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王莽是如何统一中国度量衡的?

春秋战国时的容量单位,全部建立在手上。用双手捧水或者捧粮食,往容器里装,1捧是1升,4捧是1豆,10捧是1斗,16捧是1区,64捧是1釜,640捧是1锺……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并没有把容量和重量结合起来,仅仅是在商鞅铜方升的基础上,重铸了一批标准量器。在容量与重量之间消除壁垒, 真正从理论高度上统一度量衡,那是汉朝著名外戚大臣、后来篡汉自立、新朝皇帝王莽所完成的工作。

▲ 王莽

《汉书·律历志》记载: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 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矩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汉朝的容量单位,包括龠、合、升、斗、斛。如图5-14所示的这件汉代铜钫,是用来储存酒水的容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长宽各22厘米,高36.2厘米,铭文显示可容4斗5升。

汉代铜钫

龠,本来是一根管子,长度和直径都有标准,敲击能发出黄钟的音调。王莽经过实验发现,往这根管子里装黍米(又叫糜子,俗称黄米),刚好能装1200颗。再把这1200颗黍米放在天平一端的托盘上,往另一端托盘里注入井水,当两端平衡时,将托盘里的井水倒进容器,容器里的水容量,就是1龠的容量。

推而论之,所谓1龠,就是与1200颗黍米等重的水的容量。

1合等于2龠,所以1合是与2400颗黍米等重的水的容量。

再将合的容量乘以10倍,得到升;将升乘以10,得到斗;斗再乘以10,得到斛。通过反复地称量黍米和清水,王莽成功地将龠、合、升、斗、斛等五种容量单位与重量全部结合起来了。

但是,通过一粒一粒数黍米的方式来测定量器,不仅麻烦,而且容易有误差。于是王莽又进一步实验,直接让水的重量与升联系起来。王莽发现:“水一升,冬重十三两。”冬至那天,将1升清水倒在天平上称量,重量是13两。按照这个标准,就能用水和天平来测定量器了:1升水重13两,1 斗水重130两,1斛水重1300两。比如说,在一只木斗里装满清水,再称水重,如果达不到130两,或者超过了130两,那就表明这只木斗不够标准。

为了统一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量器,王莽用数黍米和称水重的方法, 在当时工艺允许的条件下,成功制定了一系列最精确的铜方升、铜方斗(该铜方斗全长23.92厘米,高 11 厘米,口长14.75 厘米,宽 14.77 厘米,容积1940 毫升。)、铜合、铜斛,作为测定民间量器的权威标准。

王莽改革度量衡时的标准量器:铜方斗

王莽是儒家信徒当中最忠实、最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还铸造了一件能将龠、合、升、斗、斛等五种容量合为一体的“嘉量”。该铜嘉量可以测定龠、合、升、斗、斛五种容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莽铸造的“五合一”标准量器:新莽铜嘉量

这件嘉量,整体呈圆筒状,两端开口,中有隔挡,隔挡以上可容1 斛,隔挡以下可容1斗。两侧各有一只耳朵,左耳容量为1升,右耳是两端开口、中有隔挡的小圆筒,隔挡以上可容1合,隔挡以下可容1龠。器身用小篆铸刻铭文如下图所示。

新莽铜嘉量铭文拓片

新莽铜嘉量铭文拓片(局部)

这段铭文文字典雅,平仄押韵(按中古音韵,新、辰、民、真、崇、人、沉、遵、年,尾音相同,押同一个韵),翻译成大白话,意思是这样的:

实际测量王莽铸造的铜方斗和铜嘉量,1龠为10毫升,1合为20毫升,1升为2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1斛为20000毫升。其中“升”的大小与商鞅铜方升以及秦始皇铜方升都非常接近,所谓“合乎上古圣贤的标准”,其实是指商鞅和秦始皇的标准。如下图所示,这是一件西汉的量器——铜犁斛。

西汉量器:铜犁斛

该铜犁斛现藏天津博物馆,高6.5厘米,内口径18.59厘米,器重707克,容量645毫升。器外一侧铭文:“元年十月甲午,平都戌、丞纠、仓亥、佐葵,犁斛。”旁刻小字:“容三升少半升,重二斤十五两。”三升少半升即容量为三又三分之一升,相当于一斗的三分之一。

经王莽考订和颁布的容量,在东汉和魏晋继续使用。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容量就乱了,北朝如北齐、北周的升,突然增大到原来的两倍甚至三倍。

春秋战国时期,1升在200毫升左右;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期,1升为200毫升多一点;王莽审定度量衡,1升为200毫升;而北齐和北周的升,已经膨胀为400毫升、500毫升、600毫升了。如下图所示,为一组古代中国的青铜量器。

