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高参之姜子牙: 中华韬略的开山祖师

  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诗是称赞诸葛亮的,说诸葛武侯的智谋品德与伊尹和吕尚差不多,但军事才能要比萧何与曹参强多了。

  吕尚就是姜尚,字子牙。姜是他的姓,吕是祖上的封地。前面说过,古人名字太麻烦不在这上头扯远了。反正姜太公姜子牙的名字在民间如雷贯耳,比伊尹名气大多了。因为写史第一牛人司马迁说,后世凡是学兵法、玩智谋的,都尊姜太公为宗。后来的儒、道、法、兵、纵横几大派,也都追他为本家。再者,他给周朝的文、武、成、康四代帝王当过老师。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在唐宋以前都被历代帝王封为“武圣”并配享太庙。

  曾有人怀疑最早的兵法权谋之书《六韬》是后人假借姜太公之名所作,然而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六韬》残简证明确为姜尚所作,后世的牛人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人牛到这份上,只能把他当神看。

中国人心中,姜子牙就是神

  但真实的姜尚不是《封神演义》里的神,而是经历了千般磨难。虽说祖上曾帮大禹治过水,立过功,受过封,也算贵族,但到姜尚出生时家境凋落,穷得只剩志气了。

  姜尚的修道之路很励志,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铁棒真的可以磨成针。有人曾在网上发过一个帖子,大意是:只要下功夫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钻研某一种学问,就会成为专家。且不论这种论调是否经得起检验,但这种态度是对的。姜尚天纵其才,又花了数十年时间,除了一肚皮学问就是两间草舍,您说这柄剑能不锋利吗?

  转眼,姜尚已年过花甲,胡子都白了,还孑然一身。有人看不过去,就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女方姓马,是个脾气暴躁、好吃懒做的女人。好歹算是成了个家,姜尚尽量依着妻子。但马氏不是个省油的灯,经常对丈夫破口大骂,迫使他多干活挣钱。当老姜抽空研习他的王霸之术时,马氏就嘲笑他:你成天整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能当饭吃啊!

  老姜耐着性子说:现在商王无道,民不聊生。我起早贪黑研究这些东西,是为了将来平定天下,让忍饥挨饿的百姓都能吃上饭。

  马氏笑得脖子上的肥肉直抖: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胡子没有一根是黑的,都快入土了,还在做梦!

  老姜笑道:胡子是白了,但我身体好得很,不然,在你肚皮里也种不上种子啊。等将来有明主找我去辅佐他,就让你和娃娃享福去。

  马氏瞪圆肉眼:你就吹吧!明主在哪里呢?

  老姜认真地说:明主已经在世上了,会来找俺的。

  马氏啐了一口:老不死的!等娃娃生下来,你要还是不务正业的话,老娘可要改嫁了。

  次年,马氏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邑姜。

  邑姜长到七岁时,马氏实在忍受不了清贫,找来娘家的人,逼着姜尚写休书。那时的姜尚研究奇门术数已经到了极高的境界,就对妻子说:老婆子,你不要这么冲动,咱家女儿将来会成为国后,你要相信我的预测。

  马氏大骂:老不死的,你要是能掐会算,会连咱娘俩都养不活吗?跟你七八年了,没吃过一顿好饭,没穿过一件好衣。拉倒吧!我呸!

  老姜叹息道:你真是没福气的人啊。于是同意离婚,把所有的钱财都给了马氏,但要把女儿留在身边。马氏心想有娃拖着也是个累赘,就同意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再牛的人也不是万能的,伟大的人物不见得能够经营好家庭和小本买卖,但却可以经营天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样样都会的人往往只能平庸一生,专精一行才能闪耀光芒。现行教育制度要求德智体美劳语数理化语外全面发展平衡发展是抹杀特长之举。

  姜尚带着女儿继续流浪。辗转几年,终于在商纣王分封的周族地盘停留下来,在陕西西部渭水河畔一个名叫磻溪的地方盖了两间茅屋。此时女儿已渐渐长大,出落得亭亭玉立,也能帮老父干点活儿了,姜尚也轻松了不少,就经常到溪边垂钓。

