳子各5两(当时16两为斤)。诸药曝晒后共为粗末,与蚕砂和匀,装入双层布袋内,缝制成枕头。睡觉时药力缓慢释放,直达病所,而获治疗效果。数日后头痛减轻。月余其病若失。
又一药枕配方治头目眩晕:菊花1000克 川芎400克 丹皮200克 白芷200克 。制法如上。加减:若体胖午后潮热者,丹皮加至300克 ,并加入荷叶500克(切碎),若遇寒头痛者加细辛200克。本方亦可用于血压.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高血压、失眠、内耳眩晕等证。
21、宿食久积
邻人何君本朴,其稚子年近5岁,患腹痛,时缓时剧,痛甚则腹泻清粪少许。月余来,纳谷不进,强与进饮食,则泛恶欲吐。多处治疗,病却日笃。1971年农历2月初6傍晚,余出诊归,道遇何君本朴,向余言及其子之病情,并邀往诊,遂往其家。见其子面黄肌瘦,精神萎顿,烦躁不安,咿呀啼哭。脉搏沉滞,舌苔白厚。其腹部扁平,重按脐周有硬块,儿亦呼痛云。乃曰:“此宿食久积也”。何母闻言,当即质疑:“此儿月余来,未曾如往常饱餐饮食,何伤食之有?”余坚信宿食久积为患。遂教何以手按其子腹部,申言:“腹中硬块,系宿食久停而成燥屎所致”。其母又问:“既为内阻燥屎,必得大便秘结,怎日泻数次耶?”答曰:“此为燥屎旁流也。”并谓:“此儿之积非近日所得,必一二月前所致也。”至此何母始忆及:去岁腊月29日,与乃孙同往女婿家吃年饭,菜肴丰盛。其中油炸糯米团块,最投小孩胃口,饭前孩童们已相攀比食;午餐中,又有其他可口食物诱人,竟过其量。《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况糯米之物,本难消化,又经油炸,更涩肠胃,安有不成积滞之理?至此,何母方信余言。
是夜,即令检大黄1两(30克)、芒硝1两(30克)、枳实8钱(24克)、厚朴1两(30k克)、萝卜子5钱(15克)、谷麦芽各5钱(15克)。除硝、黄开水泡兑外,余药浓煎取汁,分次兑入硝黄水与服,得下硬结燥屎后,即去硝黄。
何君畏惧硝黄性猛,不敢与儿多服,至次日中午,药进三次,尚未泻下燥屎,乃疑方药有误,不欲再进,专来询余。余令放胆加入硝黄再服。果一服,至晚,连连泻下坚硬燥屎十余枚。腹痛遂已,思进饮食。后以香砂六君子调理而康。
22、臌胀
1969年4月,治天台一文姓少女,年十九,患脘腹胸胁作胀,在当地已治数月,腹胀不减。4月7日,其父兄肩舆来诊,初,余亦按肝郁气滞投方,用逍遥散加减,两进不效。三诊时,令其解衣视之,见其腹大如鼓,青筋暴露,扣之空空作响,按之不硬,腹胀连及两胁。动则气喘,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小便短黄,大便溏滞。脉弦而缓,舌苔薄白。乃诊为臌胀。臌胀为中医四大难证(中风、痨瘵、臌胀、噎膈)之一,清代名医陈修园,对此也只叹曰:“单腹胀,实难除”,未出一方。因忆王香岩《医学体用》中,有治疗鼓之方,与此例颇多相似,何不借以加减一试。遂疏:
党参3钱、附片3钱、吴萸1钱、黄连2钱、枳壳3钱、苍术3钱(米泔洗)、安桂1钱、川楝子2钱、茯苓4钱、干姜2钱、白芍3钱、沉香1钱、新会皮3钱、麦芽、山楂、神曲各3钱。
不意一剂未尽,即见矢气频转,日泻极臭清粪甚多,腹始见软,纳谷有增。上方加减连进六剂,肿胀全消。劝其再继续服药三月,其因家贫,治病已负重债,借贷实难,乃停药休息,饮食调养,恢复甚佳,遂下地干活。至次年农历6月,夏收过劳,腹胀又作。时“农合”方兴,诊病免费,药费低廉,遂委治“赤医”,服药数剂,日渐加重。又来求诊,见其腹大甚于昔日,乃告之已无回天之力。或谓:抽去腹水,肿胀即消。时赛龙仅张伯勋先生可操此术,遂抬至张先生家,放出腹水半盆许,腹胀顿消。家人喜出望外,抬回家中。爽快三日,腹胀如初。延续半月而逝。
