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念的质量非常重要

积极态度一旦养成,从事念念自知的「知非即离」就容易多了,第一念与知非即离要挂钩,心境才会在平静中流行,就像一条独木舟在河上划行一样,缓缓的划出前进的水道,任由凉风拂面。

这时候才好走向中道观。

中道观是体现「佛法在世间」的康庄大路。

六祖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家指家庭和职场或小区。佛法在世间,佛法不出世法,也不离世法,要能在家庭小区生活中产生力量,发挥中道效果。

中道是适度而无害,言之以理,动之以情,适可而止。吾师开玩笑:「我谁也不得罪,大家都好,就我一个人不好,那叫中道吗?那是没有是非,不分善恶,那叫墙头草」,孔子称这种人是「乡愿」,台谚称「双面刀鬼」。你不敢得罪,所以向A猛灌称赞汤,暗指B的不知好歹,又向B猛戴高帽子,有雅量,暗示A乃知浅识薄。你成了他们两个人的好朋友,但你毛毛的。有一天,你会失去这两个朋友,他们不可能懵懂一生,不了解你的「善意」。

但是,你也不能扮演关公的角色,义正言直,当场当起判官,那就「公亲变事主」,三角纷争起来,你变成两个人的沙包,咒骂靶心。

最好的方法是多举些实际的例子供参考,谈谈自己的经验,想办法让他们冷静下来,提高友善气氛,改变处世的态度。问题在于我们有能力、有资格吗?如果没有,还是坦诚无能为力,拱手谦退。

修行的起点在个人,而实际的效果在家庭。我们只要看丈夫有没有尊重太太,太太有没有尊重丈夫,就知道。相处之道不能倾斜,倾斜一点点还可以,要是倾斜得很明显,那就有问题。中道是尊重与包容。

我们讲的是家人相处之道,但是会观心的人才会关心别人,不会观心的人才会侵扰别人。假如有种强势出现那就必须反思。也不要以修行的道理或方法相逼,每个人有其根器,方法与成果不能等量齐观,百花齐放,何论艳丑?异地开花,犹如易子而教,鼓励、善诱就好。

我们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没有办法合乎理想的要求,因为我们自己也没办法达到合理的要求,这是娑婆世界的心灵常态,我们都是在恒河中划向西岸的小舟,互相鼓励,相互关爱就好了。

因为因缘如此啊!法尔如此啊!

就此,我们要向因缘观迈进了。(作者:澄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