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原文 注释 译文,易读易忆,古代的百科全书(1)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幼学琼林》卷一 天文


【原文】 混沌(01)初开,乾坤始奠。 (02)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03)者为地。 日月五星(04),谓之七政(05);天地与人,谓之三才(06)。 日为众阳之宗(07),月乃太阴之象(08)。 虹名螮蝀(09),乃天地之淫气(10);月里蟾蜍(11)是月魄(12)之精光。

【注释】 (01)混沌: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元气状态。 (02)气:指元气。 (03)凝:结也。 (04)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05)七政: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合称。 (06)三才:天、地和人的合称。才,指有能力的事物。古人认为,天地能生养万物,而人则是万物之灵,可与天地并立,因此合称三才。 (07)众阳之宗:主宰着所有阳性事物。宗,宗主、主宰的意思。 (08)太阴之象:极盛阴气的形象。太,极大、极盛的意思。象,形象、象征。 (09)螮蝀:虹的别名。 (10)淫气:阴气、邪气。 (11)月里蟾蜍:传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之药,其妻嫦娥窃食成仙,奔向月宫,化为蟾蜍。 (12)月魄:指月亮上黑暗无光的部分。

【译文】 混沌的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部分凝结在下面便形成了地。 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为七政。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太阳是众多阳气的宗主,月亮是太阴的精华象征。 长虹又称为虫带虫东,是天地之气交汇浸淫而形成的;月宫里的蟾蜍,是月亮的精华所凝聚而成的。

【原文】 风欲起而石燕(13)飞,天将雨而商羊(14)舞。 旋风名为羊角(15),闪电号曰雷鞭(16)。 青女(17)乃霜之神,素娥(18)即月之号。 雷部(19)至捷(20)之鬼曰律令(21),雷部推车之女回阿香(22)。 云师系是丰隆(23),雪神乃是滕六(23)。 歘火、谢仙(24),俱掌雷火;飞廉、箕伯(25),悉是风神。

【注释】 (13)石燕:形如燕子的石块,传说遇雨即飞,雨止复化为石。 (14)商羊: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只有一足,能招大雨。 (15)羊角:旋风旋转时的形态,像羊角。 (16)雷鞭:古人认为雷以电为鞭,见《淮南子·天文训》。 (17)青女:神话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 (18)素娥:指嫦娥。 (19)雷部:神话传说中天神的一个部门,主管布雨兴云,滋培万物。 (20)至捷:跑得飞快。 (21)律令:周穆王时人,善走,死后为雷部之鬼。 (22)阿香:雷部推车的女鬼。 (23)丰隆、滕六:神话传说中天神的名字,分别主管云和雪。 (24)欻火、谢仙:神话传说中掌管雷火的鬼。 (25)飞廉、箕伯:神话传说中的风神。

【译文】 风将要扬起的时候,石燕就成群的飞起;天将要下雨的时候,商羊(一足鸟)就会出来飞舞。 盘旋屈曲的狂风,仿佛弯曲的羊角,闪烁的电光划破长空,如同雷神挥动着鞭子;青女是主管降霜的神灵,素娥就是嫦娥,也是月亮的别名。 雷部里行动敏捷且能迅走如飞的鬼叫做律令,专管雷雨推车的女孩叫做阿香。世人称云神为丰隆,雪神为滕六,欻火和谢仙都是掌管雷火的神祇,飞廉、箕伯则是风神。

【原文】 列缺(26)乃电之神,望舒(27)是月之御。 甘霖、甘澍,仅指时雨(28);玄穹、彼苍(29),悉称上天。 雪花飞六出(30),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31)。 蜀犬吠日(32),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33),笑人畏惧过甚。

【注释】 (26)列缺:神话传说中的闪电神。 (27)望舒:神话传说中给月亮驾车的神。《淮南子》载:“月御曰望舒。” (28)时雨:有益于农时的好雨。 (29)玄穹、彼苍:上天的别称。 (30)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名六出。 (31)晏:时间很晚。 (32)蜀犬吠日:四川盆地群山环绕,空气潮湿,云笼雾罩,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一见到太阳就狂叫不止。常用来比喻少见多怪。 (33)吴牛喘月: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炎热,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所以心生惧怕,不断喘气。形容人因疑心而过分惧怕。

【译文】 列缺是照耀电光的神灵,望舒为月宫里的御车之神;甘霖和甘澍都是指及时雨;玄穹和彼苍都是上天的通称。 飘飞下来的雪花都是六角形的,可以用来预卜年岁的丰收;太阳升起已有三竿的高度,表示时候已经不早了。 蜀地(四川)因山高少日,所以当地的狗看见太阳,就对着太阳狂吠,是比喻人见识太少,少见多怪。 吴(江苏)地的水牛看见月亮便气喘吁吁,用来嘲笑世人恐惧得太过分了。

【原文】 望切者,若云霓之望(34);恩深者,如雨露(35)之恩。 参商(36)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37),惟七夕一相逢。 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38)死,其精神托于箕尾(39)。 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40),谓风尘之劳苦。 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41)。

【注释】 (34)云霓之望:云出现在雨前,是下雨的征兆,即非常盼望下雨。霓,即虹,出现在雨后。 (35)雨露:古人认为夜气之露是上天降下的祥瑞。 (36)参商: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互不相见。传说高辛氏(帝喾)的儿子中,老大叫阏伯,老四叫实沈,两人都很聪明,但互相不服,争斗不已,于是高辛氏找到尧帝,请他下了一道诏令,把阏伯封在商地,主商星,把实沈封在大夏,主参星。参商常用来比喻兄弟不和,彼此对立,或形容亲友隔绝,不能相见。 (37)牛女两宿:牛郎星和织女星。 (38)傅说:商朝的大臣。 (39)箕尾:两个星宿名。传说傅说死后精神寄托在箕尾两个星宿之间。 (40)沐雨栉风:让雨来洗头,让风来梳头,形容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沐,洗头发。栉,梳头发。《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 (41)阳春有脚: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译文】 期盼之心殷切,好比大旱之年企盼天空的云霓;恩泽深厚,如同万物得到雨露的滋润;参星与商星此出彼没,永远没有机会相见;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才能相会一次。 后羿的妻子嫦娥成仙后升天,飞奔到月宫里;殷高宗的贤相傅说,他死了以后其精神寄托在箕、尾二星之间。 披星戴月是说早晚不停地奔波,整日操劳非常艰苦;栉风沐雨是说奔波在外,不避风雨地辛苦经营。 事情在无意中完成好像浮云的无心出岫;恩泽广泛的施行,好像阳春滋长着万物一样。

【原文】 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42)之忱;托人转移,曰全赖回天之力。 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诵再生之德,曰二天(59)。 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 晨星谓贤人廖落,雷同(60)谓言语相符。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回。

【注释】 (42)献曝:古代有个农夫冬天晒着太阳觉得十分舒服,就去献给国君请赏。见《列子·杨朱》。后以“献曝”形容所献菲薄、浅陋,但出于至诚。 (59) 二天:喻头上两个天作主。 (60)雷同:雷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

【译文】 送礼物给人家,要自谦说聊表献曝的诚意;托人挽转情势,要说全靠您的回天之力。 感谢他人援救的恩情叫做再造;称颂再生的德泽叫做二天。看似坚固,实则容易消亡的情势或权力,好像冰山见到太阳一样;事物悬殊极大,相去甚远如同天和地一样,可称为天壤之别。 贤德之人因稀少罕见,比喻为早晨的星星;人云亦云,所说的言语都相似,则用雷同来形容。 心里太过忧虑,好像杞人担心天要塌下来一样;做事不自量力,和夸父追逐太阳一样毫无差别。

【原文】 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43);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 齐妇含冤(44),三年不雨;邹衍下狱(45),六月飞霜。 父仇不共戴夭,子道(46)须当爱日(47)。