       他在等他一生的贵人周文王。

  周文王名叫姬昌,是黄帝的后人。姬昌是术数的鼻祖,精通神秘文化,对所辖之民施行仁政。有人告他造反,纣王就把他关进牢里。坐牢本来是坏事,但有名堂的人坐牢反而坐出境界。文王在牢里推演《易》,后来又创造性地改进了伏羲的先天八卦,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后天八卦,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学说之源,直到现在他的著作仍被世界追捧、研究。

  姜尚带着女儿到西岐的地盘钓鱼,就是要钓文王。有人问了,求职嘛,干嘛不找上门去呢?求职是个细活,更是技术活,一是要跟对人,二是找对位,跟找对象的原理是一样的:你找人家,就被动;人家找你,就主动。所以姜太公的“钓”,就是勾引——是你来找俺的,是你自愿的。这样,对方才会看重,更会珍惜。

  人性中,只有盼望得到的东西才会重视和珍惜。

  老姜在溪边钓了很久的鱼,文王根本不知道。老姜也知道文王不知道,但他坚持钓。为啥?因为如果昨天钓,今天就钓到了“大鱼”,就没意思了。只有一直钓,让山里的人都知道有个白发朱颜的老者天天在钓鱼,用没有钩的“直钩”钓,而且从未见钓到鱼,才会觉得奇怪,才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才能宣传出去。

  看来,懂谋略的人先得谋己,进而谋人,再谋天下。推销自己太需要智慧了。

   当时周文王所辖的地方并不大,这事很快就有人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觉得很奇怪,但也只当是奇闻罢了。

  让文王知道自己,是第一步。第二步,得让文王知道自己的本事。姜尚在等一个时机。

  有个叫武吉的樵夫,实在忍不住了,有一天终于放下柴担,凑过来说:老丈在这里钓鱼好几年了,一条鱼都没钓上来。我看不如把直钩给我,我给你折弯,就能钓到鱼了。

  姜尚笑道: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武吉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颇为聪明。一听这话,就觉得这老头不一般,于是坐下来求教。姜尚看了他一眼,说:看你骨骼面相,将来可当将军。

  武吉当然不信,但人人都喜欢听好听话。他说,老丈,当将军倒不敢。你要是会算,你帮我算算今天的生意吧。这两日我打的柴都不好卖,老娘还在床上病着等我抓药呢。

  姜尚数十年来精研奇门术数,这点小事当然难不倒他。奇门遁甲的总纲《烟波钓叟歌》中说:“一千八十当时制,太公删为七十二。”至少,证明姜太公把前人繁杂深晦的东西删减成七十二条比较易懂的了。后世又盛传姜太公作《乾坤万年歌》,准确预测后世发生的帝王变迁(到民国都有验证)。我们且不论这些说法的真伪,至少,姜太公这等绝无仅有的奇人,是懂预测学的,否则他不是发痴就是有病,在溪边一坐就是数年。

  自然,他对武吉的预测当天就应验了。因为城里有人办喜事,需要柴禾,且卖了高价。武吉认为这是巧合,也没当真。过了几天,武吉又担了一担柴从溪边过,笑问姜子牙今日将如何?姜尚看了他一眼,说今天你要打死人,当心啊。

  武吉心想纯属扯淡!我也三十大几了,蚂蚁都没踩死过一只,怎么会打死人?但他还是暗自小心,见人就躲。到了西岐城门前,卫兵喝止他:今日西伯(姬昌当时的官爵)要出城,闲杂人等一律回避!武吉一惊。正在这时,文王骑快马率队冲出城门,武吉连忙避让,不料用力过猛,柴担撞上那卫士脑壳,那卫兵顿时一命呜呼。

  文王大怒,命人将武吉拿了,关入牢中,待审查后再按律处置。武吉想着病床上的老娘,仗着力大,半夜扒开牢门,逃回家中向母亲哭诉。他的母亲说,我儿莫要惊慌,你不是说溪边有个高人吗?快去问计。武吉赶紧跑到姜子牙的草舍,跪地不起,请求救命。姜子牙掐指一算,让他回家扎个草人,把自己的衣服给草人穿上,再往衣服上滴几滴自己的血,寅时在后院挖坑埋了。

