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失位现象剖析

教师课堂失位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因定位不清而使阅读教学陷入无序或不当状态的一种教学现象。教师的阵地在课堂,以前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新课标对此的说法有了一定的改进,认为教师是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难看到,两者均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但现状是部分教师既没当好主导,又没有演好首席,从而使阅读教学“误入歧途”。

一、从倾听者到第三者

这比喻不是特别恰当,但较形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倾听并做出恰当的引导,以体现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和教材的把握。但部分教师恰恰在对话时由倾听者成了第三者。这第三者指的是教师的中止或插话失误,破坏了学生的发言完整。其后果可能既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扼杀了课堂的精彩生成,甚至误导教学进程。造成问题的原因,一是教师的判断偏差,二是“好为人师”的心理作祟。判断偏差为硬伤问题,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学养——能否很好洞察学生的发言并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而好为人师的心理则是教师课堂定位不清所致,需要及时调整。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的尊重,不过这尊重绝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善于倾听并做到恰到好外的“插足”。“插足”的目的是为调整或补充学生发言,它必须在敏感地察觉学生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不能操之过急。

二、从组织者到放羊者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组织,这里所谓的放羊不是不组织,而是组织不当, 让学生的思维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六字方针看来简单不过,但操作起来绝不容易。许多教师所谓的热烈讨论其实恰恰是放羊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一是自主的目的模糊。模糊的根本原因不是没目的,而是教师为了提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预设问题的“问域”过大过宽,让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或是恰恰相反,问题过简过浅。这样一来,所谓的讨论就是热闹其表苍白其实了。二是探究的分工不明。探究强调合作,合作的前提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但事实上教师往往以抛出问题了事,由学生自行组织解决。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是另类的吃大锅饭。三是合作由群言堂变成一言堂,成了优生的舞台,差生的看台,甚至有的差生连坐享其成的兴趣也没有。这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从评价者到好好先生

新课标强调教师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但如何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发言的问题也因此凸现出来。现在有的教师矫枉过正,无原则无条件的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不说一个“不”字。这类现象在公开课上表现得尤其突出,而公开课又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愈演愈烈。不难看到,一些学生答问是随口而出的,教师若利用好当然能变废为宝,但长此以往,对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培养都极其不利。有些学生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但由于偏激或对文本理解的片面,往往旁逸斜出而哗众取宠。对于这些“独特的体验”,教师不能只是好好先生而一味鼓励表扬。其实,越是独特的体验越需要引导,越是个性的东西越需要指点。教师“对话的首席”的作用就应在这些“节骨眼”上体现出来。

四、从引导者到表演者

教师的课堂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超越文本上,要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展示的平台。但实际上,许多教师不知不觉就使引导者的角色出现了偏差,成了实际上的拆台者,表演者,做秀者。举些常见的例子:一些教师嗓子不错,所以上课总要来一两个环节加以突出,这样不是不可以,但要弄清楚的是,这是教师在卖弄“金嗓子”呢,还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或培养其朗读能力?如是前者,就有失偏颇了。有些教师对某方面的内容较为熟悉,所以当上课偶然和它扯上关系就大谈特谈,谈个不休,其结果是谈得越多,离题越远,使教学成了真正的“散讲”;再有一类教师上课太注重“技巧”,常常脱离文本,施展如簧之舌,让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在云里雾里热烈讨论。这样的课堂似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艺术,但实际上课堂已远远偏离了正确航向。可怕的是,目前这样的课堂越来越多,这样高明的做秀也越来越多。另外如多媒体的运用,有些教师纯粹为展示制作的高超技艺,让人眼花缭乱却心中空空。如此种种,都是教师课堂表演的具体表现,所区别的是或显或隐,或明或暗,其实质是一致的。

五、从“德先生”到“独裁者”

