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的秘密:抓独、印证、调整处方[好网角文章收藏]
中医新手跟门诊时都会发现一个问题——老师们问诊怎么都不按套路出牌?课上说好的“十问歌”,临床上老师们大部分病人只问两三个问题就开始开方子了。
相反,中医新手问起问题来就是一部“长篇小说”,“十问歌”问一遍还觉得意犹未尽。为什么呢?(嗯,一定是老师们看病不认真!)
下面我这个中医新手就结合自身感受来讲讲为什么,希望能对您的临床问诊有些许的帮助。
抓独
首先,按照六经辨证的思路,你看病得先定出疾病属于哪条经吧?那要定六经就有很多抓独的办法,最简单的就是《伤寒论》中的六经提纲。这样你简单问几句,处方的大方向就定下了。
伤寒六经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比如问病人口苦吗?口苦是少阳独证。如果口苦,大部分病人我们可以从少阳去治,如果少阳不见效就去治厥阴。
再比如一个病人常年腹泻,手脚冰凉,排除阳气郁闭的四逆散证,我们就可以从少阴、厥阴去治。
(根据抓独法进行问诊,可以使问诊变得简单而有针对性。图片来自《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红色是学霸划得问诊重点。)
印证
其次,医生听了病人主诉,对病人进行了望诊以后,其实医生对他的病情是有个大致的判断的——或者说医生大概可以预判该患者的基本证型,后面的问诊其实是在印证自己的预判,其实是一个”先证后诊“的过程。
换言之,我们跟诊时老师们的问诊其实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在学生会疑惑:老师们怎么随口问了几句就开始敲方子了,而没有“一问寒热二问汗”。
比如一个病人主诉“一生气就胃疼“,胃镜查了没毛病。那学过一点中医的人都知道是“木来克土”,最经典的一个方子就是逍遥丸。
此时的问诊可以根据“逍遥丸”来展开:
(木)如果病人平时胃口好得很,压根不会消化不良,那说明他脾虚不明显,那健脾药可以少用点,疏肝药可以多用点,比如加点青皮、香附、川芎。
(土)如果病人不光消化不良,一吃凉的还拉肚子,那说明他不光有脾气虚,还有脾阳虚,此时可以在处方中加干姜、炮姜或桂枝,此柴胡桂姜汤法。
(火)如果一看病人舌边还红(这是望诊),那说明他不光肝郁,还有肝火,此时你可以问问他“最近是不是急躁易怒啊?”可以在处方中加黄芩、丹皮、栀子等,此丹栀逍遥散法。
(水)如果一看病人有黑眼圈(这也是望诊),应该问他有“没有腰酸啊?”此时可以加地黄,滋水涵木,此黑逍遥散法。
(金)如果问诊发现这个病人不仅胃痛,还反酸烧心,那处方可以加浙贝母,既可以治反酸,又能清金制木,此化肝煎法。
总之,此时的问诊都是以“肝郁脾虚”的逍遥散证为核心展开,有脾阳虚的温阳,有肝火的清肝,气滞严重的加理气药,有肾虚的补肾。
调整处方
最后,问诊可以用来调整处方,使得处方用药更加精确,也避免病人吃了药以后不舒服。
比如你想用大黄,结果你问诊发现这个患者本身就dabian溏,那么此时你可以把处方中的大黄减量或者换成酒大黄,甚至配伍干姜一起用。或者想用干姜时问问病人是否口干,如果病人口干舌燥,此时就不适合单独使用干姜。
比如下图是一位泥沙样胆结石的患者的处方,她的主诉是dabian不通畅。因为看她舌边肿胀,于是问她”有没有口苦?肝胆有没有问题?“结果问出她有泥沙样胆结石。
少阳病,dabian不通,用大柴胡汤,想用大黄来下,结果发现她有脾虚,舌边有齿痕,问诊她平时也喜欢吃热的食物,就又加了三克干姜。今天问了一下,她的便秘喝药后已经好了。(但是胆结石肯定好得没那么快,还得吃一阵子药再去医院复查)
(此处方为大柴胡汤、柴胡桂姜汤、吴门验方五酸缓肝汤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