按:臌胀又称单腹胀,其证腹胀如鼓,青筋暴露,而头面四肢,多无浮肿出现。详其病因莫不由肝气横逆,脾胃受伤,中焦运行无权,水谷湿浊化生痰饮。聚而不散,结于中焦,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相互结聚,牢固难破。正气日见其虚,病邪日见其实,因而补泻两难。惟有抑木培土,以运四旁,化浊消阴,以扶阳气。方以附子理中汤,温运中阳,安桂补命火生脾土;白芍抑肝和脾;连萸同用,有佐金平木之意;川楝子味苦主降,且疏肝气;沉香温肾纳气,且能泻下浊阴;茯苓运脾利湿,且益心气;焦三仙助运化食。组方甚合陈修园“中央健,四旁如。”“山风卦(调理肝脾),指南车。”之治疗原则。
九十年代以来,笔者曾治愈多例臌胀病,治案收人《重证治验录》,日后将选贴数则,与师友共同探讨。
24、一贯煎治疗腹痛
赵姓妇,体素清瘦,年十五许字乔某,未及三旬,已产六子,以致身体孱弱,常多病痛,1970年4月患腹痛,中西叠进,疼痛时轻时重,延至10月,终不得愈。10月5日腹痛又剧,其夫迎余诊视,见其消瘦如柴,其痛自心下达小腹,按之腹软不硬,痛亦不减。平时隐痛可忍,发病时疼痛剧烈,攻冲走窜,连及两胁,痛甚则呕吐酸苦水,伴口苦而渴,食欲稀粥而量少。大便数日一行,偏于干燥。舌红瘦而少苔,脉象细弦而数。检阅所服之方,或疏肝行气,或辛香理气,或活血通络,或清热通下,五花八门,皆未中的。此因身体素弱,又生育过多,以致肝肾阴亏。盖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今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横逆患胃,故腹痛不休也。治宜滋肝阴,疏肝气,养脾胃。方用一贯煎合百合乌药散加减:
生地黄5钱、白芍5钱、沙参3钱、麦冬3钱、当归3钱、枸杞子3钱、川楝子2钱、百合5钱、乌药2钱、谷麦芽各3钱、佛手2钱。水煎温服。仅一剂,数月腹痛便止。
此后每有复发,照方配服,腹痛便止。其夫遂将此方珍而藏之,以备急用。
一贯煎,为清代名医魏玉璜所创制,载《柳洲医话》中。方由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子组成。原文谓:可统治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细究魏氏组方,乃以脏腑生克关系,作为遣药立法的依据。本方主治为肝病,盖肝母肾也,滋水即能生木,且柔其刚悍之性,故以地黄、杞子滋水益肾为君。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则治节有权,诸脏皆滋其灌溉,且养金即能制木,以平肝木横逆之威;胃为阳土,受制于木,若中土健旺,则不受木侮,故以沙参、麦冬清肺益胃,二者为臣。当归入肝,补血活血,其味辛香,善于走散,乃血中气药,故用以为佐。川楝子,泄肝通络,条达气机,故用以为佐。诸药合用,为滋水涵木,疏土养金的良方。故一直被后世推崇和运用。
28、猪胆可愈手指生疔周妇,年40余,住赛龙一村,1985年夏月,右中指患疔毒 ,指头红肿,疼痛异常,求治某医,外敷内服,兼以输液,略无稍效。延及旬日,指头上节,腐溃脱落,痛不可忍,欲去某医处换药包扎。途中遇余暑假归。喜而谓曰:“自从先生调往他乡,吾辈求医甚为不便,今见先生休假回乡,吾痛可休矣。”遂伸出患指让余查看,并求为治。余睹其患指红而且肿,倍大于食指,上节已脱落,指骨突露,溃肉紫黑,脓血淋漓。乃谓:“此蛀节疔也。当初若以苍耳虫外敷,可获消散,为今之计,莫若用猪胆套指治之为好。”乃教以觅猪胆一个,倾出部分胆汁,纳入少许雄黄粉末,搅拌均匀,纳患指于胆囊内,以线扎之,一日一换。