【注释】 (43)赵盾:赵衰的儿子,为晋国大夫。赵衰:晋文公重耳逃亡时的忠实追随者之一,后为晋国上卿。有人评价他们父子说:赵衰像冬天的太阳那样可爱,赵盾像夏天的太阳那样可怕。见《左传·文公七年》。 (44)齐妇含冤:汉代东海郡(齐地)有一位妇女窦氏,年轻时丈夫儿子相继去世,窦氏侍奉婆婆非常孝顺,但婆婆怕拖累窦氏,上吊自杀。窦氏的小姑知道后,诬告窦氏杀母,于是郡守将窦氏定罪处死。之后,东海郡三年干旱无雨。新郡守上任后,狱长于公将窦氏之冤告之,新郡守为窦氏平反昭雪,告诸世人,并率左邻右舍在窦氏灵前忏悔。忏悔之后,天才开始下雨。见《汉书·于定国传》。 (45)邹衍下狱:邹衍是战国时著名的阴阳家,博学多识,燕昭王拜他为师。昭王崩后,惠王听信谗言,将邹衍下狱。邹衍在狱中仰天大哭,时值六月,天上竟然下起霜来。惠王见状,知道必有冤情,于是将邹衍释放,官复原职。见《太平御览·天部·霜》。 (46)子道:作为子女应尽的职责。 (47)爱日:子女孝敬父母的时间有限,应该珍惜光阴。

【译文】 赵盾之为人,如夏日的太阳一样,威猛似火使人害怕。赵衰待人和蔼,如冬日的阳光一样和蔼可亲。 汉朝山东地方有一孝妇窦氏含冤而死,上天因而震怒,三年都不下雨;战国时候邹衍被屈捕下狱,六月的盛暑天气,忽然飞起霜来;杀父之仇必报,不愿和仇人共同站立在天地之间;为人子女者应尽孝道,要珍惜父母健在时,能诚心奉养父母的日子。

【原文】 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48)庆云(49)之祥。 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50);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51)。 箕好风,毕好雨(52),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53),比君臣会合不偶(54)。 雨旸时若(55),系是休徵(56);天地交泰(57),称斯盛世。

【注释】 (48)景星:又名瑞星、德星,如果一国的君主实行德政,景星就会出现。 (49)庆云:一种五彩祥云,象征喜气。 (50)上天雨金: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上天雨金三日,又雨稻三日三夜。 (51)赤虹化玉:传说孔子完成《春秋》《孝经》后,有赤虹从天而降,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 (52)箕好风,毕好雨:象征人们的愿望各不相同。箕、毕:星宿的名称。古人认为箕与风对应,毕和雨对应。 (53)风从虎,云从龙:比喻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感应。《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54)不偶:并非偶然。 (55)雨旸时若:下雨和天晴都顺应时令。旸,天晴。若,顺从。 (56)休征:美好的征兆。 (57)交泰:交上好运。泰,《易经》中的卦名。《易·泰》:“天地交,泰。”

【译文】 太平盛世之时,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快乐地嬉游;太平时期有才德的皇帝能感召上天,而出现景星、庆云等各种祥瑞的景象。 夏朝时大禹平治水患,功劳齐于天地,使上天接连着下了三天黄金雨;孔子编纂了《春秋》和《孝经》这两部书,赤虹从天而降化为黄玉。 箕星主风,毕星主雨,比喻百姓的愿望各有不同;虎啸生风,龙腾生云,说明了君臣的会合相辅并不是偶然的。 晴雨适宜应时而至,这是吉庆福禄的好征兆。天地融和通畅,万事亨通便称得上是太平盛世。

《幼学琼林》卷一·地舆


【原文】 黄帝画野(01),始分都邑(02);夏禹治水(03),初奠山川。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北京原属幽燕,金台(04)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浙江是武林(05)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06)之地,又曰吴皋。 福建省属闽中(07),湖广(08)地名三楚(09)。

【注释】 (01)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 (02)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 (03)夏禹治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解决了水患。 (04)金台:又称燕台、黄金台。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筑建土台,上置黄金千两,礼聘天下名士。 (05)武林:杭州西边有武林山(灵隐山),因此古代又称武林。 (06)豫章:古代郡名,汉初设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带,后用豫章指代江西。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吴皋:这里指吴国的边界。皋,岸,水边的高地。江西在春秋战国时曾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地区,所以用吴皋来指代江西。 (07)闽中:古代的郡名,辖区相当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08)湖广:元朝时曾置湖广行省,辖区相当于今湖北省和湖南省。 (09)三楚:湖南、湖北旧属楚地,楚地分为东楚、西楚、南楚,合称“三楚”。

【译文】 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北京古时称幽州或称燕国,别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业,别名又叫金陵。 浙江从前称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国;豫章、吴皋都是旧时江西的称呼。 福建一省古时统称七闽,湖广地方旧名叫做三楚;

【原文】 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 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 四川为西蜀(10),云南为古(11)。 贵州省近(12)方,自古名为黔地(13)。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65)。

【注释】 (10)西蜀:四川曾有古蜀国,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因此简称蜀,因在中原以西,所以称西蜀。 (11)滇:云南曾有古滇国,所以简称滇。 (12)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 (13)黔地:秦时曾在贵州一带置黔中郡,因此贵州又称黔地。 (65)五湖:其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现仍在。青草湖已与洞庭湖连在一起,丹阳湖逐渐淤塞。

【译文】 东鲁、西鲁就是山东、山西的旧名,东粤、西粤即为广东、广西。 河南位于中原的中心位置,所以又称为中州;长安为陕西首府,古代是秦国的辖地。 四川就是西蜀,云南汉朝时建置滇池;贵州地处南蛮所以叫做荒服,是古时黔中之地。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饶州的鄱阳湖、湘阴的青草湖、润州的丹阳湖、巴陵的洞庭湖、苏州的太湖,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原文】 金城汤池(14),谓城池之巩固;砺山带河(15),乃封建之誓盟。 帝都曰京师,故乡曰梓里(16)。 蓬莱(17)弱水(18),惟飞仙可渡;方壶(17)员峤(17),乃仙子所居。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66)清海(67),兆天下之升平。 水神曰冯夷(19),又曰阳侯(20),火神曰祝融(21),又曰回禄(22)。

【注释】 (14)金城汤池:城墙像是用金属筑就的,护城河里的水像是开水。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 (15)砺山带河: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汉高祖分封功臣时曾盟誓说:“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16)梓里:古人常在房前屋后种植桑树或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或梓里代表故乡。 (17)蓬莱、方壶、员峤:传说中海上的仙山,凡人可望而不可即。 (66)河:指黄河。 (67)晏:安宁。 (18)弱水: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渡过,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 (19)冯夷:传说为轩辕之子,生前为水官,死后为水神。 (20)阳侯:殷纣王末年,周武王会诸侯八百渡陵阳(今河南孟津)伐纣,陵阳国的阳侯率军迎战,兵败后溺水身亡,后人为怀念阳侯,奉其为“水神”。 (21)祝融: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 (22)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后用做火灾的代称。

【译文】 金城汤池形容城墙和护城河坚固、牢不可破,如金铸成的城,如汤沸热的池。黄河像衣带万古流长,泰山像砺石与天共存,是帝王分封功臣时的誓盟之辞,祝他永久存在,并誓立永久和好的盟书。 皇帝居住的都城称为京师,旅居在外的人,称自己的故乡为梓里。 蓬莱和弱水路途遥远艰险,只有神仙才能飞渡到那里,十洲和三岛山高路远,只有虔诚修养的仙人才能居住在那里。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 掌管河水的神称为冯夷又叫做阳侯;管理火的神称为祝融又叫回禄。

【原文】 海神曰海若(23),海眼(24)曰尾闾。 望人包容,曰海涵(25);谢人恩泽,曰河润(26)。 无系累者,曰江湖散人(27);负豪气者,曰湖海之士(28)。 问舍求田(29),原无大志;掀天揭地(30),方是奇才。

