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左右算老人吗?心理学家的回答很肯定
在远古社会,生活质量低下,物资缺乏,医疗水平低下,所以人类的平均寿命普遍比较短,所以有了“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的俗话。显然,在古代,人们认为五十岁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年纪了。
但如今与古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现代社会物资丰富,科技先进,医疗水平也是越来越高,人们的身体状态,所能够摄取的营养元素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人类的身体本身,还是外在生活条件,都较古代有了飞跃式的进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即使是到了60岁或者70岁还是精神状态和体态风貌都很好。
我们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也定在了男60女55周岁。那么在现代社会,到了50岁到底算不算老呢?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他认为个体年龄到达50岁之后,就已经进入了老年阶段。并且认为老年阶段要完成的是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了智慧的美德。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人应该避免消极想法的出现,应该追求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事情,实现人生的最终价值,让生活脱离之前的逆境。
“老年丧失论”和“终身发展论”
这两种观点现在仍处于发展心理学流派当中,“老年丧失论”的含义为当人体进入50岁之后的老年阶段,人体的精神状态会和生理状态一样,出现比较明显的衰退和下滑,并且这种衰退和下滑是不可逆现象。
“终身发展论”与“老年丧失论”是相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贯穿其一生的,人不会因为身体的老化而变得垂垂老矣,而是会将发展与进步的观念贯穿终身。
即使是已经到了50岁,人也不应该放弃生活中的希望与理想,不能放弃学习与进步,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应因身体的衰老而放弃本该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
老年心理学的视角(Geriatric Psychology)
老年心理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也是发展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观点,最早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中后期,代表作为霍尔的《衰老》。
这个观点的主要主张是:人类随着个体年龄的不断增长,内心会产生一种类似于“回归”的过程。在这之后,此观点开始对许多人产生影响。例如一部分年近50岁的人,通过学习这种观点,重新恢复了比较年轻的心态和身体的健康。
同时,拥护这种观点的人们开始有了“不服老”的心态,有些50岁以上甚至是一头白发的老人 开始加强锻炼,以此来对抗衰老。
所以在某些方面来看,50岁其实不算老,只是中年的后半段而已。老年心理学认为,人在经过体能锻炼后得到了健康的身体的同时,也会获得更加坚定的精神力量。
那么应该做些什么来应对衰老呢?
衰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的,二是精神上的。身体上的衰老可能是身体各部分机能的衰退,让我们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感觉。
精神上的衰老就是一种暮年心态所导致的烦躁、焦虑等情绪。这种精神上的衰老很容易导致精神类或者心理类疾病。
IKIGAL生活的意义
IKIGAL可以解释为生存的价值,活着的意义。也就是说人活着就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生活在一片热枕中,充满幸福和放松地活着。这就是IKIGAL的真正意义。
比如说日本,就是一个生活压力比较大的国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但是他们的平均寿命是80岁,在当今世界排名最高的国家。他们的秘诀其实就是IKIGAL。
上述内容总的来说就是想要对抗衰老,让衰老对自己的影响降低,重中之重还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只要心里有阳光走到哪里都是晴空万里。
只要心态年轻,那么身体上的衰老对我们来说都是浮云,只要心态良好,社会上的压力就压不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