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铃摇春光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呜喔呜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笑意写在脸上……”

对面河岸传来一曲《乡间小路》,句句真情,旋律优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对于牛,自然是熟悉的,特别是在晨雾暮霭里,山岭小道上“牛铃摇春光”,是乡村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记忆里的山村是静谧的。“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山岭的农田里,黄牛、黑牛,晃动着牛影,摇动着牛铃。清脆的牛铃声随着春风就在田间地头“叮当”、“叮当”响起来。铃声摇起,温馨的春光里,微风送来春的清新味道。山、人、鸟雀、草木,一切活的生命就都在叮当的铃声中鲜活起来了,春耕也就开始了。

早在立春日,在生产队里当饲养员的二爷爷和“牛把式”三爷爷会到田地里“试犁”。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风俗,立春这天都要把牛套上犁耙,在最肥沃的田里象征性的犁上三圈。

这仪式是庄严的。二爷爷念念有词,把一张不知写了什么字的黄表纸烧掉,然后和三爷爷恭恭敬敬对着东方叩了三个头。起身后二爷爷用长竹竿挑起一串鞭炮,噼噼啪啪放了起来。鞭炮响起的同时,三爷爷抡起长长的赶牛鞭,连甩三个响鞭,扯起喉咙,打起了嘹亮高亢的“喝咙”(耕地时“牛把式”给牛鼓劲的“歌”)。在三爷爷的“喝咙”声中,那头戴一朵红绸子挽结的大花、闲了一冬膘肥体壮的黄犍牛,弓背奋蹄,在这块田里连转了三圈后,二爷爷手里竹竿上的鞭炮刚好炸完最后一响。

二爷爷当过生产队长,他曾说牛温顺、善良、谦卑,深得人们信任,牛是生产队的寄托和希望。农忙时,田野处处可见牛在默默耕耘;暮霭里,在村庄随处可见小孩在前牵着牛,大人扛着犁耙跟在身后。

在农村一个男人如果不会耕地,是很丢人的。但使唤牛不是件容易事,生产队里的牛把式,都是庄稼地里的能手,颇受尊重。

有一次跟着三爷爷到田里,便缠着三爷爷学耕地。不过第一次犁田的时候,还没犁到田头,牛就不往前走了,虽然我用长鞭抽打它,但它就是一动不动,只是不停地喘着粗气。三爷爷见状,走过来一看,原来是我将犁往泥土里插得太深了,几乎将犁头全部插入泥地里,牛怎么拉得动?三爷爷说,耕地牛不能使蛮劲,人更不能使蛮劲。对牛的呵斥、鞭打,是耕地人无能的表现。

人与牛之间的交流只要一根牛绳就够了。耕地要犁距均匀、泛土深、线路直。单听你的喝咙和牛鞭声,就知道你的功夫了。三爷爷还说,耕地深匀是最基本的。除此还要讲究三样功夫:“喝咙”声要高亢、婉转、悠扬,牛听了拉犁有力气;牛鞭要甩得响有准头,紧贴牛耳,还不能伤了牛;耕到地头地角,犁要到边到棱,不再让人用铁锨挖䦆头刨。牛把式手里牛绳子适时地摆动,人与牛就在一根绳子上交流、沟通,在一声声的“呦”“呦”“哦”“哦”之中,脚下酥软而温暖的土地便成波浪状地不断向前翻滚……

“一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河边一块狭长的河川田里,一位老汉正赶着一头黄牛耕田。牛鞭响起,膘肥体壮的黄犍牛,在老汉“呵呵噜噜”的“喝咙”声里,弓背奋蹄把那张木犁拉得飞跑。见我看他耕田,老汉停了下来。

小孙子第一次看见牛耕田很是惊奇,便要扯牛尾巴,我看见忙去制止。老汉笑呵呵地走近,说:“没事儿,牛乖巧得很。”说着,他抱起小孙子,让他骑上牛背。老汉还牵着牛转圈。孩子在牛背上高兴得不得了,不住地咯咯笑。

这场景让我的记忆回到了孩童时代。那时的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生产队就会安排孩子去放牛。一群小伙伴,一人牵着一头牛,浩浩荡荡地往岭上去。到了岭上,找一处有泉水、水草茂盛的地方,就把牛绳缠在牛角上,让它们自由地吃草。牛儿见了青草,低头开始啃食,“扑哧”、“扑哧”,边啃草边不停地打着响鼻,时不时扬起头“哞哞”叫几声,表达内心的欢愉,还不时挥舞着扫帚似的尾巴驱赶苍蝇。

最有趣的要数刚出生不久的小牛,我们把小铃铛挂在它们的脖子上,它们不停地绕着母牛奔来跑去。在叮铃铃的牛铃声里,牛儿吃得优哉游哉,小伙伴就开始了无拘无束的时光:掏鸟窝、捅马蜂窝,或者在草地上玩耍、翻筋斗,有时也会跑到河里摸鱼,或者折一根柳条,扭成柳哨吹起来,清亮悦耳的柳哨声在山谷回响……

