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委员:助推小浆果成为大产业
点开王静委员的微信头像,昵称一栏写着三个字“小浆果”。“从名字你就能看出我对这类水果的喜爱了吧。”王静笑着跟记者说。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静带来了一份特别的提案:“助推小浆果走向大产业”,而这也是她心心念念多年的事情。
王静委员告诉记者,早在25年前她还在哈尔滨工作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小浆果,多年前的研究和亲身实践,她越来越发现这类水果的有益之处。她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小浆果,通过食用小浆果让身体变得健康。
当记者问到小浆果是什么的时候,王静委员打开了话匣子:小浆果其实不是某一个水果品种,它一般指以蓝莓、蓝靛果、树莓、沙棘、黑加仑、蔓越莓、桑葚等为代表的果实较小、果肉呈浆状的一类水果,是第三代水果,是高颜值、高营养价值、高附加值的“三高”水果。
王静委员介绍,与大宗水果相比,小浆果更富含维生素、花青素、SOD、鞣花酸等营养物质,在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的作用明显。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小浆果多在远离城市、无污染的山区和林区种植,不与主粮抢耕地,病虫危害小,符合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发展理念,是惠民生的朝阳产业。
但是目前,我国小浆果产业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她表示,首先,国内小浆果的价格普遍偏高,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日常需求。
其次,小浆果行业“小散乱”的现象比较突出。优良品种选育、栽培、采收、贮藏保鲜等关键环节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质量控制规范,管理粗放。大多既不保质又不保量,在影响消费者信心的同时,也导致果农卖果难,市场波动较大,供给侧出现失衡。政策支持力度小,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优势树种、品种以及区域优势的闪光点未能展现,未形成明确的地理标志产品。
第三,科技投入少,功能成分挖掘利用不足,利用率低下,整体处于以卖果汁、果干、果油为主要商品的资源型初级阶段,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王静委员建议:一是以地域和品类为细分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提升集约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中国的小浆果产业不缺产品,但缺乏规模化高质量的精品。注重不同小浆果产品特殊的营养功效挖掘,加强小浆果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培育出集栽培、综合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在原有销售基础上结合线上销售、网络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手段,探索多业态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着力破题小浆果有特色、品质优但产业体系不完整及宣传销售不畅的问题。
二是支持发展专业研发机构,创新科技支撑,提高科技贡献率。小浆果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业链条长、技术环节多,产业发展对技术依赖度极高。建议加强专业研发机构的科技投入,开展小浆果资源调查、收集、引进、保存、保护等基础性工作,重点提升小浆果种质创新、栽培技术、采收运输、储藏保鲜、加工开发、产业化的水平,提升核心科技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深入实施小浆果精品战略,建立科学、严谨、安全、高效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手段,打造精品,撬动更高的效益增长杠杆。坚持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导向,以品牌打造为引领,结合乡村振兴产业扶贫,从品牌到定位,从种植到精深加工,全方位发展地方小浆果特色经济,把小浆果的生态资源价值挖掘激活,发展成为大产业,满足居民消费健康多元化和结构化上升趋势,让小浆果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农民增收,让消费者受益。(经济日报记者 常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