  次日,有兵士向文王报告,说昨日打死城门守卫的樵夫逃了,请命追查犯人。文王闭目凝思,随后叹道:这个樵夫本是误伤人命,罪不当死,可是他两个时辰前畏罪自杀在家,不必追究了。

  待风声一过,武吉才深感这位钓叟太厉害了,诚心前来拜师。姜尚就收他为徒,传他一些用兵之法。这样过了三年,姜子牙感觉徒弟可以带兵了,就让武吉再担柴到城里去卖。武吉害怕。姜子牙说,徒儿莫怕,你这一去不但无凶险,还会当上将军——为师平日怎么教你,你就怎么回答。

  武吉再担柴入城。三年前另一守城卫兵一眼就认出了杀死战友的凶手,马上把他抓了起来,上报文王。文王大惊,心想三年前我算定此人已死,怎么还活着?当即亲自审问。武吉按恩师的指点,老实交待了过程。文王越听越惊:早就听闻山中有个白发钓叟,不料竟也精通奇门术数,且在我之上!

  文王既然是贤主,自然心性沉稳。当下命人松绑,问道:你说你跟着这位老先生学了三年兵法,我要考考你。于是问了些排兵布阵、攻城守寨的法门。武吉对答如流。文王是个识才的老板,也很有自知之明:在管理国家和行军打仗上,他并不在行。姜尚只教了三年的徒弟就如此厉害,其才可想而知!当即免了武吉的罪,封他为武德将军(那时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啊)。

  这个细节很重要。封姜尚的徒弟为将军,实际上已为请姜尚出山作了铺垫。重用徒弟,自然更重视师父。对于求贤若渴的文王而言,恨不得马上见到姜尚。但他觉得心要诚,才能感动大贤。于是沐浴、祷告,斋戒三天,才带了太子姬发、四子姬旦、大夫散宜生、大将军南宫适,让武吉领路,来寻姜尚。

  从文王带的这个班底来看,相当于当时西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可见对姜尚的重视。到了磻溪口,文王果见白须飘然、颇有仙风道骨的姜尚端坐在长满茅草的溪边钓鱼。

  文王挥手止住跟随的人,上前施礼道:在下姬昌,特来拜访先生。听闻先生在此谷垂钓数年,难道先生喜欢钓鱼吗?

  姜尚起身回礼:西伯大驾光临,草民荣幸之至。既然西伯下问,臣下据实相告:我钓的不是鱼,而是权谋。

  文王一愣:还请先生教我。

  姜尚说:钓鱼比如人事,有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如同用饵钓鱼;用重金收买死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用官职招揽人才,也如同用饵钓鱼。凡是垂钓,目的都是为了得到鱼,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奥,从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

  文王说:愿闻其详。

  姜尚说: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果实就能结成,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是用来掩饰真情的,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毫无隐讳,只是恐怕会引起西伯的反感。

  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

  姜尚说:那就说说钓鱼。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驭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土地广大,国祚绵长,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也会烟消云散;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圣君的德化,就在于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

  文王被姜尚深深打动,恳切地问道: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姜尚答道: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拥戴。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就是道义,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来投。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莫敢不从。

  文王再次拜谢后说:先生高瞻远瞩,义理精微,遇先生是姬昌平生之幸。先君太公在世时曾说,将有圣人到周地来,帮我们周族取得天下。太公盼望先生已经很久了!姬昌请求拜先生为师,请先生教我治国救民之道。

  姜尚自此出山。也因为这个缘故,后人称姜尚为“太公望”,又由此有吕望、姜望、太公、姜太公等称谓。而同来的太子姬发,看上了邑姜。文王巴不得加亲以笼络太师之心,就命太子娶了邑姜。