牛儿美美吃上一顿嫩草,精气神就显得足,性情懒的,会卷起身体打个盹;精力旺盛的,就寻衅滋事,一会儿转身“喀”的一声顶上身后牛儿的犄角,一会儿又“卟”的一声顶上前头牛儿大腿或屁股,一会儿又撒开蹄子乱蹦乱跳;正当年的牤子(公牛)脾气十分火爆,常常会“牛顶角”,要斗上一斗,场面甚是壮烈。两头牤子互不相让,但也分不出胜负。等我们用力扯着牛鼻绳,它们才很不情愿地分开。这样的时光让我更亲近自然,更热爱生活。

“东风花柳逐时新”。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逐渐替代了牛,但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始终不变。老牛走进了田园,穿过杏花雨、杨柳风,耕种出诗意的浪漫生活。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牛铃、春光、田野、老农、炊烟……唐代栖蟾《牧童》诗描绘出的这幅一副恬淡祥和的农村画面,又浮现在我的面前……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本文首发古诗词日历(gushicirl),转载请注明。
(0)

相关推荐

  • 【三秦文学“乡愁”同题征文41】曲京溪:【三爷爷的牛和犁】(散文)

    Happy New Year | 新年快乐 三秦文学"乡愁"同题有奖征稿启事 (请点开查看详细内容) 三爷爷的牛和犁 文/曲京溪 清晨,一个汉子,牵着一头牛,猏着一架犁具,走在乡村 ...

  • 华州南塬人家的农具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南塬人家的农具 --耙模犁铧耩子牛根头 作者 王立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华州农村,广大的农村生产队,即农业社,农户农民,耕地种庄稼使用的生产工具有很 ...

  • 怀念耕牛

    耕牛是农民最忠实的朋友和功臣.它一生不辞劳累,勤勤恳恳地犁地,拽磨,碾场帮人干了许多活.在没实现机械化的年代,如果没有耕牛,人们就只好自己累死累活地当牛做马,所以说人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耕牛. 到了播种 ...

  • 青未了|牛年牛事

    文/鹿剑林 随着除夕夜零点钟声的敲响,我们终于送走了多灾多难的庚子鼠年,迎来期待已久的辛丑牛年.在十二生肖当中,牛寓意着健壮和力量,代表着踏实和勤奋.人们对牛的感情深厚而悠远,农耕文明延续了数千年,牛 ...

  • 徐名发:力尽筋疲卧残阳

    力尽筋疲卧残阳 ---春耕话耕牛 安徽怀宁 徐名发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说的是惊蛰一过,中华大地自此进入春耕季节.自古以来农民们都重视春耕,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曰:&q ...

  • 牛把式师老六的蹚将传奇(1)

    公众号:李留申 牛把式师老六的蹚将传奇(1) 作者:潘运明  编辑:逢春  策划:咚咚  来源:公众号(LL5186699) 坑,坑,坑衣裳,黑泥捏个墨子王. 披发头,大脸堂,橡壳眼,高鼻梁. 一身黑 ...

  • 吕小平:与云雀相伴的日子

             与云雀相伴的日子 文/吕小平       (一) 我当上耕田手是一个意外. 那天,我们在江湾大田里劳动,恰逢生产队的耕田小组就在大田的其它田亩里耕地.西高东低.两山夹峙的梯田之间,三 ...

  • 【河南·平顶山】翟红果丨种麦 ——怀想故乡绕不开的意象

    种麦 --怀想故乡绕不开的意象   作者/翟红果     天道有序,万物有节,二十四节气演绎着四季不同的旋律.农谚说:"寒露到霜降,种麦不慌张."此时,玉米.大豆.花生等秋庄稼收获 ...

  • 菜园散记

    也许这个时候,太阳还藏身东方的云海,可书房的窗户已经露出了鱼肚白.我打破以往享受回笼觉的习惯,自觉起了个绝早,抬起双手,拉开了封闭一宿的窗子,忽觉一阵凉风袭来,真是好惬意呀!带着凉风的惬意,探身向楼下 ...

  • 散文||借 牛【征文】

    借   牛 潘宗旭||贵州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牛年春节假期已是过半,有一句世说新语,叫做"假期余额已不足".是的,对于我来说,岂止是"假期余额不足",而是牛年来 ...

  • 牛与儿子

    来源丨网络 | 方 远 | 刘老汉躺在镇医院的病床上已经有一个星期了.那天下午,他突发心肌梗塞,昏倒在劳作的田间,而此时站在他身旁的只有一头牛. 这是一头年迈体弱的老黄牛了,村里的许多人都依稀记得它的 ...

  • 牛郎织女的故事简介

    [回目录] 从前有家人家,弟兄俩,哥哥有老婆了,弟弟还 没老婆.弟弟整天干活,早起喝酸粥,晌午吃酸捞饭酸粥.酸捞饭,都是糜子米发酵以后煮成的,有酸味,内蒙一带的人喜食.他一不在,他哥嫂净吃好的. 这天 ...

  • 牛,我曾经眼巴巴看着它们流泪

    〓 第 1341 期 〓 文|张书亮  编辑|王成海 牛,大概从来就是与人类为伴,被人类驯养使役,为人类卖尽力气而一无所求的动物.它,当它把力气使尽的时候,又将它的整个躯体贡献出来.它的血肉筋骨肚肠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