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的黑马——黑胎龙泉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及其周边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余年,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在201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落锤的“养德堂”老窑专场中,一对元代龙泉窑飞青蒜头瓶以1206万港币的价格成交,龙泉窑又一次闪亮地出现在了世人眼前。而黑胎龙泉窑青瓷作为龙泉窑的一个特殊品种,未来很可能是拍卖场上的一匹黑马,希望敏锐的收藏家能及早关注。本文讲座所用虽多为瓷片标本,切记收藏一定要全美品!
拍品 3133 元 龙泉窑飞青瓷蒜头瓶(一对)
估价:15,000,000-25,000,000 港币
成交价:1206万 港币
黑胎青瓷是龙泉青瓷产品中最为独特的品种。胎色灰黑,薄胎厚釉,紫口铁足,釉色天青通彻。釉层有开片,片纹多蟹爪断纹,是黑胎青瓷的特征。龙泉窑黑胎青瓷,胎体甚尊,釉呈青灰色,釉中气泡小,如粉末状,釉汁厚润,犹如堆胀,细腻平滑,幽雅凝重,令人赏心悦目。
精洗的选料工艺
关于黑胎类青瓷的胎体选料分析,胎中氧化硅的含量比白胎青瓷少,约在66%左右,而铝的含量高达25%-29%,个别达32%,所以坯体比历代龙泉青瓷都薄,多数在1毫米左右,由于器物的口沿和圈足边缘,真是薄如蛋壳。只有觚类的器物因器身高,负荷大。支撑点小,所以坯体下部厚实。同时觚,尊等是模仿商周青铜器的陈设瓷,胎壁厚实给人以庄重之感。胎质细密坚实,由于坯料中铁的含量达3.5-5%,并用还原焰烧成,所以多数灰黑如铁,通称“铁骨”;少数呈黄色或砖红色,胎质松而轻,多气孔。我们曾经做过实验,窑址附近采集的瓷土矿研磨之后直接利用则胎体灰白,经过淘洗则胎体变黑,淘洗次数越多则胎体越黑。其中原理是淘洗时矿石中的硅类偏重成分下沉,而上层多轻薄的铝,铁类成分。可见黑胎类青瓷选料讲究,制料精细。也说明这类瓷器从原料开始就精细制作。
精制的印坯工艺
黑胎类青瓷琢器造型在龙泉窑青瓷比例中比白胎类青瓷要丰富很多,而器型很多又以仿金银器,青铜器造型为主,所以采用模制印坯的生产工艺比较普通,由于造型要求严格,甚至于有些圆器如凤耳瓶,鸟食罐等也用模具印坯,再几部分黏接而成。瓶类,如白菜瓶,四方瓶,琮式瓶,六角菱花瓶等都采用两开模,分别印制然后再粘接合模成型,而另一类,如葵口鬲式炉则应用采用三片模具成型,葵口鬲式炉有大大小小多种规格,直径从几厘米十几厘米,更有大的超过二十厘米的,但很少见。黑胎类青瓷印坯制作工艺之复杂,如此也印证了这类瓷器不求产量只求精致。另一更显示其制作精致的地方在于坯体薄如蛋壳却依然保持整体厚薄细致均匀。其印坯成型工艺如此高超,制作如此细致讲究,正式这类瓷器成瓷精美的本质特征。
细腻的修坯工艺
修坯是指圆器在拉坯成型后修整坯体的工序,黑胎类青瓷对于口沿的处理可谓灵活多变,细致入微。由于青釉的积釉问题,导致修坯的时候修得很方正的直角,上完釉烧成之后就变成圆角了,制作黑胎类青瓷的窑工们有意识地处理这种积釉的问题。修坯的时候在需要体现方正直角的细节,在直角的基础上再进行内凹处理,这样就把积釉的部分考虑进去了,而经过实验证明这样处理是有实际效果的。
带盖器物的口沿处理也极其微妙,一般带盖器物口沿都微微内敛,并且处理成圆口,同时在盖子下沿的处理上也采用圆角,这样就形成了盖子与口沿的接触面不是直接在口沿上部 ,而是口沿内侧,在烧制的时候因盖子的重力作用,由内向下压并卡住口沿,使之难以变形。这种处理方式与口沿直接修平整,盖子下沿也修平整,导致口沿与盖子的接触点在正上方的方式成果要明显得多。由于手工,口沿跟盖子下沿是没有绝对得平整的,所以不采用黑胎青瓷的处理方式,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形概率。
