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干支历法的天文观测依据与纪年周期规律研究】
题要:宇宙天体的演化规律与地球万物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
天道中和是宇宙演化中非线性、自组织、不确定性的能量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法则,人类科学家从不同的科学角度获得了广泛的知识。
黄帝干支历法的天文观测由来也是一种科学方法,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公元前2698年为黄帝甲寅纪年元年,到1854甲寅年为黄帝纪年4560年。到2020庚子年为4718年。
黄帝纪年周期律为1520年为一终,三终为一个周期即4560年。社会演化的兴衰成败规律与天文运行规律形成重叠效应,宇宙空间中的能量场演化带来地球环境的变化,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化,农业收获与草原生态的平衡导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依据古典时代的北极星天文观测,北斗七星环绕北极星旋转三百六十度为一个纪年周期,每天移动1度、每度为60分、每分为60秒、每秒为60微;每度另有15秒找头。
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知地球黄道面“天旋地转”的道理,使用规、矩、尺等工具测量已经掌握,大地南北经线(真线)与北斗七星的运行时间节点重叠在一起,运用土圭测量的技术已经混沌初开;青铜冶炼工艺配比技术已经纯熟,但配比重量的计量精准度不高,各部落青铜冶炼技术多向发展;玉石器加工使用金属工具、铸剑为犁的青铜反复使用、农业开垦荒地带来进步呈梯级结构增长。
创建干支纪年历法是黄帝时代的农业科技重要组成部分,以羲氏、和氏分别掌管的天文观测和土地开垦的发展呈螺旋状互为支撑,农时应用与天象观察相得益彰,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互为配合的纪年历法由此诞生,至今2020年已经延续了4718年之久(误差大约为8年)。
早在黄帝纪年开始之前,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数理演算方法就已经在黄帝部落使用,天干为十个数理顺序;地支为十二个数理顺序;天干地支配合道理是: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永远不会配错。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寅干支是黄帝纪年开始的元点,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朔旦(即初一夜里三点至五点),太阳、月亮正好在营室五度的位置,就是历元的开始。
从太一开始确定干支纪元之时,北斗七星运行过了七十六年,又在正月份进入营室五度,叫做一纪。
北斗七星运行二十纪,为一千五百二十岁为一终。北斗七星运行到三终时就是四千五百六十年,日、月、星辰又开始回到甲寅年正月朔旦的时节。
太阴建元开始确定在甲寅之年。一终即1520年确定在甲戌之年,二终3040年确定在甲午,三终就是4560年,又还原到甲寅年元月开始之时。
太阴每岁运转十二辰中的一辰,在立春之后,合于十二辰的度次,而更改其运行顺序。在太阴到达各辰的前三天或后五天,各项事业都能够施行。余仿此。
*公元前2698年黄帝纪年元年(历法开启)
*公元前1178年商周时代(第一终正负2)
*公元后342年两晋南北朝(第二终正负2)
*公元后1854年晚清时代(第三终正负2)
小札:公元2021年,中华儿女已经在华夏大地居住了数十万年,黄帝干支纪年的开启让我们有了线性时间坐标的规律,在宇宙空间和社会发展的中和演化法则中,立于亚洲东方大地上盛衰荣辱、繁荣昌盛之道。
从1854年开始,中华进入第四个大周期律时代,一纪为七十六年,二十个纪为一终,经过1520年天体运行状态回归初始原点。
2021年是第四个大周期律中二十个纪的第三纪的第十五年,第三纪合计七十六年。参照公元342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公元1854满清晚期的历史脉络,中华第四个大周期律是科技时代的特征,当今提出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也是天道法则的体现。
银河系数万亿颗恒星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我们称之为太和法则,这个法则是宇宙高等智慧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也是中华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西人猜想宇宙寄点大爆炸是恒星系的来源,与恒星系运行太和法则出现不一致,也是会逐步获得东西方科学研究相互理解的事。
~伊尔根觉罗·洪志 辛丑 冀东福城 黄帝经法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