次日周妇来告:“昨自用先生法治之,疼痛渐止,昨晚得以安枕。今换药,红肿已退,不活动则不觉痛矣。”
29、石膏琐谈
石膏,味辛性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温热入气分,大热、大渴、大汗之阳明温病;亦用于热壅于肺之喘咳证。此人所共知也。
然而石膏用于表证,则少有人知。无论感冒.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风热感冒,抑或温病邪在卫表,邪热偏甚者,均可于解表剂中,加入石膏。人但知石膏入里,而不知其色白入肺,味辛主发散,且石膏有如肌肉之纹理,故知其可解肌也。若于辛凉解表剂中,加入石膏,不但可解肌表,透邪热,且可阻邪深入气分,此截断之法也。1969年夏末,余长女尚未周岁,忽夜间高热无汗,烦啼不安。服婴儿素两次,发热如故,乃掌灯寻得石膏两许,又出户摘鲜竹叶一握,鲜薄荷一小束。急煎取汁,服药半小时许,周身汗出,热邪随之而解。
中消病人,食量大增,乃胃中火也,盖寒滞谷,火消谷也。有苏姓女,年30余,1972年患中消,每餐需食谷米二斤有余,其夫大呼:“如此吃法,全家口粮,不消半年,尔曹便可吞光!”其母知是病为,促其治疗。彼先后求医数人,皆不识其证,而未能抑其食量。8月1日,余出诊道遇其夫,乃向余谈及其妻之“暴食病”。余笑曰:“此中消病也,非曰'暴食病’。”彼问:“可有治法治乎?”余曰:“此胃火使然,泻其火可愈。”遂邀往诊。切其脉洪大有力,略带数象,舌红苔薄黄,口渴饮多,且喜凉饮。每餐饭量约二斤米粮,大便日二三次,小便清长。即疏白虎汤加白芍。石膏每剂用达4两,白芍2两。服一剂,食量有减,饮水亦少。加减共进10余剂,饮食恢复正常。
方中白芍,有抑制食量作用,食欲不振者不宜用之,亦不可不知。
乳痈之患,虽与肝气郁结有关,亦多兼阳明胃热,致使气血壅滞而成乳痈。盖乳房为胃经所过,未有胃腑热邪不影响胃经者,故妇人乳痈,可放胆使用石膏。初期用之,且可促其痈肿速消。
1975年夏季,邻人刘某之妻李某某,产后数日又患乳痈。彼自产第一胎始,每次产后,右乳即生大痈,均未能消散,脓成切开,引脓方愈,其乳已四次动以刀镰。今第五胎产后不久,右乳又红肿疼痛,自念必将再受一刀。一日余过其家,其夫请余诊视。见其右乳红肿,横竖四块疤痕,尚留乳房,红肿处按之作硬,疼痛灼热,痛引右胁间。伴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此胃中积热,阳明气血壅滞所致。诊毕,李问:“可得消散乎?”余曰:“痈未成脓,尚可消散。”李闻言甚喜。遂拟小柴胡合白虎汤加瓜壳、香附、白芷、归、芎、银、翘与服,方中石膏重达3两。外用芙蓉叶、赤小豆共捣绒,敷于乳痈之四周,中留小孔以出毒气。服药一剂,外敷两次。肿痛即消。
乳痈脓成,开刀引脓,本属正治,然其切口应与乳头垂直,呈星线放射状,方不致切断乳房络脉,导致乳汁壅塞蓄积,酿生乳痈也。前医未谙此理,随意切口,故致每次产后,皆生乳痈也。
呃逆因于胃热者,石膏与理气药同用,疗效卓然。1966年夏,余做客表叔家,午餐,每菜皆辛辣戟口,食未竟,胃挛呃逆,呃声响亮,连连不断。至次日归家,呃仍未止,而胸膈间,已疼痛难忍。家中点豆腐常用石膏,即取鸡子大两块,打碎入锅,加鲜竹茹、紫苏梗各一把,橘皮一个,大火煎取药汁半碗服之,仅一口入胃,呃逆便止。杯未覆,病已愈矣。