圈足,黑胎类青瓷的的圈足工艺高超,细节处理上充满了智慧与讲究。其中大部分的圈足普遍的要比一般的青瓷要高,要细,并且都是浑圆不变形。盘子,洗等,平底类宽足类的器皿,圈足的内底都比外底要高。这样形成的视觉效果会显得矮平的器物特别高挑,特别精神。而白菜瓶,琮式瓶,直颈瓶,贯耳瓶,等立件类器皿圈足都普遍很高,基本都有3cm 到5cm 不等,而且一些大的器物为了做高圈足,还有圈足单独黏接的现象。这种由陶瓷仿制金银器演变过来的技术也说明当时的陶瓷工艺匠人们工艺娴熟,制作精良。值得注意的是,与口沿的处理一样,由于圈足在器物底部,圈足上所要处理青瓷积釉问题也更加突出,在这点上又体现出古代陶工的智慧,在一些贯耳瓶,直颈瓶,簋式炉等的圈足与器身的连接处加了内凹的结构处理,一则有仿效青铜器的嫌疑,特别是簋式炉的圈足,跟青铜器的处理一致。使器物造型上更加端庄稳重。但是在其他器物上的同时出现则更多可能的是巧妙地处理流釉与积釉问题。另外也有一部分器物处理流釉问题采用了截面的方法,即在圈足靠底三份之二的部位微微外翻,形成一个积釉点,再底下则直接内切,使釉水的流动出现一个转折部位,减少流釉粘底的可能性,同时这种处理使器物本身多出了很多细节的美感,精巧灵动。
圈足的处理,还有接胎技术,由于黑胎类青瓷圈足普遍高挑,所以有些标本可见圈足属于另外粘接,可见制作复杂求精。
可以说明当时黑胎类青瓷做工细致,细节要求讲究,而且充分掌握青釉的材料特性,在处理积釉与防止变形的细节上可谓是巧夺天工,精益求精。
多层的厚釉工艺
黑胎类青瓷所施青釉色泽天青,青中泛蓝,多数光亮透彻,透明性强,只有那种粉青色釉,色泽柔和,没有浮光。釉层厚度常常超过胎壁。为了获得厚釉,通常都上三,四道釉。这种现象在标本的口沿部经长期腐蚀呈现出3-4釉层痕迹推测。
另朱伯谦先生在《龙泉青瓷简史》中记载:“龙泉大窑新亭窑址发现的瓷觚残器,在断面中可清楚地看到釉层分四层,说明它是经过四次素烧四次上釉的。”
黑胎类青瓷釉色以天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此外尚有米黄,紫红和乌金等色。由于胎色对釉起衬托作用,所以胎色越深,釉色也随着加深。特别见一些小碗,胎黑,则釉色深邃。。釉中普遍有开片,开片有疏有密,常见的情况是:釉层较薄的口沿和转折处以及黄色釉中,裂纹细密;釉色清澈,釉层丰厚之处开片较少,形成蟹爪纹。器物的口沿多数成酱黄色,行成这种颜色的原因是施釉和烧成时器口上仰,釉汁下流,致使釉层薄而碎裂,在胎色的衬托下,就变成碎块状的焦黄和奶白相杂的黄色。这种酱黄色,在器物的转折处和凸起的棱脊上也常可见到。此外,有盖的器皿如盖碗,盖钵,盖罐,盒和壶,以及两件叠烧的器皿如杯,盅等的口沿,都露紫胎,通称“紫口”。
复杂的装烧工艺
黑胎类青瓷的烧制技艺主要见溪口瓦窑垟窑址出土的窑具参考。其中可见黑胎青瓷的装烧技艺是极尽脑筋,不仅仅有垫饼支烧方式,还有支钉烧, 覆烧,还有底下垫饼,口沿扣垫饼烧,总之就是精益求精,抛却工本,只求精致。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龙泉窑的发掘中有记载瓦窑垟的窑具类型丰富。具体匣钵就有平底和凹底二种匣钵,平底多装较高的器物,如瓶,壶等,一般一个匣钵装四到七件壶。器物与匣钵之间只垫一层砂,不加垫饼。凹底匣钵装烧盘,碗,洗,碟等类器物,都用垫饼。垫饼的形状很多,尤盘形,碗状,扁平形,蒂形,碟形,臼状,环形圈托和支钉等,大都制作精细而规整。特别是其中的尤盘形垫饼其实是一种顶扣,扣在芒口的把杯,芒口小杯的口沿上,如此借用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可使偏薄的胎体在高温情况下受控制而不变形。。这种情况在标本上常见杯子或小碗的内部粘有跟器物胎体一样的泥料制成的垫饼残片。另有在这垫饼内部还有另以器物底部的痕迹,可见也有在尤形盘压在一器物口部仿制其变形的同时也会在其上部再放较小物件,此做法可节省窑位。
黑胎类青瓷另一比较突出的装烧工艺是覆烧。所谓覆烧就是器物口部朝下,底部朝上的装烧方式。这种烧制方式主要器物是一芒口小洗。底部满釉,没有圈足及支钉的迹象。只是口部芒口,并且浑圆不变形。可见其属于覆烧,并倒置在垫饼上烧成。有标本显示由于温度偏高造成口部釉水流动严重,直接粘在垫饼上。可见这种装烧方式不仅制作麻烦,而且温度稍有偏高,便导致器物损坏。可见在制作此类器物的时候是不计工本,精益求精的制作要求。
宋磁
极致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