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位斗争,权力之战打响前,关键位置的争夺决定胜败!
《资治通鉴》第28卷,汉纪二十
汉元皇帝 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四七年)
【原文】
望之等患苦许、史放纵,又疾恭、显擅权,建白以为:“中书政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之义。”由是大与高、恭、显忤。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正。
【译文】
萧望之等人憎恶许嘉、史高的骄奢,又痛恨弘恭、石显的专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传宣诏书的地方,位居朝廷中枢,掌管机要,应该由光明正大的人士担任那里的工作。武帝因为常在后宫宴饮欢乐,才改用宦官,这不是古代的制度。请解除宦官兼任中书官职的规定,这才符合古代君主不接近因受刑罚致残之人的礼制。这项建议激化了萧望之与史高、弘恭、石显的矛盾。而元帝刚即位不久,谦让谨慎,不想轻易改变祖先的安排。所以这件事久议不决,最后还是把刘更生由中朝调出,改任外朝官宗正
【解析】
有句老话说得好,你做初一,那就别怪别人做十五。
萧望之等人能够把史高给架空,就别怪史高联合宦官石显来搞事情。
而宦官身份、空间的优势使得萧望之、刘更生、周堪等人在面对石显史高合流后立即落败了下来。
上面材料就是萧望之准备的反击,攻击点也很精准,直接打中要害,只要把宦官石显的作用给废掉,史高之流也不足为虑。
不过,萧望之攻击石显的力道却显得尤为不足,仅仅是理论上说宦官不符合制度而已。
人嘛,不见棺材不落泪,在没有看到具体坏处之前,你给他提建议,人家大概率不会当回事。
这事放在汉元帝这里也差不多,最关键一点,也如上面材料中写道的:上初即位
这个其实也是一种常态。
新领导上位之后,对于各种东西不熟悉,贸然去改变反而会生乱,所以大多数都是先维持现状,然后再慢慢找机会。
当然,十万火急需要的情况另当别论,那种就需要大刀阔斧、雷霆万钧。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萧望之要排除宦官在权力核心之外?
昨天的内容说了几点,宦官刑余之人、没有后代又皇帝成天在一起关系比较近。
这样的属性造就下来的结果就是,汉元帝对宦官的信任感会极强。
那么宦官所说之话,汉元帝会有大概率采信。
而且宦官接触皇帝较多,对皇帝身边信息情报收集很深,这些情报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用得好完全可以做到掌握朝局主动权。
所以,萧望之想把宦官排除出去,一方面是因为石显等人并不属于自己这一派,他们的存在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时不时说个坏话、关键时候使个绊子。
另一方面,石显等人给史高提供情况,也不利于萧望之他们。
面对萧望之的提议,史高、弘恭、石显很不爽,这个是必然的。
对于宦官弘恭、石显而言,萧望之这个举动在彻底断他们的根,权力之根,这是触及底线的权力之争。
对于史高而言,弘恭、石显现在是他的盟友,如果把他们两个给弄走了,史高孤立也翻不起花来。所以,看似萧望之在针对弘恭、石显,但是实际上也在针对史高。
再来说说汉元帝的反应。
之前说汉元帝并没同意萧望之的建议,原因是新官上任不熟悉情况不贸然动作,也还有人潜意识的没看到这件事的危害。
但是,从帝王心术的角度上来看,这事又有不一样的意思。
帝王心术的核心在于平衡和控制。
对于皇帝而言,外廷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其实算是制衡。
虽然汉武帝搞了内朝用来制衡外廷,但是内廷之内的内部其实同样也需要制衡。
之前,史高、石显尚未合流,萧望之等人已经成功的将史高给架起来,内廷制衡已然失去。
这个时候石显、史高合流成功把局面扭转过来,维持到了制衡的状态。
这里有个疑问了,当初汉元帝提拔石显,这到底是因为汉元帝身体不好,需要有人来代行权力,石显让他放心,还是说汉元帝有意来让石显平衡萧望之?
这东西还真不好说,如果是前者,那么事后的发展是汉元帝无心之失,如果是后者,那么汉元帝也颇有帝王心术的手腕。
萧望之想让汉元帝剔除宦官,其实也是不切实际的。
一方面,昨天的内容说了,汉元帝需要宦官来代行权力。
再一方面,皇帝能用、能信的人其实也不多,宦官作为其中之一,如果把他们给剔除出去了,汉元帝能用的人少,不就是在变相的自缚手脚?
最后,中朝权力结构只能由汉元帝来决定的,萧望之指手画脚几个意思?
况且如果汉元帝把宦官剔除了,内廷又将回到原来萧望之等人独大的局面,这个是有风险的。
所以,汉元帝不采纳萧望之的建议,可以算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是为什么最后汉元帝却把刘更生给踢出去做九卿之一的宗正了呢?
先说这个举动,其实对于汉元帝或者中朝的权力结构而言,并不是好事。
因为,刘更生在中朝能够频繁接触到汉元帝,他的某些属性可以与宦官石显产生制衡或抵消。
前几天说道,汉元帝这个人喜好儒家学说,而刘更生这个人也是精通儒家经典,而且特别擅长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事件。
这就相当于对汉元帝投其所好,能够“忽悠”他,在某些事情的时候,通过刘更生利用儒家经典解释来实现对汉元帝的影响,甚至主导。
如果事情到这里,谁都不动,那么局面维持平衡,谁都不能一家独大。
可惜,汉元帝却把刘更生给移出了中朝。
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正。
可以看出,这件事的背后推手是石显、史高,因为收益的是他们,萧望之在中朝之内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从这也能够看出来,汉元帝并不懂帝王心术,不知道制衡之要,自己主动打破了原有石显史高与萧望之的平衡,反而还主动的给萧望之拆台,使得局面失衡。
如此大好局面,石显、史高怎么可能不乘胜追击搞死萧望之?
所以后面拭目以待吧。
至于上面材料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
之前提到的萧望之、周堪推荐了两个人,刘更生、侍中金敞。
怎么金敞没有出现了?
人家金家能够几代在皇帝身边侍奉,靠的权力敏感度极高,对这种争斗向来都是能躲就躲。
现在,萧望之等人已经出现颓势了,立马撇清关系抽身出来才是正道。
【启发】
要说启发,其实上面萧望之的攻击切入,以及石显史高的反击都围绕一个关键点。
即,汉元帝身边位置是谁的人。
萧望之要胜,那就要把史高石显隔绝出去,同理史高石显想要收拾萧望之,也要把之前萧望之安排的人逐一清扫。
其实看之前拆解很多案例都能看出来,在领导身边有自己人,对自己不光是好处,而且还能够作为武器来攻讦对手。
斗争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上级那里,因为他是所有权力最终归结点。
如果不提前围绕上级进行布局,那么想要胜变数就会大很多。
而最好的布局,其实就是先围绕上级身边的进行拉拢、安排,让他身边都是自己人,倾向自己,亦或者是利益共同体,甚至将对手在领导身边的楔子个废掉,基本上算是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