石膏因其性大寒,阳气素虚者不宜使用。其先并未重视,彼时正读张锡纯《衷中参西医录》,受其推崇石膏之影响,遇热证每重用石膏二三两,多者达半斤。先父见余如此喜用石膏,乃谓余曰:“石膏有凝滞心脏之弊,试观豆浆得石膏则凝结成块。其凝滞之力,可想而知也。故心阳虚.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肾阳虚.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脾肾阳虚者,以及年老体弱者,即便热证,亦当慎用。”后治一老妇,年60余,素有喘咳宿恙。1968年冬喘咳复作,动辙气喘,咳吐浓痰,舌苔黄腻。脉浮数,重按无力。作痰热壅肺论治,疏麻杏石甘汤加味,方中石膏用达二两。不意,仅一服,即现畏寒,洞泻不止。其子迅来招余诊视,见其畏寒蜷卧,重被叠盖,已泻清水数次,脉细无力。知是石膏为祸,损及脾胃之阳也,急疏附子理中丸以救之。自是牢记父训,谨慎用之。
32情志与疾病(2)李德菊,渠河公社人也,年二十有二,患腹胀胁痛,纳谷呆滞等症,求医半年病情如故。1984年冬渐觉腹胀纳呆,周身乏力。母嘱其在家休息,其弟妹骂其装病偷懒,德菊颇感委屈,以致病情益剧。母甚怜之,遂带至某医院,经查为“肝硬化。”住院治疗十余日,因经济拮据,病未愈而出院。其邻人有知余医术者,荐来求诊。证见面色萎黄,腹胀纳呆,胁胀隐痛等症。余按肝郁气滞投方,三诊而病无稍减。乃令其解衣视之,则腹部膨隆如鼓矣。叹曰:“此蛊胀也,治之颇难。”女闻之,放声大哭。且曰:“既如此,我便不治了。反正活着也是天天受气。”言罢起身欲去。余询之何以故,则将其生世告知:原来此女非李家所生。李氏夫妇结婚多年,未曾生育,遂收养一王姓超生之女作为“押长”。自此女进入家门,李妻果然开怀,且连生三胎。李氏夫妇,遂养四儿女,生活虽苦,却也和谐,偏这“收养”之女患上“不治之症”,非但不能劳动创收,反而成天花钱,家人自然渐渐嫌弃。谚云:“屋漏偏逢连夜雨,”李德菊昔日订婚男孩,闻其患“不治之病”,便移情别恋。余闻其哭诉,心甚怜之,不断好言相慰;“病虽难治,却非不治。”女闻可治,遂求开方。然心结仍未得解,此后每次来诊仍不免啼哭,服药益不见效。因思病人心结不去,服药终难获效。乃以诈言诒之曰:“我观尔非短命之相,系一福寿双全,儿孙孝顺之命也。”渠闻言面色顿霁,忙问曰:“老师还会看相?”余曰:“外祖精通此术,幼年耳濡目染,粗知一二。”乃言彼天庭满,地阁圆,法令长,都是富贵相。彼闻而信之。自此认真服药,病情逐日而减半年后终获治愈。数年后遇于途,见其面红神爽,且手牵一孩。屡教孩子:“快叫爷爷。”
癃闭(前列腺增生)
13、千锤膏——桑皮外用愈流痰
14、少林接指丹断指再植
悬壶杂记 15 七旬老妇怀“六甲” 三钱川芎消“孕身”
悬壶杂记 17、阴挺有虚有实
阴挺,即子宫脱垂。有虚有实,证之临床,因于虚者多,属于实者较少,是以医士治疗阴挺者,恒以益气升提之品投之。虚者自然奏效,实者病必加重。1969年5月,余治新民李某之妻,年未三旬,体颇丰腴。1968年6月,出现前阴前阴作胀,如有物塞。一月后,子宫脱出阴门寸余,先后在新民、罗渡、武胜等地医治,均按中气下陷投药。未建寸功。1969年端午,李某夫妻,同赴其姐丈刘某家过节。刘与余比邻,因迓余商治。切脉弦滑有力,舌质红活,苔黄根厚。自述:子宫挺出阴门约二寸,为内裤擦伤,脂水终日淋漓,时作痒痛,常用桐叶垫衬,布带兜提,以减轻行动时宫肌擦痛,每日必换洗数次,方觉下部稍舒。伴白带增多,腰酸乏力,小腹作胀,口渴口苦,舌上粘腻,心中时而烦热。据脉症分析,当系肝经湿热下注所致,非中气下陷也。即用龙胆泻肝汤合二妙散加枳壳、升麻、龙牡与服。另用蛇床子、枳壳、棉花根煎汤熏洗。临卧再将还宫散(由甲鱼头、余粮石、冰片等组成)掺布脱出之宫肌上,并用干净月经布兜提,令其上托入于阴户之内。药进一剂,宫即回入近半。上方加减,又进四剂,遂获痊愈。此阴挺之属实证者也。
18、小儿痿证
19、 温邪入营
23、孕妇舌黑胎已死
25、妙用干姜杀痈蛆
31、情志与疾病——实话促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