  姜尚与文王讲的这些道理,是极高的智谋,因为姜太公看到的是全局,而不是针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谋划。说到底,还是太公看透人性,看透名利。对于天下人而言,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就如同一个公司只会画饼,不给员工实际好处,很快就会散伙。四川简阳的“海底捞”火锅开遍全国,顾客宁愿排队等餐,其核心就是两条:让员工得到好处,让顾客享受服务。他们的员工都是来自农村,并没有多少教育背景,但他们能享受比其他饭店更好的福利,有做人的尊严,有较高的收入,有较好的居住条件。员工有尊严,就会真心服务顾客,生意自然就好。

  反观那些天天画饼的老板,对员工吝啬到极致,把员工当牛马使唤,只给勉强能活的草料,断然难以长久。而有些企业让员工成了主人,参与入股,共享企业带来的利润,自然就不愿跳槽到处去冒险了。

  姜尚认为要赢得民心,就得设法让纣王免除此刑。文王深知,残暴的纣王对如此刺激的游戏痴迷不已,想让他放手千难万难。姜尚出了个主意,让文王把洛西那片肥美的土地献给纣王。纣王得了大片土地,自然高兴,问西伯有何要求,一概答应。文王说臣下别无所求,请大王废除炮烙之刑就可以了。纣王心头虽然不愿,但这笔买卖无疑太划算了,就下令废止炮烙刑罚。天下人闻知,都暗自称颂文王的仁德。

  纣王得了土地,文王得了民心。

  姜尚让文王“割肉”给纣王,就是饵。而要钓的大鱼,就是民心。古往今来,凡事都是“交换”,但事情经过交换的变化,就赋予了新的意义。表面上看,文王失去了大片土地,但周室最终得到的是整个天下。

  当然,姜尚最清楚,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就如同伊尹策划的“网开一面”一样,其目的是让天下人知道西伯是个仁德的国主。牛人们能举一反三,极少原搬前人的招数,而是通过变化加以应用,但其目的是一样的。

  达到宣传效果之后,姜尚开始在小小的周地施行“修德”之举。中国的历史实际上是农业社会的历史,其根本体现在土地之争上。土地之争,大在国家疆界,小到田间地头。我小的时候在农村,那时刚刚包产到户,按人口分了田地。有的人家想多争田地,又不能明着来,就在春耕前在坡坎处往深里挖。春雨一下,土质注水松软,坡上的泥土就垮下来了,而坎下使手脚的人的地自然就拓宽了。村里干部来调解,也没办法,归结为“自然垮塌”,坡坎上的人家只能自认倒霉,坡坎下的人家暗自窃喜。

  这是农民的算盘。寸土必争。

  西周时期的农民亦是如此。争田边地角本来就是无师自通的。

  姜尚在基层混了几十年,这些道道自然了如指掌,深知仅是劝说是无效

的,就制定了新的法纪,用税赋的手段来调节这一矛盾。具体的做法是:凡是有争议的田地,谁主动退让,谁就可以减少租赋,政府还有精神嘉奖。争几尺土地不过是多种几株庄稼,退让还能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双丰收,谁都愿意干。于是西周治下,民间皆谦让,无田土争端案件发生。

  姜尚动用宣传攻势,把这一成果宣扬成西周人民尊礼崇德,是贤能的西伯教化的结果。

  这件事看似微小,实际上是普遍现象,各国之间的争斗也主要因为土地。当时有两个小国——虞国和芮国,因争夺田地经常聚众械斗,国与国斗,族与族争,血流成河,两国国君不能制止。听说西周境内一片祥和,就相约前来观摩取经。到了西周地界实地考察,果见百姓相互谦让,譬如两户人家盖房子,居然相互让出数尺,成了一条道路。虞芮两国首领经数日查访,深感惭愧,回去后互相推让所争之地。

  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更加敬慕文王,认为只有遵循天道的君子才能施行这样的仁德,都纷纷派人前来参观访问学习。不到几年,先后有四十多个小国前来归附。文王自然成了精神领袖。

  西周具有了今非昔比的凝聚力,姜尚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选拔和任用人才。选人是古往今来最麻烦的事,因为用人不当导致崩盘的事实在太多了。考评、鉴定人才,后世出了两位杰出的人物,一是三国时期的刘邵,著有《人物志》一书;一是晚清的曾国藩,继承和发扬刘邵的学说,著有《冰鉴》一书。但是,姜尚在辅佐文王时就提出了用人的六条标准,是后世识人、用人的法则,直到今天仍然不过时。