古代中国的一组青铜量器(现藏法国国立工艺与科技博物馆)

王莽想让自己建立的新朝江山永固、社稷长存,实际上新朝只存续了十几年,他这个理想破灭了。

王莽想让自己颁布的度量衡被子孙万世永远使用,可是单看容量在南北朝时的暴增就知道,他这个理想也破灭了。

度量衡是人造的工具,一定会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变化,怎么可能恒久不变呢?用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的话说:“变化总是在发生,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变的,除了变化本身。”

可惜的是,王莽不懂得这个道理。

-END-

文:李开周

图:《度量衡简史:世界的尺度》插图、PIXABAY


推荐阅读

《度量衡简史:世界的尺度》

(0)

相关推荐

  • 《氾胜之书》中的亩产石及斛量考据

    <氾胜之书>是我国史载最早的一部古农学书,成书于西汉时期.书中详述了应时耕耘.保墒肥土.防旱制种.防虫收贮等紧密结合自然气候与物候的农法知识和技术,反映了汉代业已成熟的农业生产理念和较高的 ...

  • “度量”如何计量?

    "数"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逐渐有了大小.多少等数量观念,从而产生了"数"的概念,自然而然发明出了许多计数的方法.由于商代以前没有文字,我 ...

  • 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 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 早在春秋战国时, ...

  • 度量衡:人类丈量万物的努力 秦鹏博

    秦鹏博 北京日报 | 2021年05月07日 . 半斤八两.才高八斗.一丝一毫--我们常用的成语中充满了计量单位,这些词用直观可见的物理单位描述出人们内心的复杂感受.拿破仑曾放出豪言:"征服 ...

  • 穿越时空:壁画里的中国

    如果我们在千年以后相遇,一切的人间日常,都已成为心怀宇宙的浪漫. 若有一幅古壁画,留给今天的我们,纵然再俗常不过,我们也可以去翻越山海,去望遍众生的故事.万般色彩,从无数生命中流过,一笔一笔,描摹出天 ...

  • 穿越100多年前,看看中国各地的风光,有没有你的家乡?

    1860年,圆明园.费利克斯/摄. 香港,pedders码头,照片大约拍于1860-1861年之间.约翰·汤姆逊/摄. 四川,武山峡谷.约翰·汤姆逊/摄,照片大约拍于1868-1872年之间. 广州西 ...

  • 战国历史科普系列十——为什么战国时代是秦国统一中国,而其它几雄做不到

    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这里选取10篇优秀历史文章进行科普 1.除"鸡鸣狗盗"."狡兔三窟",你还知道战国四公子哪些事迹? 2.赵国阵亡40万人,为什么仍然守不住长 ...

  • 统一中国的雄主——隋文帝杨坚

    杨坚(541一604),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其父杨忠,为北周大贵族,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将军独孤信认识到杨坚前途无量,便把自己14岁的女儿嫁给了杨坚. 557年,北周灭北 ...

  •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地利”和“天时”因素是啥呢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了,因为商鞅变法,给秦国奠定了统一中国的"人和"基础.除此之外,秦始皇能统一六国,也离不开"地利"和"天时". 上一篇:&l ...

  • 秦王嬴政为什么致力于用战争统一中国?

    刺秦事件,宣布了和平统一中国梦幻在事实上的彻底破产.秦王嬴政的心情沉重而忧郁,其症结只能在这里.因为,荆轲的刺杀事件,道出了一个残酷的历史事实:即或在同一根基的华夏文明圈,想要一个已经成型的王国政权基 ...

  • 为什么统一中国的是秦国,而不是实力最强大的楚国?

    发布时间: 18-10-1300:03 春秋时期,楚国长期和中原第一强国晋国争霸,诸侯们深受楚国的影响.吴国虽曾数次攻破了郢都,但楚国在之后顽强地复国,在战国时期变得更为强盛.到了战国中后期,楚国却没 ...

  • 若不是输了不该输的这一战,秦国将提前20年统一中国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诗仙李白对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这段历史所进行的艺术化表述.读到这两句诗时,相信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秦始皇派出秦军席卷神州大地的 ...

  • 想实现统一中国需摧毁关岛的美基地?澳少将再叫嚣,美国人急眼了

    澳大利亚退役少将,现任新南威尔士州参议员吉姆·墨兰近日就台海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如果台海地区发生冲突,澳大利亚必定会被卷进其中. 至于墨兰为什么会这么说,实际上不难猜测是取决于近段时间澳大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