【注释】 (23)海若:传说中海神的名字。 (24)海眼:《十洲记》记载,海中叫尾闾的地方,有一块石头方圆四万里,海水全部从下面流走。 (25)海涵:像海水容纳江河那样无所不包。 (26)河润:像河水滋润土地那样帮助别人。 (27)江湖散人: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举进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经营茶园,常泛舟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曾作诗《江湖散人歌》。 (28)湖海之士:汉末人陈登,字符龙,狂傲有豪气。一次,友人许汜去看望他,他并不以客礼相待,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让许汜睡下床。后来许汜跟刘备谈起这件事时,说陈登“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刘备则批评许汜胸无大志,只问些求田问舍之类的小事,难怪被陈登冷落,并说:“要是我,就要高卧百尺高楼之上,让你睡到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分呢!”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29)问舍求田:即求田问舍,原为刘备责备许汜之语。许汜为国士,处纷乱之世,而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后以求田问舍形容专营私利而胸无大志之士。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0)掀天揭地:把天掀起,把地揭开,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译文】 海神的名字叫海若,海眼是海下泄水的洞孔,又称为尾闾。 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容,说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谢他的恩泽,就说像受到河水一样的滋润。 没有责任牵绊的人叫做江湖散人;自负豪气的人叫做湖海之士。 一个人只会寻问屋舍讲求田亩,那就表示胸无大志;能够掀天揭地做大事业的人,才能称为有才能的奇人。

【原文】 凭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独立不移,谓之中流砥柱(31)。 黑子(32)弹丸(33),漫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区。 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34)。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35);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38)。

【注释】 (31)中流砥柱:用以形容人独立不移,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砥柱,一座石岛,在今河南省三门峡的黄河中。 (32)黑子:指黑痣。 (33)弹丸:弹弓所用的泥丸。 (34)函关: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3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汉刘秀即位后,派冯异率军攻打赤眉军,开始阶段,因邓禹、邓弘不接受冯异的意见,连吃败仗,后来冯异改变策略,终于在崤底大破赤眉军。事后,光武帝刘秀写信慰劳冯异,中有“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话。见《后汉书·冯异传》。东隅: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桑树和榆树,太阳落山后余光照在树上,因此用桑榆表示日落的地方。 (38)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九仞是个虚数,言其高。篑,盛土的筐。

【译文】 争端凭空而起,而产生了意外纠纷,好像平地生了风波。有自己的主张能担当大任,遇事毫不动摇者,可称为中流砥柱。 黑子和弹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身体上重要的部位。 势单力孤难以完成大事业,就好像只用一根大木,怎么撑得住即将倒塌的大屋子呢?英雄好汉夸耀自己的胆识本领,说一丸泥团可以封得住函谷关。 做事先失败,后来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只差最后一点点,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称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原文】 以蠡测海(39),喻人之见小;精卫衔石(40),比人之徒劳。 跋涉谓行路艰难,康庄谓道路平坦。 硗地(41)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42)之田。 得物无所用,曰如获石田(43);为学已大成,曰诞登道岸(44)。

【注释】 (39)以蠡测海:用贝壳做的瓢来量海水。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蠡,用贝壳做的瓢。《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间声哉!” (40)精卫衔石:相传远古时候,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游玩时淹死在海里,她的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到西山去衔木石,决心填平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后以“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41)硗地:贫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硗,坚硬的石头。 (42)膏腴:膏是油脂,腴是肥肉,膏腴形容土地非常肥沃。 (43)石田:布满石头的田地,借指没什么用处的东西。 (44)道岸:指学问、真理的彼岸。

【译文】 拿瓠瓢来测量海水,比喻人的见识太浅;精卫的衔石填海,是指做事徒劳无功。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康庄大道是说道路极为平坦宽广。 土壤贫瘠,地面长不出五谷草木的,称为不毛之地。肥沃丰饶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得到某物却一无所用,就如同获得长不出农作物的石头地,做学问而有了成就,则可用诞登道岸来形容。

【原文】 淄渑(45)之滋味可辨,泾渭(46)之清浊当分。 泌水(47)乐饥,隐居不仕;东山高卧(48),谢职求安。 圣人出则黄河清(49),太守廉则越石见(50)。 美俗曰仁里(51),恶俗曰互乡(52)。 里名胜母(53),曾子(54)不入;邑号朝歌,墨翟回车(55)。

【注释】 (45)淄渑:指淄水和渑水,都流经山东。传说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易牙,长于调味,能够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不同味道。 (46)泾渭:指泾河和渭河,都流经陕西。传说古时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浊,两河在交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47)泌水:涌出的泉水。《诗经·陈凤·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后以衡门泌水指隐居之地。 (48)东山高卧:东晋谢安,字安石,少时隐逸东山,朝廷屡加征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称其高卧东山。谢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挟妓以从。简文帝知道这事后,说道:“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后来他果然东山再起,引领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 (49)黄河清: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也有说一千年才会变清一次。《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50)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里,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时晋安太守虞愿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无隐蔽。 (51)仁里:有淳厚风俗的乡里。《论语·里仁》:“里仁为美。” (52)互乡:交相为恶之乡。 (53)里名胜母:《淮南子》及《盐铁论》并云:“里名胜母,曾子不入,盖以名不顺故也。”胜母,古地名。 (54)曾子:曾参,古代孝子,孔子的学生。 (55)墨翟回车:墨翟,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视吃苦为高尚品行。墨翟带着学生到各国游说,经过卫国时,听说前方来到朝歌,他大惊失色说这是殷纣王的旧都,是产生“新声靡乐”、“郑卫之声”的地方,是不祥之地,于是掉转车头而去。

【译文】 淄水和渑水都位于山东境内,淄水甘甜,渑水苦味,淄水和渑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来,泾水和渭水有清有浊,当二水合流后,依然清浊分明。 拿涌出的泉水来充饥,也觉得很快乐,是赞美人安贫乐道,隐居在家不肯出来做官;情愿在清静的东山高枕无忧,是说辞去官职以求轻松悠闲,由此可见他清高的节操可以风世。 圣人降临世间,黄河的水也会呈现清澈,太守清廉爱民,越王石才会显现于世。 风俗淳朴的乡里称为仁里,风俗恶劣的地方叫做互乡;孝顺父母的曾子,不愿进入里名叫胜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张非乐的墨子,车子走到名叫朝歌的城邑时,就掉头而返,是嫌它失时。

【原文】 击壤而歌(56),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57),文王百姓之相推。 费长房有缩地(58)之方,秦始皇有鞭石(59)之法。 尧有九年之水患,(60)有七年之旱灾。 商鞅不仁而阡陌开(61),夏桀无道而伊洛(62)竭。 道不拾遗(63),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64),知中国有圣人。

【注释】 (56)击壤而歌:相传尧帝时,有一位老人在田中击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见《乐府诗集》卷八十三《击壤歌》。据宋王应麟《因学纪闻·杂识下》记载,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壤用木块制成,用手中的壤去击打三四十步以外的侧立在地上的壤,中者为胜。击壤而歌反映了尧帝时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劳动、生活,说明尧帝无为而治,天下有道。 (57)让畔而耕: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风俗仁义,耕田的人互相推让田界。畔,指田界。见《史记·周本纪》。 (58)缩地:东汉方士费长房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问他想学什么,他说,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壶公就给他一根缩地鞭,他想到哪里,就可用缩地鞭缩到眼前。见晋代葛洪《神仙传·壶公》。 (59)鞭石:传说秦始皇想登山祭海,见山距陆地太远,想在东海上造一座石桥,当时有仙人帮助驱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还留有赤石。见《太平寰宇记·登州文登县》引《三齐略记》。 (60)汤:即成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遂有天下。 (61)阡陌开: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秦国因此强大起来。阡陌,田地之间的道路和地界。 (62)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传说夏桀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警告他。 (63)道不拾遗: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也不会把它拾走。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64)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惊涛骇浪,比喻天下太平。相传周成王时,周公代为摄政,所有地区都争相朝贡。越裳国来献野鸡,进献的使臣对周公说:“我受命传达越裳国黄发老人的话:‘上天不刮暴风,不下暴雨,大海平静不起波涛,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三年了。看来中原肯定有圣人治理,为什么不去朝见周公呢?’今贡献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诚。”周公非常高兴,于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操》。见《尚书大传》。

【译文】 尧帝时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着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时的百姓朴实讲仁义,都能互相谦让耕地。 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化远为近的方法;秦始皇时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 尧帝时洪水为患九年,商汤时有七年的大旱天灾。 商鞅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虐无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以示惩戒。 路上不捡拾他人的失物,是因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缘故。海里扬不起大波浪来,由此可知中国境内有了圣明的人。

