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中国牛!
牛文化的产生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时期,发展于奴隶社会时期。在母系氏族的新石器时代,牛已经是人们驯养的主要牲畜。直到父系氏族公社,随着农业、牧业的发展,牛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标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牛在古代占据重要地位,因其发挥多种功能。在古代,牛是重要的肉食来源。《本草纲目》记载:黄牛肉,安中益气,养脾胃。补益腰脚,止消渴及唾液。
牛是中国古代重要祭品,《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意为:在祭祀中,天子使用色纯的全牛,诸侯用长得肥壮的牛,大夫用简单挑选的牛来做祭祀品。
作为农、牧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牛亦是重要的力畜。《风俗通义》记载:“牛乃农耕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牛是农业之本,是古代影响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
以上图片源于:微博蜀江锦院
牛的重要功能,使得牛成为占据人们生活的重要生物。在风俗、文学、艺术中,牛成为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牛也被人们塑以勤劳、善良等精神代表,由此形成自成体系的牛文化。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游艺活动。是立春日或春节开年,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人们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好的期盼。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人们开始农耕活动,为了加强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统治者责令地方官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迎春仪式前,官员们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不骑马,和乡民步行到郊外,设桌上供烧香磕头。供桌上要有一个泥做的土牛,让扮演句芒神的人来举鞭打土牛,人们称这土牛为春牛。寓意着打去春牛的懒惰,多耕田,迎来一个丰收年。
以上图片源于网络
“行春之仪”不断发展,除了打春牛之外,立春或春节时还贴牛的“迎春图”、贴剪纸春牛等。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春播秋收,“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这一气节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这一天我国民间会举行各种迎春活动以祈求丰收,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天子率领三公九卿去郊外迎接并祭祀春神句芒。
唐代则剪纸为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立春日,士大夫家,剪纸为小幡,或悬首,或缀与花下。又剪春蝶、春钱、春戏胜以戏之。”民间的剪纸艺术既是对古代人民生活的一种写照,也是表达人们祈福消灾的情感。
以上图片源于:微博珠宝设计联盟
以上图片源于网络
牛也一跃成为画家画纸上的主角。牛画的精品当属韩滉的《五牛图》,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五头牛姿态各异,用笔厚朴舒缓,设色恬淡怡然,活力跃然纸上。此画虽无背景衬托,但造型精准生动,画面层次丰富,神形兼备。五牛目光炯炯,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五牛画是韩滉任职宰相期间,为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
而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族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路史·后记》记载:“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头,龙颜面大唇,怀成铨,戴玉理。”可见,在古代农耕社会牛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华夏始祖的构成部。
牛文化在不同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壮族《麽经》中曾写到,牛是由人文始祖、造物始祖布洛陀为帮助壮人耕地犁田所创造的。因此,祭祖敬牛的壮族“牛王节”,是表达了壮族人对布洛陀造牛的感恩之情。
彝族、布依族、侗族等都将牛作为自己的图腾。布依族认为万物有灵,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假定为祖先加以崇拜,在族徽图腾柱两侧饰以神牛吉祥物。传说,布依族人的祖先在逃难的路途中,口渴难耐,突然发现一头犀牛出现在眼前,人们跟着犀牛走向山中,骤然发现泉水淙淙,族人们因此得救。
苗族女子盛装的头饰——压花牛角形银头饰就是对苗族始祖蚩尤的纪念。相传蚩尤就是有头有角的形象,《异述记》记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相抵”。秦汉民间又传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触人,人不能向。”在黄帝蚩尤大战时,蚩尤虽败,但苗人以各种形式纪念蚩尤。
而牛在瑶族人的生活中也担任力畜一职,帮助犁田耕作。相传,苗族用狗来犁田,奈何狗的气力太小,不能满足人们的温饱。于是,天神便派水牛下凡帮人耕田。后来苗族发生部族大战,苗族只能背井离乡离开肥水之地来到旱地,天神又派来黄牛,帮助苗人度过困难、重建家园。
以上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微博YeLove_叶子乐
牛文化代表着农本思想、力量趋吉避祸等深刻内涵,因此我们往往赋予牛任劳任怨、勤劳善良的人格化性格。
2021年是六十年一遇的金牛年,新年初始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纹藏提前祝大家牛年大吉、牛气冲天。
参考文献:
《牛文化试探》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7卷第3期,1995年6月出版,刘自成
《中国民间牛剪纸中的牛文化》《民间文化论坛》 2009年第6期62-67,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