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我们国家有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传统,对纯粹的知识缺少兴趣;西方特别是古希腊虽然有非常纯粹的求知兴趣,但总体来看,知识、知识分子的正当性主要也是基于它的各种功用。
在传统社会,技术和严格意义上的知识结合不那么紧密,知识一般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科知识,特别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知识分子要发挥作用,有两条途径:得君行道;觉民行道。用大白话讲就是或者当国师,借助统治者来实现政治理想;或者启蒙民众,以民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进程。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是孔子、伏尔泰、五四诸贤、萨特。
按这种理解,如果把社会比作人的身体,那么知识分子就是头脑,君主和民众是躯干、是四肢,头脑下命令,身体其他部分负责执行。知识分子甚至还被称为“社会的良心”,按此说法,则知识分子还不只是社会的头脑,而是头脑加良心,因此是又聪明又善良,听知识分子的话准没错。相对地,社会中的其他人则或蠢(主要是普通民众)或坏(主要是统治者),急需知识分子的开导启蒙劝诫约束。
这样一幅社会画面也许从来都只存在于知识分子的自恋想象中。在传统社会可能还有那么点影子,在现代社会则尤其难以成立。
现代社会是一个普遍受教育的社会,读到本科、硕士的人一大堆。如果某人再往上读博最后做学术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则往往不是因为他特别聪明特别崇高;这更多只能说是一种“职业选择”。事实上,现如今学术界绝没有垄断整个社会最优质的智力资源,甚至和其他一些行业——比如政治、金融等——比还不一定有智力优势。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是一个高度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术研究内部有许许多多专业,而放到整个社会中来看,学术本身也只是一种专门化的工作、一种职业。其他职业同样有自己的领域、自己的知识。
综上,知识分子居高临下对任何问题发表指导意见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如果硬要这么做,则难免会翻车。
至于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就更经不起一驳了。当然也没必要回过头来说些“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之类的话侮辱知识分子或积极自辱,来迎合反智情绪。只能说,每行每业都有好人也有坏人,道德品质是正态分布的。
如果认识到这些情况,那么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的正确姿态就是尊重社会的复杂性和知识的多样性,多谈具体问题,谈自己领域内的问题,不要跨界,不要替代别人作出最终决定,以公民同伴而非灵魂导师来定位自身。
这当然很难,因为如果说知识分子相比其他行当的人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品格瑕疵的话,那大概就是ego过强、好为人师。很多知识分子确实对“利”看得很淡,但却极度好“名”。之所以选择从事这个行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样可以理直气壮“为人师”,可以满足自己的指导欲、表现欲。
还是要诚实点;有点自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