《幼学琼林》卷一·岁时


【原文】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01)万户更新。 履端(02),是初一元旦;人日(03),是初七灵辰(04)。 元日献君以椒花颂(05),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06),可除疠疫。 新岁曰王春(07),去年曰客岁(08)。

【注释】 (01)桃符: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避祸。后来人们为了图省事,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这就是最早的门神。 (02)履端:开端。 (03)人日:传说天地初开时,第一日为鸡日,之后依次为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 (04)灵辰:人日的别称,意为吉祥的时刻。 (05)椒花颂:《晋书·列女传·刘臻妻陈氏》:“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辨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后用椒花颂来指新年祝词。 (06)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以中药入酒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疠疫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 (07)王春:孔子编的《春秋》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春”是指鲁隐公元年的春天,“王正月”是指周王室制定的历法的正月。春秋时,诸侯并起,周室孱弱,不同诸侯国和周王室是可以有不同的纪年方式的,比如鲁隐公元年同时也是周平王四十九年,但是纪月方式只能根据王室历法。这就是所谓的“正朔”,也就是正统。因此用王春代表新的一年,有尊重正统君主的意思。 (08)客岁:旧的一年。

【译文】 爆竹一声除旧岁,新的一年又来临了;门上换上了新的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日是元旦称为首祚;正月初七日是人日称作灵辰。元旦将椒花酒献给君王,是借此祝颂他长寿。请乡邻朋友喝屠苏酒,可以驱除瘟疫百病。 新正别名首春,去年则称客岁;

【原文】 火树银花合(09),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调元夕金吾(10)之不禁。 二月(11)为中和节(12),三月三为上巳辰(13);冬至百六(14)是清明,立春五戊(15)为春社(16)。 寒食(17)节是清明前一日,初伏(18)日是夏至第三(18)。

【注释】 (09)火树银花合: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中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且因其为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皆张灯结彩,热闹庆祝,火树银花合就是形容烟花灯火灿烂辉煌的情景。 (10)金吾:汉代禁止夜行的官。古代通常在城中实行宵禁,这里的星桥铁锁开,指元宵节时取消了夜禁。 (11)朔:农历每月初一称朔。 (12)中和节: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制定,本来在二月初一,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改为二月初二,人们在这天互相赠送瓜果百谷。 (13)上巳辰:即上巳节,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后来定为三月三日。 (14)百六:一百零六天。 (15)五戊:戊是天干的第五位,五戊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 (16)春社: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17)寒食: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助晋文公复国有功,但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时,没有赏到他。因此他与母亲隐于山中。晋文公纵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但介子推抱树不出,被烧死。晋文公命令百姓每年在这一天禁火,故名寒食。 (18)初伏:第一个伏日,按中国古代历法,这是夏天的开始。 (18)庚:天干的第七位。

【译文】 火树银花合,是形容元宵节的灿烂辉煌;星桥铁锁开是说元宵节这一天开禁,放下吊桥听任城内外游人自由往来观赏灯火。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三月初三日为上巳春浴之时。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叫做春社;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初伏日则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原文】 四月乃是麦秋(20),端午却为蒲节(21)。 六月六日,节名天贶(22);五月五日,序号天中(23)。 端阳竞渡(24),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25),效桓景之避灾。 五戊(26)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27);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28)之针。 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29);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30)。

【注释】 (20)麦秋:小麦成熟的时候。 (21)蒲节:古人端午节时在门上挂菖蒲叶,可以避邪;或在端午节时将菖蒲泡在酒中,饮之可以避瘟疫,所以端午节又称蒲节。 (22)天贶:澶渊之盟后,宋真宗想在泰山封禅,以洗刷城下之盟,彰显自己的功业,于是诈称有天书降下,改元大中祥符,并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在泰山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封禅祭祀仪式。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六月六日,宋真宗下诏称天书再降,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赏赐之意。 (23)天中: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正是中夏,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24)端阳竞渡:屈原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楚人为祭奠他,在这天将粽子投入江中,并进行划龙舟竞赛,表示当时抢救屈原的迫切之情。后来吃粽子和赛龙舟成为传统风俗。 (25)重九登高:相传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只有全家人插着茱萸登山饮菊花酒,才能避祸,桓景听从了他的话。晚上回家一看,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死了。后来重九登高就成为一种风俗。 (26)五戊: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人以此为春社、秋社之日。 (27)治聋之酒:传说在社日饮酒可以治耳聋。 (28)乞巧:七夕的传统活动,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女孩子们就在这天晚上向织女乞巧,传统的乞巧方式有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 (29)明皇亲游于月殿:明皇即唐玄宗。传说道士罗公远以杖为桥,引明皇到月宫一游,明皇觉得月宫的音乐很好听,就凭记忆谱写了一首《霓裳羽衣曲》。 (30)孟嘉帽落于龙山:晋代孟嘉任桓温的参军时,桓温在龙山宴请幕僚,忽然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于地,而孟嘉并未发觉。在他去厕所时,桓温命把帽子放到他原来坐处,并让人写了几句嘲笑他的诗文。孟嘉回来后看见,当即以文应对,文辞优美,四座皆服。见《晋书·桓温传》。

【译文】 四月麦熟所以称为麦秋;端午日饮菖蒲酒所以又称为蒲节;六月初六日是天贶节;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龙舟竞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阳节登高山插茱萸饮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灾的故事。 春秋二社日,家家户户杀猪宰鸡祭祀土地公神,大家争饮可以医治耳聋的酒。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妇女在庭院摆上香案,祭拜织女乞求得到织布绣花的巧技术。 中秋之夜月光分外清朗,唐明皇梦游月宫;重阳节登龙山,山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上。

【原文】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31);始皇当年御讳曰政(32),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东方(33)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属木,木则旺于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 南方(33)之神曰祝融,居离而司夏,丙丁属火,火则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西方(33)之神曰蓐收,当兑而司秋,庚辛属金,金则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 北方(33)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属水,水则旺于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
中央(33)戊己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注释】 (31)腊: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众神。 (32)御讳曰政:古时农历一月是天子召集大臣议政的月份,所以名“政月”。秦始皇名嬴政,秦时为避讳,改“政月”为正月,并沿用至今。 (33)古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和方位,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东西南北中及春夏秋冬相配,又和八卦及天干对应,它们的对应关系是:

中央:戊己,黄色,属土; 春:东方,甲乙,青色,震位,属木; 夏:南方,丙丁,红色,离位,属火;

秋:西方,庚辛,白色,兑位,属金; 冬:北方,壬癸,黑色,坎位,属水。

【译文】 秦人每年岁终祭神称为腊,因此至今日皆称十二月为腊月。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秦人避讳读正为征,后世便沿用此例读正月为征月。 掌管东方的神称做太皞,乘震位而司春令,震属木而木旺于春色青,故又名青帝;掌管南方的神称做祝融,居离位而司夏令,离属火而火旺于夏色赤,故又称为赤帝;掌管西方的神称做蓐收,当兑位而司秋令,兑属金而金旺于秋色白,故又称为白帝;掌管北方的神称做颛顼,乘坎位而司冬令,坎属水而水旺于冬色黑,故又称为黑帝;四方的中央属土,土旺于四时色黄,所以中央属于黄帝当权。

【原文】 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34)初长。 冬至到而葭灰(35)飞,立秋至而梧叶落。 上弦谓月圆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谓月缺其半,系廿二、三。 月光都尽谓之(36),三十日之名;月光复苏谓之(37),初一日之号;月与日对谓之(38),十五日之称。 初一是死(39),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40)。 翌日、诘朝(42),言皆明日;谷旦(43)、吉旦,悉是良辰。

