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瓷器有哪些?

作者:周时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瓷器就有着三千年的历史。

纵观中国瓷器厚重史册,沿袭历代漫长的制瓷岁月,瓷器从初瓷到原始青瓷直至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中国瓷器始终保持着它的本色,那就是白中泛青,莹润如玉,一片青天。

说到青天,不可不谈中国制瓷史上的柴窑主周世宗,号柴荣。“柴窑”来由是以柴荣的名号命名而来。从柴窑器上,我们能感受到那段悲叹的过往。

它是制瓷历史上最有名气的瓷器,在它的胎体上,能让我们看到瓷与瓷人的命运。

在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柴荣即位之后,瓷器在他的心灵深处的精神层面里,视为礼仪之邦的至高无上礼器。就是应这种忠诚执着的意识,再凭借着他当时的权位,创新出以瓷器替代青铜礼品的举动当时也算是开辟了一条以瓷器礼用的先河。

为此,柴荣开始创建御窑是名“柴窑”,诏令烧造祭祀所用的瓷礼器及皇宫所用供器。当窑场向柴荣瓷形贻色之时,柴荣出口一道指令“要把瓷器烧成雨后青天的颜色。”这样一来,相传之下,就有了文人墨客赞誉柴窑的绝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由此据而推断,柴窑器的物质为天青釉瓷。这里所说的“柴窑器,”并不是我们常谈起的,用松柴烧制工艺生产的瓷器,切不可混淆而论。据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所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周世宗柴荣,为了把器物造就得富丽堂皇,这时在位的他,不惜调集天下造瓷能工巧匠,在制作工序上严加控制,工艺上也是别具匠心。由于他那颗忠诚执着的意识心态,让他大胆的尝试,当时无人敢想的,在泥釉中掺入玛瑙、翠玉、琉璃、黄金等一切珍稀名贵的宝物与瓷相融,历经反复试照,不惜成本,并终得圆满。烧出的瓷器线条流畅,造型精美,融时代气象和万物灵气于一体。他的造瓷初衷是以皇宫独享为目标,于是下令窑场,烧制出来的合格上品瓷器,只允许在宫廷使用,残次废品必须全部当场砸毁,不得流入民间。

明朝末年,文震亨在《长物志》书中慨叹地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

由于当时周世宗柴荣就有令在先,民间哪敢造仿,所以柴窑瓷器则难得一见。

历史上有名的瓷器真是莫过于“柴窑器。”当然,在中国制瓷史上,历代沿袭都具有当朝时代的瓷器代表作与精品典藏,如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鬼谷子下山”瓷罐,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清代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万寿连延”葫芦瓶等等,这些瓷器都被载入中国瓷器史册,它们曾都被国内外拍卖市场以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拍价叫响世界。

唯独只有名声顶贺的柴瓷绝声落迹。据专家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柴瓷的流布范围极为有限。柴荣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瓷器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二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曾告诫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说:“服用玩物,珠宝玉器,不可求之过甚,否则亡国之祸立至。汉文帝停楼台之建,唐太宗罢修洛阳宫,皆为惜资财、戒奢靡。朕之德不及汉帝唐宗,若所费太过,如何为天下之君?”就是基于这一执政理念,赵匡胤登基伊始,即诏令关停耗资巨大、污染严重、破坏环保的柴窑,并遣散工匠人员,由此造成了柴瓷的失传和绝迹。从周世宗柴荣的制瓷理念与宋皇砸瓷封窑的圣明之举,告诉了我们一个“生存”的道理:为者,爱人爱物皆有度,爱“人”过渡,则为弱爱;爱“物”过渡,必然丧志。有道言:“百姓玩物丧志,皇帝玩物丧国。”瓷与人的生存之道,都在于一颗平常心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