造成该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依赖太甚所致。譬如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新课伊始,教师问学生阅读课文的感受,学生也真的很听话,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经过一番热热闹闹的交流后,教师会用一句话加以总结,然后抛出自己的问题切入课文。这样的处理,表面上看,可以理解为是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其实,教师无意或有意犯了个错误:表面上的民主,实际上的独裁,也就是说,从“德先生”进化到了“独裁者”。在这里,教师只是对课前的预设进行了按部就班的操作,他没有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起码的归纳总结,内化为这堂课的最新的“学情”。类似的现象还有如要求学生提问,就整篇文章,或某个片段,某个人物,都可以。学生仍是一如既往地听话,但教师的处理仍颇有商榷之处,他会轻而易举的把学生的问题转移到自己的问题上来。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教师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总是让学生解决准备好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有时也会索然无味,而这时所谓的“自主学习”,只是贴了张标签而已,而教师更是在民主的旗号下行着独裁之实。

关于课堂教师的失位现象,除以上提到的典型的五点表现外,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它们的共同点是教师没有定好自己的角色,使课堂教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其实,课堂只是一个舞台,老师和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学生的“戏份”有没有得到突出和巩固,关键得看教师如何定位课堂及自己的作用。一旦教师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学生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因此,解决课堂失位现象,必须从教师入手,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展开自我的提升与发展。

(一)从“主角”到“跑龙套”

新课标下的教师究竟应该在课堂上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无疑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说不是问题,因为身为教师,对此有最基本最真实的认识;说是问题,则是很多教师其实对自己的课堂角色并不清楚,而因后者而致的课堂失位就不足为怪了。应该说,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和传统的教师有了很大的不同,具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的改变:一是教师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指导者”给学生的感觉,其实和教师在知识传授上的越俎代庖,在学习方法上的不闻不问,相差无几,他们有种本能的排斥心理;二是教师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三是教师要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的上的角色,归根到底,要从传统圣殿上“主角”的龙椅上下来,为学生“跑龙套”,“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从“关键词”到“潜台词”

作为纲领性的文件,新课标对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义,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条分缕析。作为教师,理应根据教学实际,对部分条款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解读,一旦流于表面和肤浅,往往误导阅读教学。如上文提及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标对此就语焉不详,只一句轻轻带过。而许多教师就在课堂上抱着这条“金科玉律”不放,唯学生马首是瞻,让课堂成了真正的“牧场”。其实,“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强调的是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不是放纵学生的思维,保护的背后有恰当的引导艺术。再如所谓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分道扬镳的教学跃进,但也许就是跃进得太厉害的缘故,我们就常常犯“准民主、伪合作、假探究”的低级错误还沾沾自喜。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新课标如同高压食品,每个关键词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潜台词,浅尝辄止或浮光掠影,是很难把握它“深深深几许”的“确解”的。所以,加强新课标精神的领会和其他教学理论的理解是解决教师课堂失位现象的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持,教学上的“改邪归正”很容易归于镜花水月,海市蜃楼。

(三)从“基本功”到“内功”

从实践上看,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这里的驾驭能力,不是指基本能力,主要指驾驭学生的对话及课堂的设计能力,这是“内功”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总失之于僵化;而教师完全被学生牵着走,又不免悲哀。很多时候,课堂的失位就是学生“太强大”或教师的太“不作为”所致。如对学生的发言,我们常常跟不上学生的步伐而误导;对学生的体验,我们不分清红皂白的予以肯定,从而放纵;研究性学习,则由于组织的模糊,从而低效。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课堂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由于能力所限而不得不“听天由命”。而驾驭课堂的设计,关系到教师的课堂作用的认识和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师的作用一般和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紧密相连。如教师的朗读表演,要明确其目的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或朗读示范;多媒体的运用,决不是为了展示,而是切实的辅助阅读教学,它永远是配角;再如高超的引导艺术,必须紧扣文本进行。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并用很好的“内功”进行驾驭,课堂就很容易滑入失位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