【注释】 (34)日晷:又称“日规”,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35)葭灰:葭莩(芦苇里的白色薄膜)烧成的灰。古人用葭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时,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 (36)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晦,月尽也。” (37)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 (38)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即月满之日。此时日在东方升起,月在西方落下,遥遥相望,故称望日。 (39)魄:这里指月出或月没时的微光。初一是月亮无光,故曰“死魄”。初二时月亮大部分还是无光,所以说“旁死魄”,旁是大的意思。初三时月亮有了光,所以说“哉生明”,哉是开始的意思。 (40)始生魄:开始生月魄。《尚书·康诰》:“惟三月哉生魄。”孔传:“月十六日明消而魄生。” (42)诘朝:指次日早晨。 (43)谷旦:良辰,晴朗美好的日子,古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译文】 夏至节气一过,阴气就启动了,白天的时间渐渐短了;冬至节气一到,阳气就动了起来,太阳的影子慢慢地长了起来。 一到冬至阳气初动,葭灰就会飞了起来;立秋一到梧桐树上的叶子,才会纷纷飘落下来。 完全没有月亮叫做晦,月光从无到有叫做朔,月亮一半圆一半缺叫做弦,月亮和太阳每到十五日便遥遥相对,彼此都能看得见对方,所以称为望。初一的月亮像死灰一样,所以叫做死魄;初二的月亮稍微有一点微光,所以叫做旁死魄;初三的月亮才生出光来,所以叫做哉生明;十六的月亮开始有了残缺,所以叫做哉生魄。 翌日、诘朝都是明天的别称;谷旦、吉时都是好时辰吉祥的日子。

【原文】 片晌即谓片时,日(44)乃云日暮。 畴昔(45)、曩者(46),俱前日之谓;黎明、昧爽(47),皆将曙之时。 月有三浣(48):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学足三馀(49):夜者日之馀,冬者岁之馀,雨者晴之馀。 以术愚人,曰朝三暮四(50);为学求益,曰日就月将(51)。 焚膏继晷(52),日夜辛勤;俾昼作夜(53),晨昏颠倒。 自愧无成,曰虚延(54)岁月;与人共语,曰少叙寒暄(55)。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

【注释】 (44)曛:日落时的余光。 (45)畴昔:往昔,以前。 (46)曩者:以往,以前。 (47)昧爽:指黎明。昧,昏暗不明。爽,明亮。 (48)三浣:古代官员每十天发一次俸禄,休息一次,洗衣洗澡,称为一浣。 (49)三馀:汉末董遇好学,曾对人说:“学者当利用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 (50)朝三暮四:古时有个养猴的人,发栗子喂猴,说:“早上三个,傍晚四个。”众猴皆怒。又说:“早上四个,傍晚三个。”众猴皆喜。见《庄子·齐物论》。亦载于《列子·黄帝》。后以朝三暮四指用诈术行骗,也指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51)日就月将:每天都有些成就,每月都有所前进。形容积少成多。 (52)焚膏继晷:点上灯烛,接续日光。形容日夜不停,非常勤奋地工作或读书。膏,油脂,这里借指灯烛。晷,日光。 (53)俾昼作夜:把夜晚当做白昼一般利用,形容夜以继日地工作或学习。俾,使,把。 (54)虚延:虚度。 (55)寒暄:问寒问暖。

【译文】 片晌是说片刻的时候,日曛是说天将要晚的样子。畴昔、曩者都是前日的别称,黎明、昧爽都是天将破晓的时候。 一个月的时光分为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称为中浣,下旬十日称为下浣;做好学问要充分利用三余的时间,夜晚是白昼之余,冬季是一年之余,下雨天是晴天之余。 诈术可以欺人,譬如狙公饲狙的朝三暮四;为学要求日益进步,须如诗经上说的日就月将。 点起了灯来继续日间尚未完成的工作,形容日夜辛劳。俾昼作夜是说把白天和夜晚的作息弄颠倒了。 一事无成而自觉惭愧,可以说成虚延岁月。与人交谈讲一些客套话,则称为少叙寒暄。 趋炎附势羡富嫌贫,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是最可憎的表现。

【原文】 周末无寒年(56),因东周之懦弱;秦亡无燠岁(57),由嬴氏之凶残。 泰阶星(58)平曰泰平,时序调和曰玉烛(59)。 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 唐德宗之饥年,醉人为瑞(60);梁惠王之凶岁,野莩(61)堪怜。 丰年玉,荒年谷,言人品之可珍;薪如(62),食如玉,言薪米之(63)贵。 春(64)秋(65),农夫之常规;夜寐夙兴(66),吾人之勤事。 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日月其(67),志士正宜待旦(68)。

【注释】 (56)寒年:寒冷的年份。 (57)燠岁:暖热的年份。按照古人天人相应的观念,寒年和燠岁都是不正常的年景。 (58)泰阶星:古代的星座名,又名三台星,共六颗星,两两并排,如阶梯状。古人认为这些星分别代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泰阶星平正,天下就大治,称泰平,后来写做太平;泰阶星斜,则天下大乱。 (59)玉烛:指四时之气和畅,时序调和。 (60)醉人为瑞:唐德宗时,连年战乱,饥荒频仍,几乎无人酿酒,如果偶尔有人喝醉,大家都认为是祥瑞之兆。 (61)野莩:野外有饿死的人。 (62)桂:木名。《说文解字》:“江南木,百药之长。” (63)腾:形容物价上涨很快。 (64)祈:向上天或神明求福。 (65)报:这里指祭祀。 (66)夙兴:意为天不亮就起来做事情。 (67)除:这里指岁月的流逝。 (68)待旦:等待天明。

【译文】 东周末年政治宽松,周王室太懦弱了,人民感觉不到寒冷的年份。秦始皇太凶残了,人民感觉不到温暖的岁月。 泰阶的星宿平正,象征国泰民安称为泰平。四时平和风调雨顺则称为玉烛。年岁荒歉叫做饥馑之岁,年岁丰收叫做大有之年。 唐德宗时遇荒年,路上看见一个醉汉,人们便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梁惠王时遇大荒灾,城郊野外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实在很可怜。丰年玉、荒年谷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的珍贵。柴薪贵如桂树,食物的价钱贵如白玉,则用来比喻物价涨到了极点。 春耕时祭神是祈求农作物能丰收,秋收后祭神是报答神明的庇佑,这是农民一定要做的习俗。夜深了才去睡觉,一大早就爬起来,是说读书之人应当勤勉做事。 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再回头,读书人理当珍惜光阴;日月时光容易流逝,有志之士应该及时努力。

《幼学琼林》卷一·朝廷


【原文】 三皇(01)为皇,五帝(02)为帝。 以德行仁者王,以(03)(04)仁者霸。 天子天下之主,诸侯(05)一国之君。 官天下,乃以位让贤;家天下,是以位传子。(06) 陛下,尊称天子;殿下,尊重宗藩(07)。 皇帝即位曰龙飞,人臣(08)君曰虎拜。 皇帝之言,谓之纶音(09);皇后之命,乃称懿旨。

【注释】 (01)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 (02)五帝:有多种说法,一般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03)力:武力。 (04)假:代理,非正式。 (05)诸侯:周代天下分为许多小诸侯国,国君称为诸侯。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 (06)尧、舜时实行禅让制,由贤人继承君位,到禹时君位传给了儿子。据《湘山野录》载:宋真宗问李仲容“何谓官家?”李仲容答“五帝时是官天下,三王时家天下,兼有五帝三皇之德,故称为官家” (07)宗藩:指与天子同姓的诸侯。 (08)觐:拜见。 (09)纶音:《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脖(左换纟)。

【译文】 自古以来天皇、地皇、人皇通称为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合称为五帝。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天下的称为王道,用武力来征服天下的是霸道。天子是天下的主宰,诸侯是列国的君主。 五帝将王位让给有贤德和才能的人称为官天下。三王则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故称为家天下。 陛下是对天子的尊称,殿下是对皇室宗亲的尊称。新皇即位登基称作龙飞,臣子观见君王叫做虎拜。 皇帝的诏书称为纶音,皇后的命令称为懿旨。

【原文】 椒房(11)是皇后所居,枫宸(12)乃人君所莅。 天子尊崇,故称元首(13);臣邻辅翼,故曰股肱。 龙之种,麟之角,俱誉宗藩;君之储,国之贰,皆称太子。 帝子(14)立青宫,帝印乃是玉玺。 宗室之派,(15)于天潢;帝胄之谱,名为玉牒。 前星耀彩,共祝太子以千秋;嵩岳效灵,三呼天子以万岁。(16) 神器大宝,皆言帝位;妃嫔(17)(18)嫱,总是宫娥。 姜后(19)脱簪而待罪,世称哲后;马后(20)练服以鸣俭,共仰贤妃。 唐放勋(21)德配昊天,遂动华封之三祝;汉太子恩(22)少海,乃兴乐府之四歌。