  在文王问及如何用人时,姜尚以“仁、义、忠、信、勇、谋”六字作了概括。他认为,一个人有钱有势而不作恶犯法,即是仁;给他社会地位而不骄傲横蛮,即是义;委他以重任如果能坚定不移地完成,即是忠;让他出任在外如不欺上瞒下,即是信;观察他身临险境而不惧怕,即是勇;看他处理复杂的问题而能随机应变,即是智。

  姜尚提出的“六守”,是通过实际的行动去考察人才的操守和能力,而不是仅凭长相去判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任用人才,要通过客观的考察而非主观印象。

  姜尚还提出了奠定国家基础的“三宝”,即农、工、商,并认为三者并重方可使国家富强。后世重农而轻工、商,致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工业商业,才融入世界潮流,可见姜尚的远见。

  这些发展经济、治理国家的方略非本文重心,一笔带过。现在还是重点来看太公的韬略。他认为,战胜敌人最末等的办法才是兵戎相见,上等的策略是“文伐”,具体有十二条:

  1.了解敌人的喜好,顺着敌人的意愿,使他骄傲自满,怠惰迟疑。

  2.亲近敌人的亲信,分化敌人的权威,使他众叛亲离,因为叛离易生变乱。

  3.收买敌人的手下,取得一线有用情报,随时掌握敌人的动向。

  4.向敌人提供珠玉美女,使其深陷淫乐而不能自拔,丧失斗志,无视危险。

  5.对敌人手下的忠臣,要设法使他们激怒主上而被撤换,使其国多奸人而少贤人。

  6.离间敌人的盟国,创造机会让敌人与盟国发动战争,消耗敌人的力量。

  7.找到敌人内部的小人,使他们加速挥霍敌国财富,导致国库空虚。

  8.为敌人谋划一些很快就可以见利的事,使他对我言听计从,任我摆布。

  9.不断给敌人戴高帽,培养敌方的马屁高手,使其妄自尊大而疏远贤能的人。

  10.以一些小恩小惠取得敌人的信任,将我方视作兄弟,再伺机夺其权柄。

  11.暗中招揽豪杰,推荐给敌人,使敌人的周围充塞着我方的党徒。

  12.加剧声、色、犬、马的迷惑,挖走敌人身边贤良杰出人才,使其无所依托。

  应该说,这些策略的基本点是从人性出发,投其所好。历代以来,往往小人容易上位,君子不是靠边站就是身遭横祸,主要是一个人一旦有了权柄,就喜欢听好听的,喜欢美女金钱,好逸恶劳,而又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这十二条策略,既是针对强大的商朝,也适用于其他诸侯国,果然收到了奇效。到周文王去世前,西周已从弹丸之地发展成为一个大国,东至嵩山,南及江汉,北临太原,西到巴蜀。周文王在死前说:这些增加的疆土,是太师之功啊!

  文王创业未半去世,太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武王尊姜尚为“师尚父”,意思是像尊重恩师和父亲一样敬重姜尚。武王继位后急切地想树立自己的形象,拟出了几条策略:1.减轻刑罚,让民众感受到新君恩惠;2.减少赏赐,让国库少一些开支;3.少施政令,让民众休养生息。

  武王在这些年受姜尚教化,这些简单易行的政策“以人为本”,向来是姜尚所倡导的。然而当他兴致勃勃地给老师讲这个主意时,姜尚却没有赞同。他首先肯定了武王的出发点,但也指出,制定政策要看实际的功效,不能因循守旧。他说:如果杀一人能使一千人害怕而不犯罪,杀二人能使一万人畏惧而不犯罪,杀三人能使三军军威大振,那么就把他们杀了;如果赏赐一人能使一千人高兴,赏赐二人能让一万人兴奋,赏赐三人能让三军上下都得到激励,那么就赏赐他们。同理,如果通过法令约束一人而使千人遵照执行,约束二人能让万人规范行为,约束三人而使三军上下都受到教育,那么就应严厉推行法纪。君王必须恩威并济,让法纪根植人心,才能令行禁止、国泰民安。

