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医】萧龙友:自学成才的中医泰斗
1929年一个很普通的一天,在北平兵马司胡同内一个很普通的四合院内,有两个人正在商讨一件不普通的事情。
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对于北平地区来说,也是空前的。但是谁也想不到,这件事对后来的中医界、中医教育界的意义大到无法估量。
这件事就是创办北平地区第一所中医高等学府——北平国医学院,而这两个人,年轻一些的,名叫孔伯华,年长一些的,名叫萧龙友。
天府之国多俊才
萧龙友,本名方骏,字龙友。1870年出生于四川,小时候便很聪明,加上家教很严,学生时代一直作为“榜样”而存在着。
童年时,由于母亲身体不好,便留心医药,经常翻阅医学古书,并常常去药店求教,这使得萧龙友古文水平在幼年便很高,中医理论知识也不断丰富。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几乎十室九空,很多医生因惧怕而不敢施治。年仅22岁的萧龙友挺身而出,沿街巡治,救活了很多人,顿时声名鹊起。然而,那时候的萧龙友并未想到过要做职业医生。
政界要员三十年
1897年,萧龙友赴京赶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正式开启了官宦生涯,他辗转于山东各地,从知县做到知府。
1914年,民国初立不久,萧龙友由山东总督府奉调入京,任财政部机要秘书、农商部参事、实业债券局总办及国务院参事等职。
虽然公务繁忙,但萧龙友从未间断研究医学,他不仅精研国医,还涉猎西医,公干之余,经常看病行医,曾被内务部等机关聘为考试中医士襄校委员,并取得了医师资格。从政30年期间,萧龙友诊治过很多『明星』患者,诊断辨证从无差错,名噪京师!
明星患者多轶事
1928年之前,萧龙友主要工作一直是官府差事,行医是业余喜好,但是他诊治的患者大多都是“正国级、副国级”的名流,像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段祺瑞、吴佩孚等,都曾是萧龙友的患者。
袁世凯病危之时,长子袁克定邀请萧龙友为其诊治,萧龙友切脉后断定为尿毒症,便开了方,并嘱托必须静养;然而次子袁克文却坚信西医,最终并未抓药,老袁也未能静养,终于一命呜呼,死因确是尿毒症。
孙中山晚年北上谋共和,但病情甚重,很多医生不能断其缘由,萧龙友诊视后,断为病之根在肝,且入膏肓,故未开方。不久,中山先生病逝,经病理解剖,肝部坚硬如木,生有恶瘤,证实了肝癌致死之说,萧龙友准确的诊断,轰动一时。
萧龙友精湛的医术受到各阶层人士的信赖,连当时北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在遇到疑难杂症时,总要邀请萧龙友去医院一同会诊,此之前,从未有中医师进入西医院会诊的先例。
北平国医学院
1928年,萧龙友历经三十年乱世宦海,自感于国于民无益,于是在民国政府南迁后,毅然弃官行医。先生的小医馆患者络绎不绝,但是无论是政界还是社会名流,所赠牌匾从不张挂,甚至积攒起来改制成家具。
1929年,萧龙友与孔伯华经历了汪精卫政府的『废止旧医案』,深感中医及传承教育的危机,于是共同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出任董事长。此后,与孔伯华一同为中医教育奔走;在北平沦陷后,萧孔一同抵御外侮,维护学院不受外人所制。直到1939年,萧龙友以70岁高龄退休。
在中西医之分中,萧龙友与孔伯华观点一致,他在《整理中国医学意见书》中提到: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医之分。
壮志暮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龙友虽然人到暮年,但提及中医教育,依然精神抖擞,壮心不已。除担任全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外,历任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曾上书中央,请求开办中医院校,并获得重视。
但人寿有限,萧龙友在1960年以九十岁高龄病逝。先生自从医以来,忙于诊务,无暇著书,仅留下《现代医案选》、《整理中国医药学意见书》、《息园医隐记》、《天病论》等文。
后世传承
萧龙友先生生前经历,可谓传奇,从政界到杏林皆为名士,同时又是很出名的收藏家,酷爱字画。他的后人也担当着各个领域的领军者,女儿萧琼作为一名书法家、画家嫁给了著名画家蒋兆和。
在医术方面,萧龙友既无家传,也无师承,全凭自学,以一流的医术名满京城,与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并称“京城四大名医”。先生驾鹤后,独到而精湛的医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最著名的当属萧龙友先生的嫡孙女肖承悰教授。
肖承悰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全国第四、六批老中医药指导老师,曾任诸多要职,对全国中医妇科的发展起了引领作用。肖教授行医50余载,始终坚持临床一线;同时,她忠于教育,为中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许他们也正在你身边,很有可能为你诊治过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