【注释】 (11)椒房: 汉代后宫墙上多以椒涂墙,用以取暖避恶气,故后宫称椒房; (12)枫宸:在帝王殿前多种植枫树,故帝王所居之处称为枫宸。 (13)元首:头脑。股肱:大腿和胳膊。 (14)爰: 曰,称为。 (15)演:长流。潢:水池。帝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牒:册。 (16)古人认为三星中的中星代表天子位,前星代表太子位,后星代表庶子位。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登嵩山,皇帝和身边的人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出现三次,被认为是嵩山山神显灵。 (17)嫔、嫱:女官 (18)媵:随从皇后陪嫁过来的女子。 (19)姜后:周宣王的皇后,《列女传》载:周宣王晚起,姜后即脱簪请罪,曰“吾之过,使君王好色而忘德,失礼晚起”。宣王曰“吾之过,非卿之过也”于是处理政务很勤奋。 (20)马后:汉明帝的皇后。《汉书》载:马后穿素色衣服,饮食节俭,以作天下表率。 (21)唐放勋:指尧帝。尧帝到华山巡视,华山封人祝愿他多福多寿多男子,称为“华封三祝”,后来成为颂扬人的祝颂语。 放勋:极大的功勋,一说放勋乃尧帝之名。《汉书》载,汉明帝为太子时,乐人作了四章颂扬太子德行的歌:第一章为“日重光”,第二章为“月重光”,第三章为“星重辉”,第四章为“海重润”。 (22)覃:达到,延及。

【译文】 椒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枫宸指皇帝住的宫殿。天子的地位崇高尊贵,所以叫做元首,臣子左辅右弼如皇帝的手足,辅佐襄赞所以比喻为股肱。 麟之趾、龙之种都是赞誉宗藩之语,储君、储贰皆为太子的别称。建立储君立定青宫,故称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为青宫;皇帝所用的印称为玉玺,世称为传国的国宝。 宗室的支分流派皆从皇帝推演而来;皇族的家谱称为玉牒。太子星明亮辉煌,天下人共祝太子的生日;嵩岳山神显灵,三呼天子万岁。 神器、大宝都是帝位的代称,淑妃和贵嫔皆是宫女的等级,指皇宫里的后妃女官。 皇帝的女儿出嫁时,都是由公侯主婚的,所以有公主的称呼;皇帝的女婿是掌副车的马车,所以有驸马的官称。县主、乡君是指极为尊贵的皇族女子;仪宾、郡马称艳是戚党乡里的光荣,试看人世间的繁华,那及得上皇家的富贵。

《幼学琼林》卷一·文臣


【原文】 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 三公(02)上应三台(01),郎官(03)上应列宿。 宰相位居(04)(05),吏部职掌铨衡(06)。 吏部天官大冢宰(07),户部地官大司徒(07),礼都春官大宗伯(07),兵部夏官大司马(07),刑部秋官大司寇(07),工部冬官大司空(07)。

【注释】 (01)三台:三台星。 (02)三公:一般指太师、太保、太傅。 (03)郎官:帝王的侍从官。 (04)台:指三台星。 (05)铉:举鼎用的器具。 (06)铨衡:度量工具。 (07)《周礼》中官职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译文】 圣明天子有出震向离的形象,喻治理天下日渐兴旺之意,大臣辅佐帝王,补益规过,有扶天捧日的功勋三公对应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相当于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相当于天上的众星宿。 宰相协助君王治理国家,地位极重要比喻为鼎铉。史部掌管天下官吏,选拔衡量人材。 吏部古名天官,长官称大豚宰;户部古名地官,长官称大司徒;礼部古名春官,长官称大宗伯;兵部古名夏官,长官称大司马;刑部古名秋官,长官称大司寇;工部古名冬官,长官称大司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是六部寮寀的总称;豚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官是尚书侍郎的总号。

【原文】 都宪中丞,都御史(08)之号;内勤学士,翰林院(09)之称。 天使,誉称行人(10);司成,尊称祭酒(11)。 称都堂曰大抚台(12),称巡按曰大柱史(13)。 方伯、藩侯,左右布政(14)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15)之称。 宗师称为大文衡(16),副使称为大宪副(17)。 郡侯、邦伯,知府名尊;郡丞、贰侯,同知(19)誉美。 郡宰、别驾,乃称通判(20);司理、廌史,赞美推官(21)。 刺史(18)、州牧,乃知州之两号;廌史、台谏,即知县之以称。

【注释】 (08)都御史:明代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 (09)翰林院:翰林学士是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的官员。 (10)行人:古代传达皇帝诏令的官员。 (11)祭酒:代管理国了监学府的官员。 (12)大抚台:明代巡抚兼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故称大抚台。 (13)大柱史:称巡抚为大柱史,又称侍御、总马、执法大夫、绣衣使者。 (14)布政:掌管一省户政赋役的行政长官。 (15)按察:掌管一省的刑法事务。 (16)文衡:掌管一省教育的官。 (17)宪副:是监察史的副手。 (18)秦灭诸侯,设置郡,郡设郡守,辖地相当于方伯诸侯。唐代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使。 (19)同知:是一府的副长官。 (20)通判:即督粮长官。通判跟随刺史巡视,另乘一辆车,故称别驾。 (21)推官:是府中理刑办案的官员。

【译文】 柏府、鸟台都是尊崇都御史的称呼,凤池薇省是誉美翰林院的名目;皇华诗是颂出使的行人,司成是对主管教育的国子监祭酒的尊称。 京官有六科给事和各道御史,总称叫做柱后惠文;外官有巡抚和总督,并称为中丞开府。 方伯、藩侯都是左、右布政使的尊称,臬司、廉宪是对提刑按察使的尊称,学台听掌文学故号文术。运使总持监务故称鹾宪。 邵侯刺史是太守的名号,极为尊贵;别驾、治中是知府的寮属,声望也很隆重。州牧邑长就是知州知县的别号;贰尹、少府乃是县丞县慰的古称。

【原文】 乡宦曰乡绅,农官曰田畯。 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22)、麾下(23),并美武官。 秩官既分九品,命妇(24)亦有七阶。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妇人受封曰金花诰(25),状元报捷曰紫泥封(25)。 唐玄宗以金瓯覆宰相之名,宋真宗以美珠箝谏臣之口(26)。 金马玉堂(27),羡翰林之声价;朱幡皂盖(27),仰郡守之威仪。

【注释】 (22)大将行军,设置帷帐居住,故称为帐下。 (23)麾:旗帜。士卒进退,以麾指挥,故称麾下。 (24)命妇:受诰命之妇。凡担任官职的人,他的母亲和妻子都可以接受诰命。 (25)唐玄宗诰封群夫人,用金花罗纸书写,称为金花诰。唐代进士及第,用泥金帖书写报告喜讯,称为紫泥封。 (26)唐玄宗将要任命宰相,写好名字用金盆盖住,正好太子进来,玄宗问太子:“你认为谁能担任宰相呢?”太子回答:“难道不是崔琳、卢从愿吗?”原来他们二人很有声望,所以太子能猜中。宋真宗想到泰山封禅,担心大臣王旦反对,就赐给王旦一尊酒,说“回家与妻儿共同享用。”王回家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珍珠,知道是皇上叫他不要反对封禅的事,于是再不敢提出异议了。 (27)汉代宫门称为金马门,玉堂是翰林院的别名。汉代郡守的仪仗有红色的旗幡和黑色的伞盖。

