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归元》 体例

中国医学文献古籍,有汗牛充栋之载,而其本不过是医家四世----《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多者,于此而有感力作,少者,于此而有为力行。然而,下智者,不解医家四世,多以肆意罔作,背离医家大道远矣,医家乃为中国文化行用之一。中国文化本原,基石是阴阳五行文化体系,行用出易,医,道,儒,墨,五家,后世文化流派再多,不过是此五家的进一步细分而已,故中国文化本原,乃为五家。纵论医道书籍者,多若牛毛,就医论医,非医家之道。医家者,必先博览群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起源,以思想体悟为骨架,后入医道,有得有成则为医家。后世言医者,非从医道,或从于师,或从于家,明一室之光,背方剂熟药物,充其量为卖油翁之手熟而已,非医家文化之行用;学医之人,因学非其道而开歧路,罔者自迷,非得其法也,故本书题名《中国医学归元》,以阐发幽微,为医道文化践行,为中国文化文明回归而磨砺之行,借以回归中国医学之大道,福佑苍生。

基于此,《中国医学归元》的价值体现在,其一阐明中国医学为医家文化,先以博览群书十数载,思想初成,明了阴阳五行之理,后入医道有得有成,而为医家;其二重新回归张仲景建立的医药互证体系,以医理解用其药,以其药行用医理,治未病之病,不治已病之病,后世沿用晋代王叔和之解,以脉法为宗,以方剂为用,非仲景先师之路,更非医学大道;其三药物配伍,化以阴阳五行,七情相合,君臣佐使,为药物的基础,而药物化以阴阳五行之用,方为真工,而以方剂为用,药物少则十数,多则几十,药理混乱,沦为卖药郎中;其四发展中国医学气血应候理论,气血营卫阐明医理,亦解于医理,无论何病,皆先病于气血,后出证候,固第一次引入天地之气,一气化三清,分入三焦,以天感六气而气伤五种,以内伤一营而列五样,由此证候,相对须时用药,则气血安宁。大凡通于医道者,一剂见效,谓之神,五剂见效,谓之通,否则不入医道,与庸医比肩。医道高低,以阴阳五行修为而论,非以名实之名所言,亦非医术而谈,医道不入,阴阳五行不通,医理难寻,庸医流毒之源。

中国医学思想,医家四世阐述殆尽,以先师仲景医药互证体系为框架,吾感悟于一时一刻,故本书体例,总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上篇为吾之思想文化认知感叹,下篇为医家四世辑要,兼有真工者感悟;下卷是体悟阴阳五行,医理行用;进而阐发中国医学之微视,高明者,恕我之愚见,乍学者,体我之感慨,避免歧路横生之惑,则吾心尽矣。医家,自晋朝王叔和以来,曲解而不传。究其原,不明阴阳五行机理,暗于医道,无博览群书之备,囿于一室,疏于体悟,故下智不解上智之书,为其本也。自仲景先师创立医药互证体系以来,迷途久矣,后世流传以脉法为宗,以方剂为用,不得医道之理,背离医道之原。医药互证者,以医理解于其药,则无碍,以其药通于医理,则无忧;医理通于药理,药理解于医理,互证机理,两两相对,故医家治未病之病,不治已病之病,方为医道之本。

医理,归于阴阳五行,明了阴阳互根,五行生化,洞彻戊巳之数,则医理可察;药理,归于五行五脏,解于木火土金水运化,察以气血营卫,则阴阳可化,冲气可养,脏腑安泰,气血平和,百病必可祛,人寿定可期。

(0)

相关推荐

  • 漫说中医|《黄帝内经》:医道之宗|王守富专栏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医理论之基础,居四大经典之首,包括<素问>.<灵枢>(也称<针经>)两部分,共162篇,约18万字左右,是我国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4)

    十桃仁 桃仁,苦辛之性,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而行瘀涩,破血而化癥瘕.通润结躁,清化脓血.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桃仁,以木气之精,克杀恶血,苦以阴行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3)

    七茯苓 茯苓,甘平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安悸动,消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中用,崩漏遗带之需备,气鼓者通,水胀者灵. {真武汤}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5)

    十三枳实 枳实,苦寒之性,入足阳明胃经.泻痞满而去湿,消陈腐而还清.破结气,消坚积,泄湿热,除火邪,结胸痞满,痰癖症结,水肿胁胀,胸腹闭痛. {枳术汤}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枳实薤白桂枝汤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2)

    三大黄 大黄,苦寒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泄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之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除腹满而破癥瘕,消痈疽而排脓血.郁滞热而生,戊土之不降,是以大黄扫腐败,去宛陈,荡除旧痹而为之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6)

    十六附子 附子,辛温之性,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入水府而暖水泻湿,走中宫而除寒温脾,补续将断之阳根.手足厥冷之途,脏腑阴滞之痛,踝膝挛拘,经脉寒瘀,浊阴逆上,回哕噫,提清阳,止于胀满. {附子汤}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1)

    一 桂枝 桂枝,辛温之性,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通经络而达营郁,解肝木而化郁热,调木气风邪,升土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善止通楚,常去湿寒而开痹涩. {桂枝汤}   桂枝三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中国药学篇

    上篇 中国药学,基于阴阳五行所生,故有自己独有得功用标准,非西方药学可比,药物运行机理不同,焉能用同一机理.中国药学,在近世的发展成就,莫过于中药注射法的应用,这是中国医学借鉴西方药学的优点,创新式的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医理---归元篇

    上篇 既知阴阳五行为中国文化之本原,后文化发展出易,医,道,儒,墨五家,随后文化分化出形形色色的不同门派种类,然而本原不出此五家之本也. 医家, 是中国医学本原,是传承文化载体,以文化储备为基础,以医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7)

    十九泽泻 泽泻,咸寒之性,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泻湿而利水,利小便,善通淋,消气鼓,除水胀,膈噎反胃之常,眩冒燥渴之备. {五苓散}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猪苓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