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朋友」vs「被针对」,哪种情况更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

还记得几年前那张流传甚广的的照片吗?
小男孩 Teddy 独自一人落寞地坐在一堆披萨前,这是他的 6 岁举办生日派对,可是他邀请的 32 位幼儿班同学竟然全都没来……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估计每个爸爸妈妈的心都要碎了吧。
其实,Teddy 平时在班里的人缘是比较好的,事后 Teddy 妈妈表示,当天只有一位家长告知无法带孩子前往,其他人都是爽约了。
好在 Teddy 当天没有受到太大打击,吃完披萨后,第二天还是开心地去幼儿园上课了。但 Teddy 妈妈坦言自己非常难过,幸亏孩子还比较小没有放在心上,如果孩子大一些的话,这件事可能会给他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
事实正是如此。
正常情况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交友圈,可能是班里的同学,是邻居发小,也可能是兴趣班认识的小伙伴。
但有些孩子没那么「幸运」,在集体中成为「边缘化」的存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孩子经常受到同伴的拒绝,他们往往不受大家的欢迎,不被其他孩子喜欢;
还有一类孩子会经历社交孤立,他们找不到自己可以融入的同龄人圈子。(指路:那些被孤立过的孩子,大脑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同伴拒绝」与「社交孤立」在某种程度上是两个相伴出现的问题,如果孩子遇到了其中一个,自然也会遭遇另一个问题。过去的研究人员也一直把遭遇这两种情况的孩子视为同一类人看待。
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同伴拒绝」与「社交孤立」不能划上等号,处于这两种境遇之下的儿童群体之间几乎没有重叠之处,存在不同的特点,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龄人社交问题不容小觑。

特别是在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与同龄人的关系可能会对孩子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发展留下深远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探索这两类孩子是否存在不同,以及不同的社交问题对孩子的幸福感有何影响。」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 Kate Norwalk 说道,「过去我们对被同伴拒绝的孩子有过很多了解,关于这类孩子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但我们的确没有关注过被孤立的孩子。事实证明,这两类孩子是非常不同的。」
在研究中,Norwalk 和同事们收集了 1075 名五、六、七年级的学生数据。
孩子们每年会接受两次调查,持续两年的时间。
研究人员通过询问孩子「在班里最不喜欢谁」来调查同伴拒绝情况,通过询问孩子「谁和谁会一起出去玩」来调查社交孤立情况——没有被提到的孩子就是被孤立了,因为他们没有被认定归属为任何同龄人圈子中的一员。
此外,孩子们还会被问及班里学生会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定的行为,以及如果自己受到欺凌,同龄人是否会帮助自己。
研究人员发现,被拒绝的孩子和被孤立的孩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Norwalk解释:「这两类孩子之间几乎没有重叠。班上大多数不受欢迎的孩子仍然有着自己的同龄人圈子而没有同龄人圈子的孩子并不是特别不受欢迎。
而这两类孩子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受害风险都更高,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批评或被欺负。
研究还发现,两类不同的孩子具体有不同的行为表现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而这些挑战的性质却有很大的差异。
不受欢迎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例如欺凌其他孩子或扰乱课堂秩序。他们不太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包括善良的性格以及在课堂上好好表现。
而被孤立的孩子则不是这样,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内化行为,例如害羞和孤僻。这类孩子也是唯一会表示,如果受到欺凌,是不觉得会有同龄人来帮忙的。
「这项研究表明,遭遇同伴拒绝和社交孤立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面临不同的风险。被孤立的孩子可能更不会展露出自己遭遇的不公待遇,因为他们不会在课堂上制造问题,也不会欺负其他孩子。」Norwalk 补充道。
研究人员认为,被孤立的孩子非常需要支持。研究中发现的与被孤立儿童相关的内化行为通常是心理健康隐患的早期征兆。
由于被孤立的孩子通常游离于同龄人小集体之外,所以家长和老师有可能误认为孩子本身性格使然或是主观上不愿意参与社交、融入集体,不太可能认为这样的孩子正在遭受欺凌。
因此,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研究人员、心理工作者,都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识别和支持这些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察觉他们面对的困境,帮助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助力他们跨越人际交往的那道「难关」。
参考资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social-isolation-children-1857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