【译文】 乡官叫做乡绅,管农业的官又名田畯。钧座、台座都是对文官的敬称,宪辕、虎幄都是誉美品级尊荣的大僚。 初做官叫筮仕,初到任叫下车;故官任满叫及瓜,辞官归乡叫解组。 有爵秩的官府共分为九品,受诰命的妇人,也分为七等;一品称夫人,二品也称为夫人,三品叫淑人,四品名恭人,五品为宜人,六品为安人,七品称孺人。妇人受国家的封典,奉的是金花诰,状元捷报受朝廷诰勅用的是紫泥封。 唐玄宗用金瓯盖住写好的宰相名,以试太子之才;宋真宗用美珠堵住了谏臣的口,使他不再评议朝政。金马门玉堂署都是称羡翰林的清贵和价值。朱色轴、皀色盖都是郡守出行时炫赫的威义。

【原文】 台(28)曰紫阁名公,知府曰黄堂(28)太守。 府尹(29)之禄二千石,太守之马五花骢(30)。 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 初到任曰下车,告致仕(31)曰解(32)。 藩垣屏翰,方伯犹古诸侯之国;墨绶(33)铜章(34),令尹(35)即古子男之邦。 太监掌阉门之禁令,故曰阉宦;朝臣皆搢(37)于绅间,故曰搢(38)。

【注释】 (28)辅:指三公,又称为紫禁、紫阁。古代太守的正堂用雌黄涂墙,所以称为黄堂。 (29)府尹:即京府之尹。 (30)五花骢:汉代太守乘坐五匹马拉的车。骢:青白色的马。 (31)致仕:官员退休。 (32)组:系印的绳子。 (33)墨绶:黑色的系印的带子。 (34)铜章:铜铸的官印。 (35)令尹:即县官,管理的地方相当于古代的子国和男国。 (36)朝廷的大臣都把笏插在衣带中间。 (37)笏:大臣上朝时拿的用于记事的版子。 (38)绅:衣带。

【译文】 官居八座,台辅又称紫阁明公;知府也称黄堂太守,太守的车可使用五花马。代天巡狩是称赞巡按的话,代替皇帝巡行天下。指日高升是预祝官员即将升迁的贺辞。 藩垣、屏翰称镇守一方的长官,如同方伯是古代诸侯国的长官一样;墨色的绶、铜铸的章就是县令所用的,县令的辖境类似古代子爵、男爵的小邦。太监掌管内廷出入的禁令,所以叫做阉宦;朝廷的大臣都把笏插在腰间的大带上,因此称作晋绅。

【原文】 萧曹(39)相汉高,曾为刀笔吏;汲黯(40)相汉武,真是社稷臣。 召伯(41)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其庐。 鱼头(42)参政,鲁宗道秉性骨鲠;伴食宰相,卢怀慎(42)居位无能。 王德用(43),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43),世号铁面御史。 汉刘宽(44)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45)洁己,饮马投钱。

【注释】 (39)萧曹:萧何、曹参,先后任汉高祖的丞相。 (40)汲黯:汉武帝时大臣,常当面指出别人的过失。 (41)召伯:召公奭,被封于召,尝居甘棠树下。后人记念他,写下《甘棠赋》 (42)鲁字为“鱼”头,卢怀慎:唐时与姚崇同时作宰相,他认为自己才能不如姚崇,故事务都推给姚崇处理。 (43)王德用:宋人,治军有方。赵清献:即赵汴,谥号“清献”,宋神宗是作御史,弹劾不避权贵。 (44)刘宽:汉人,担任南阳太守,为人宽容,民有过错,只用蒲草鞭子处罚,以示耻辱。 (45)项中山:《世说新语》载,项是安徽人,非常廉洁,每次在河边饮马,都要投钱三文。

【译文】 萧何、曹参当汉高祖的丞相之前,也曾经是普通的执笔写方案的小吏,汲黯是汉武帝的丞相,是国家社稷的重臣。 召伯展布周文王的德政,曾在甘棠树下休息,后人感念他的恩德,不忍心砍伐这棵树,召伯的教化遍行南国,墓碑名叫坠泪,羊佑的德泽被及里阳;鲁宗道秉性耿直、刚正不阿,任参政时人称鱼头参政;卢怀慎生性谦虚,当宰相时每事推让,人称伴食宰相。 王德用善于治军而面黑,辽人称为黑王相公,汉朝刘宽待人宽厚,吏民有过错仅用蒲鞭象征性地责罚;羊续洁身自爱,衙中又不受馈献,将府丞赠送的生鱼悬于庭中。

【原文】 李善感(46)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汉张纲(47)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 民爱邓侯(48)之政,挽之不留;人言谢令之贫,推之不去。 廉范(49)守蜀郡,民歌五袴;张堪(50)守渔阳,麦穗两歧。 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51);郭伋为并州守,儿童有竹马之迎(52)。

【注释】 (46)李善感:唐朝时任监察御史,皇帝想封五岳,他力谏阴止。人们认为他的劝谏是鸣叫的凤凰朝向太阳。 (47)张纲:汉御史,皇帝派其到外地巡视,张埋掉车轮,说:“现在是豺狼当道,去抓什么狐狸。”于是上朝弹劾大将军梁冀兄弟的不法行为。 (48)邓侯:指邓攸,晋代时任吴郡太守,离任时百姓挽留不让离去。其前任谢太守非常贪财,人们于是作歌曰:“邓侯留不住,谢令推不去” (49)廉范:汉蜀郡太守,鼓励百姓劳动致富,百姓唱“过去没有衣穿,现在有五条裤子。” (50)张堪:汉朝人,作渔阳太守,百姓做歌曰“桑树上没有多余的枝条,麦子上长出个穗” (51)汉代鲁恭任中牟令时,桑树下的雉鸡都很驯服,连小孩都知道要抚养幼雉而不去捕捉它们。 (52)汉郭伋作并州太守时,广布恩德,其出行时,数百儿童骑竹马在道旁欢迎。

【译文】 李善感力谏皇帝直言不讳,时人竞相称道,誉为鸣凤朝阳;汉代张纲公正无私,弹劾权贵直斥为豺狼当道。 百姓爱戴郑侯的清廉,苦苦挽留而留不住;民众憎恨谢令的贪婪,不愿他在位却推也推不去。廉范任蜀郡太守政令便民,百姓因而唱五袴之歌;张堪为渔阳太守劝农耕稼,使麦子都长出两穗。 鲁恭任中牟令时行仁政,桑树下的雉鸟见他都不躲;郭伋当并州太守时有贤德,儿童们骑着竹马欢迎他。

【原文】 鲜于子骏(53),宁非一路福星;司马温公(54),真是万家生佛。 鸾凤不栖枳棘,羡仇香(55)之为主簿;河阳遍种桃花,乃潘岳之为县官。 刘昆(57)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龚遂(58)守渤海,令民卖刀买牛。 此皆德政可歌,是以令名(59)著。

【注释】 (53)鲜于子骏:宋人,担任京中转运使,司马光赞扬他是“一路福星”。 (54)司马光:宋宰相,被封为温国公,恩德遍布,被誉为“万家生佛”。 (55)仇香:汉代某县主簿,县令王涣说:“鸾凤不应落在枳棘丛中”,送他入太学,后仇香声名大振。 (56)潘越:晋代人,任河阳尹,百姓负债还不上,即命其种桃树,官府代其还债。其离任时,县里种满了桃树,开满桃花,被誉为“花县” (57)刘昆:汉人,任江陵令时,发生火灾,其对火叩头,风转过头来将火扑灭。 (58)龚遂:汉代人,任渤海郡守,适时饥荒四起,龚传令不要追捕盗贼,于是盗贼都带着刀剑来迎接他,他乘机劝他们卖刀买牛,全力耕作。 (59)攸:长远之意。

【译文】 鲜于子骏去赈灭,的确是一位造福百姓的好官;司马光德惠及人,真是万家的活菩萨。鸾凤是一种吉祥鸟,不应只栖息在枳棘树上。佷羡慕仇香在任主簿时,有个好上司送他去深造;河阳县遍植桃花,这是潘岳当县令时的德政。 刘昆任江陵知事时遇火灭,他向风叩头使风转向而灭了火;龚遂当渤海知州时,劝喻盗贼买刀买牛,使他们改恶为善。以上这些都是值得歌颂的官员的德政,因此他们的名声政绩卓著世代传扬。