  姜尚的论断,是从大局出发,是看整体的效果而非局部的改观。一位老板,不可能所有的员工都说你好;一位领导,不可能所有的属下都满意。然而政策和命令不能因为顾及部分人的利益而纠结停滞。这就是大局观。

  武王按照姜尚的筹划,励精图治将近十年,国力空前强盛。武王认为可以出兵讨伐商朝了,但姜尚认为诸侯们虽然表示愿意团结在以武王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过仍需要经过实际的检验才能确信。于是就策划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会”。

  孟津之会实质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盟会和实战演练,姜尚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观察核实诸侯们是否真的愿意效死征伐商朝,与伊尹起兵试探“九夷之师”异曲同工。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往往是说的比唱的好听,一见真章很多人就当缩头乌龟了。

  此次会盟由姜尚任总指挥,天下有八百多诸侯响应,共有十几万兵马。武王有些得意忘形,想借机进攻商朝。姜尚及时提醒女婿:这只是表象,实质上这些小诸侯们想来看看你是否有统驭天下的能力,不然怎么才只有十几万人?再说,就算这十几万人都去拼命,但比之商王朝的数十万大军仍然没有胜算。

  武王醒悟。他按照姜尚的精心安排,展示了作为盟主的威仪、作为中央军的雄壮、作为贤能之王的气度。姜尚作为总指挥,客观分析了商朝虽朽,但仍是庞然大物,须待天时方可进伐。这次会盟真正奠定了武王在诸侯中的领袖地位,为两年后决战牧野打牢了基础。

  在牧野之战前夕,武王按照传统,命太史卜卦。卦辞显示出师不利,紧接着风雨大作。武王和一班文武大臣都吓坏了,顿生罢兵之心。姜尚陡然站起,一挥衣袖,把龟壳、蓍草尽拂于地,慨然说道:仅凭朽骨枯草判定凶吉,是愚笨之举!风雨是天道之常,不必惊骇。兴兵伐商是替天行道,现在诸侯都在等待我们的命令,若再不兴兵必挫诸侯锐气,先战胜商朝再说!

  姜尚在当时能不顾占卜结果而兴兵,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古人十分相信卦象,文王又创立了后天八卦。但姜尚是举国上下都敬仰的人物,只有他的话才能起作用。后世的李世民在与大哥李建成争位准备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也曾求卦问吉凶,家臣张公谨一把扔了龟壳,认为人事不必问天,要坚信自己能胜,结果李世民登上了帝位。可见,事在人为才是至理,算卦问天皆是妄谈。

  果然,牧野一战,商朝灭亡,纣王授首。周王朝正式建立,接下来就是各种忙。这些都是改朝换代的常态,不必说了。值得一提的是,一向对姜尚言听计从的周朝中央政治局几乎是一边倒地不支持姜尚的一个提议。

  这个提议是要把纣王的儿子武庚杀掉,以绝后患。中央政治局认为要“以商治商”,对商朝的遗民也是一个交待。会议开了几次,姜尚顿生隐退之心,请求回到齐地的故乡养老。周武王就把齐地分封给他。因此,姜尚也是齐国的始祖。齐国在他的治理下,是诸侯中最强盛的国家,一直绵延了几百年。

  姜尚的担心并非多余。虽然,武王派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也称三叔)监督武庚,但武庚仍然深怀仇恨。在武王病逝、长子成王继位后,周公姬旦认为侄子缺乏治国经验,就自代成王摄政,结果在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武庚趁机利用“三叔”对周公的不满,唆使“三叔”起兵“勤王”,结果天下大乱,叛国无数。周公深悔当初不听太公之言,现在只能求助于他。

  姜尚深感情势危急,当机立断支持周公,发兵与周公呼应。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扫平叛国五十,真正使周朝统一全国,战争规模远大于武王伐纣。帮周公平定天下后,姜太公不顾年迈,继续治理齐国、辅佐周室,子孙荣昌,直到一百三十九岁才安然去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