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式”家庭资产配置,中招没?
这是“首席探险官”的第217篇原创文章
前文“场上都是“梅西”或“C罗”就能赢得比赛???”的最后我们提到:
“2019年初广发银行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发布了《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报告称,目前我国城市家庭财富管理不够健康,一方面房产占比过高挤占了家庭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家庭存在风险保障严重不足、高风险资产投入太极端、投资不够多样化等特点。总体来说,就是我国城市家庭普遍存在“自杀式资产配置”的情况。”
在广发银行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发布《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后简称“2018广发调查”)之后,同年10月30日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项目,也发布了《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9》(后简称“2019日报调查”),从家庭财富的房产净值、金融资产、居民负债率等方面,对我国家庭财富的基本状况展开分析。
上述两个独立实施的调查报告,都具体指出中国家庭财富管理或资产配置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住房资产占比超过7成
中国家庭住房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在《2018广发调查》为77.7%,在《2019日报调查》为71.4%,都超过7成,远高于美国的34.6%。另外,《2018广发调查》显示金融资产因受到房产的挤压,只占中国城市家庭总资产的11.8%,远低于美国的42.6%。请参阅表1和表2:
表1:中美家庭资产配置对比:
表2:中国城市家庭金融资产占比与其他国家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2017年CHFS,其他国家数据来自2017年瑞信《全球财富报告》)
期望“鱼与熊掌”兼得
《2018广发调查》中显示在投资理财产品时,过半家庭不接受本金有任何损失,也就是说“刚性兑付”的要求强烈。在《2019日报调查》同样体现出多数家庭是风险厌恶型的。64.76%的家庭不能承受本金的亏损(农村家庭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3.88%),21.01%的家庭能够承受本金10%以内的亏损。
《2018广发调查》数据又显示,有54.6%的家庭不希望本金有任何损失,却同时又期望较高的理财收益。而且,对于可接受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回报周期,选择3个月内、3-6个月、6-12个月的家庭占比分别为35.8%、37.2%、33.7%,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家庭可接受的回报周期在1年以下。
从这些数据可知,中国家庭普遍对“收益”(收益性)、“风险”(安全性)和“时间”(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欠缺基本的认识,且缺少长线思维的投资理财规划。
资产增长不代表更有“钱”
《2018广发调查》数据显示,67.7%的中国家庭仅仅拥有一种投资品,22.7%的中国家庭拥有两种投资品,拥有三种或者三种以上投资品的家庭仅仅占到9.6%。与我国对比,拥有三种以上投资品的美国家庭占比高达61%。具体数据如表3。
表3:中国与美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种类
在金融资产的配置上,《2018广发调查》显示,银行存款(42.9%)和现金(3.7%)合计46.6%,占比最高,其它金融资产占比参看“表4”。
表4:中国城市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
在《2019日报调查》中,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分布同样集中于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且占比高达88%。在有数据可查的35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仅有8个国家的存款和现金占家庭金融资产比例超过50%;北欧国家中的瑞典和丹麦的占比甚至不到20%。
然而,如果从金融资产只占我国家庭总资产的11.8%来看,即使现金与存款占金融资产的绝对大头,其实一般家庭、甚至中产家庭的现金和存款总额并没有想象的多。
近20年来家庭资产总额虽然增长明显,但房产的增值贡献了其中的91%(《2019日报调查》数据)。所以,总资产的增长并没有为家庭带来更多、更好的现金流,甚至是带来了更高的负债率。所谓资产增长恐怕只是“纸上数字的富贵”而已。关于这点,我们后期再详细解析。
风险管理手段不科学、不经济
《2019日报调查》指出,中国家庭储蓄的主要目的或原因依次是:“应付突发事件及医疗支出”占48.19%,“为养老做准备”占36.78%,“为子女教育做准备”占23.97%,“其他原因”占20.57%,“不愿承担投资风险”占13.82%。从这个调查数据可知,由于较高的“预防性需求”,直接或间接的推高了中国家庭的储蓄比例。所谓“预防性需求”就是:“应付突发事件及医疗支出”、“为养老做准备”和“为子女教育做准备”。
而在《2018广发调查》中,显示家庭商业保险参保率偏低。仅有不到15%的家庭成员拥有商业保险,且家庭更愿意为未成年子女投保,忽视对家庭顶梁柱的保障。10-18岁家庭成员参保率最高,为21.3%。其次为10岁以下家庭成员,参保率为19.5%。
从上述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绝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不全面,所以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手段更多的是“自留”的方式,也就是储蓄——储备自有资金以备“不时之需”或未来“必要的支出”。
“储蓄”当然是美德。但应对人身或家庭财务风险,“自留”的风险管理手段显然不够科学、也不够经济。在现代工商社会中,面对人身与家庭财务风险,“转移”应该是更科学、也更经济的风险管理手段,其中“保险”是目前世界上运用最广的工具。
中国内陆保险业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傲人的成绩,在2017年以5414亿美元的保费收入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保险市场;中国台湾以21.32%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香港以人均保费支出8313美元的保险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两岸三地的保费增长速度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倍以上。从这些亮眼的数据来看,“保险”这个最科学、最经济的风险“转移”管理手段,必然会被更多的内陆居民所采用,而且会像港台地区一样,成为家庭金融资产的主要组成之一。
你真的了解“鸡蛋”的想法吗?
大部分人误解了“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真义。
资产配置,不仅需要我们“把鸡蛋放进不同的篮子里”,还需要把篮子放在不同的桌面上或者车上。
理解资产配置的真正含义,至少要把握3个核心关键点:
1. 所配的资产必须相关性很低。现金、股票、债券、不动产和大宗商品是市场上的五大类资产。
2. 可以透过跨越经济周期,以实现稳定的收益。
3. 必须依据主、客观条件与环境的不同和变化,配置不同比例的资产并定期调整。
总的来说,在家庭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比过高、金融资产占比过低、忽视对经济顶梁柱的保障等,都属于不健康的“自杀式”资产配置策略。即使短期未发生重大损失,但从长期来看,这种配置方式绝对不利于财富的保值增值,必将耗损来之不易的财富积累。
下期,我们将以《房产会不会成为中国家庭财富的“萧何”?》为题,继续和大家讨论、分享资产配置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