《幼学琼林》卷一·武职


【原文】 韩柳欧苏(01),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颇牧(02),乃武将之多奇。 范仲淹(03)胸中具数万甲兵,楚项羽(04)江东有八千子弟。 孙膑(05)吴起(06),将略堪夸;穰苴(07)尉缭(08),兵机莫测。 姜太公有《六韬》(09),黄石公有《三略》(10)。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毛遂讥众、碌碌无奇。

【注释】 (01)韩柳欧苏: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 (02)起翦颇牧:指秦国大将白起、王翦,赵国大将廉颇、李牧。 (03)范仲淹:北宋时任延州知州防御西夏,治军严整,西夏人谓其:“胸中有百万甲兵”。 (04)项羽:于秦末年起兵,率江东八千子弟渡江作战。 (05)孙膑:战国时齐国军事家,著《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内容可参考劝学网兵法部分 (06)吴起:战国时魏国军事家,善于带兵,著有《吴子兵法》。《吴子兵法》内容可参考劝学网兵法部分 (07)穰苴(ráng jū):田穰苴(生卒不详),又称司马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战国时齐国军事家,著有《司马法》。《司马法》内容可参考劝学网兵法部分 (08)尉缭:战国是魏国军事家,著有《尉缭子》.内容可参考劝学网兵法部分。 (09)六韬:兵书,有文、武、龙、虎、豹、犬五部分。相传为姜太公所著。内容可参考劝学网兵法部分 (10)三略:兵书,相传亦为姜尚所著,汉代黄石公加以完善,传与张良。内容可参考劝学网兵法部分

【译文】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是文人中最著名的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是武将中的多奇智的人。 范仲淹能文能武,胸中有数万甲兵;项羽渡江作战时,带过来八千江东子弟。孙膑和吴起,用兵的谋略值得人们夸赞;穰苴和尉缭,用兵的计谋敌人难以猜测。 姜太公曾经写过《六韬》,黄石公曾经写过《三略》。韩信领兵打仗,兵越多越好,没有限制;毛遂助平原君说服楚王后,讽刺同去的其他人碌碌无奇。

【原文】 大将曰(11)(12),武士曰武弁(13)。 都督称为大镇国,总兵称为大总戎。 都(14)即是都司,参戎即是参将。 千户有户侯之仰,百户有百宰之称。 以车为户曰辕门(15),显揭战功曰露布(16)。 下杀上谓之弑,上伐下谓之征。 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

【注释】 (11)干:盾牌。 (12)城:城墙。 (13)武弁:弁(biàn),头巾。武士是士卒中的头目,犹如巾是戴在头上的衣服一样。 (14)阃:[kǔn],本意郭门,借指领兵在外的将帅或外任的大臣。 (15)辕:用车围出的营门。古代君王出行扎营时,用两车车辕相对作门,称为辕门。 (16)露布:后魏时,每次做战胜利,就在旗上写下战功,名为露布。

【译文】 大将保卫国家叫“干城”,武士头戴武冠,称作“武弁”。都督又可以称作“大镇国”,总兵又可以称作“大总戎”。“都阃”即是都司的别称,“参戎”即是参将的别称。统领千户的将领叫做“户侯”,统领百户的长官叫做“百宰”。用相向的车辕交接成半圆形的门称作“辕门”,展示战功的捷报称作“露布”。臣下刺杀君王,就叫做“弑”;君王讨伐臣下,就叫做“征”。交锋又叫“对垒”,求和又叫“求成”。

【原文】 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 为君泄恨,曰敌(17);为国救难,曰勤王。 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18)之状;风声鹤唳(19),惊士卒败北之魂。 汉冯异(20)当论功,独立大树下,不夸己绩;汉文帝尝劳军,亲幸细柳营(21),按辔徐行。

【注释】 (17)忾:愤恨。 (18)慑服:因畏惧而屈服。淝水之战中前秦的军队被打败,逃跑途中,听到风声与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兵追杀。 (19)风声鹤唳:前秦苻坚率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退中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赶来了。 (20)冯异: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大将。大将们都坐在一起评论功劳,唯独冯异立在大树下,因此被称为大树将军。 (21)细柳营:《史记·绦侯周勃世家》:文帝之后六年,以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汉文帝时,刘礼驻守灞上,徐厉驻守棘门,周亚夫驻守细柳。文帝去各军慰劳,到灞上和棘门军营,都可直驰而入,但去细柳军营,守营兵士却不让他入内。兵士通报周亚夫之后,放文帝一行进营,并叮嘱他们不可在军营中驾马快跑,于是文帝只好按辔徐行。周亚夫军纪严明,防守谨慎,文帝称其为“真将军”,灞上、棘门军不过是儿戏。见《汉书·周亚夫传》。后以“细柳营”称誉纪律严明的军营。

【译文】 打了胜仗归来,就叫“凯旋”;打了败仗逃走,就叫“奔北”。替君王抵抗所愤恨的敌人,叫“敌忾”;救社稷于危难之中,叫“勤王”。“胆破心寒”,是形容敌人惊恐畏惧的样子;“风声鹤唳”,是形容士卒溃败逃跑时疑神疑鬼的样子。 东汉的冯异在别的将领论功时,总是独自站在大树下,不夸耀自己的战绩;汉文帝亲自去慰劳军兵时,细柳营军纪严明,他只好牵着马的缰绳慢慢前行。

【原文】 苻坚自夸(22)将广,投鞭可以断流;毛遂自荐才奇,处囊便当脱颖(23)。 羞与哙等位(24),韩信降作淮阴;无面见江东(25),项羽羞归故里。 韩信受胯下之辱(26),张良有进履(27)之谦。 卫青为牧猪之奴,樊哙为屠狗之辈。 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28);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速抱之材。 总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自古英雄,难以枚举;欲详将略,须读武经(29)。

【注释】 (22)苻坚自夸:前秦苻坚出兵东晋前,号称自己兵力有百万之众,投鞭于江,足以断流。结果为东晋所败。 (23)脱颖:赵平原君要带二十人去楚国当说客,找了十九人,还差一人,于是毛遂自荐,平原君说:“贤士处世,就像是锥子放在布袋中,末尖马上可以看见,而先生在我这里三年,还没有听说你做了什么事情。”毛遂说:“那现在请让臣处于布袋中吧。如果早让臣处于布袋中,早就脱颖而出了。”颖,本义指禾穗的末尖,这里指锥子的末尖。 (24)羞与哙等伍: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刘邦忌惮其势盛,找借口降其为淮阴侯。一次韩信到樊哙那里,樊哙自称臣子,并用王的礼节迎送他。韩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25)无面见江东:项羽曾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作战,后来兵败乌江,乌江亭长请他渡江,项羽不肯,说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 (26)胯下之辱:韩信少年时喜欢佩剑,淮阴有个年轻的无赖屠夫当众侮辱他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韩信看了他很久,就从胯下钻过,众人都笑韩信怯懦。 (27)进履:指张良为黄石公穿鞋而得书之事。 (28)求士莫求全:战国时,子思曾向卫侯推荐苟变为将,说他可以指挥五百辆战车。卫侯认为苟变为吏时曾吃过百姓两枚鸡蛋,不可重用。子思就说:“圣人官人,如大匠之用木,取所长,弃其短。君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乎?”卫侯听取了子思的意思,任苟变为将。卵:鸡蛋。 (29)武经:古代兵书总经。即《武经七书》,北宋朝廷官方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译文】 苻坚自夸兵多将广,把马鞭投入长江就可以让江水断流;毛遂推荐自己有过人的才能,像锥子一样处在布袋中,锥尖一定会露出来。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对与樊哙等人为伍感到羞耻;项羽兵败之后,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不肯渡过乌江。 韩信曾经受过胯下之辱,张良曾经谦恭有礼地给黄石公拾起鞋子并帮他穿上。卫青曾经做过牧猪的奴隶,樊哙曾经以屠狗为业。 君王选拔人才不要太苛求,不要因为两个鸡蛋的小事而放弃能护卫国家的大将;君王任用人才要像木匠使用木头一样,不要因为一丁点的腐烂就放弃栋梁之材。 总之,一个人想做君子的话,要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一个人想做大丈夫的话,一定要做到能屈能伸。自古以来的英雄才俊真是数不胜数,要想详细知道作战的谋略,必须熟读《武经七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