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白:赵卓传略
赵卓传略
刘纪白
赵卓,原名赵敬仁,曾用名赵鲁卓,1913年生于安徽怀宁。7岁时,随父到了上海,曾在承志小学、法国人办的中法工业专科学校附中及教会办的持志大学读书。这时正是五四运动期间,赵卓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革命活动,经常与徐步、周钢鸣等进步青年一起进行革命活动。1933年参加了上海青年会文艺社,同年6月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并以“航空奖券办事处”职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积极进行秘密的文化工作和其他的革命斗争。1934年参加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主编世界语刊物《中国怒吼》和地下刊物《铁流》。此外,还担任了“全国学生联合会”的国际通迅工作,经常向全世界宣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和介绍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为了更好地向国际进行革命宣传,又自学了英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希腊文、拉丁文、世界语和俄文、日文、朝鲜文等许多外国文字,向许多国家发稿。他还广交了流亡到中国的外国左派青年,交流革命斗争经验,并通过他们向国外寄出稿件。1937年春,他便借回老家结婚而秘密到了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年底毕业,被派往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4月,他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春被派到安徽全椒县任抗日动员委员会指导员。1939年7月又被党组织派往安徽含山县动委会任指导员,并主持出版了《含山动员报》。不久,他爱人曾子坚(解放后曾任上海市长宁、静安等区区委书记)也被派到和含地区工作。1940年春,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反共高潮,皖东形势处于敌顽夹攻的局面,含北县委与和含工委合并成立和含中心县委,开始打游击。含山县动委会人员和含山工作团等部门和一批进步青年,全部撤至和县南义,编成两个连(属江北游击纵队新七团),赵卓任连长兼指导员,随和含中心县委活动。在此期间,他曾率部随中心县委武装部队首次攻入含山县城,在含山背后的昭关,俘虏了国民党县长的夫人、弟弟和秘书。1940年5、6月间,因形势发展的需要,赵卓离开了含山,到津浦路东工作。先后任《仪征报》社社长,华中局政策研究组组员。1945年9月抗战胜利不久,他又被调入解放区的山东大学任教授兼预科部主任。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向鲁南根据地大举进攻,山东大学奉命从临沂向东转移,赵卓亦随校北撤至莒县坪上。1948年夏,陈粟大军转入外线作战,进入豫皖苏区,赵卓又随山东大学抽出的部分教师、干部编入华东军区长江支队淮河大队,任大队队委、副政委。
6月,他和戈平、肖曙英等一批从山东大学来的干部,被豫皖苏行署派到建国学院。赵卓任教务长。1949年3月,建院南下,他被编入第二野战军金陵支队第四大队(文教大队)任政策研究室主任。进入南京后,任南京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大专部部长,负责接管南京地区(包括安徽的安徽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5月6日他又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大学和政治大学的军事代表。同时兼任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图书馆、国史馆、国立编译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等重要科研机构的军事代表。1949年7月,原建院院长任崇高和原副教务长王昭铨等被调出筹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南京分校。9月,赵卓也被调入该校任第一副教务长(茅教务长调出后,全校教育、教务工作一直都是赵主持)。1951年调至南京市委宣传部任理论教育处负责人。1953年调任南京的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调往北京,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1956年该所成立词典编辑室,他兼任这个室的主任。
赵卓患有高血压病,1956年底,组织上要他去大连疗养,因苏联语言学专家吉洪诺夫来华,领导上决定由他陪同,进行访问等活动,而未能住院。1957年2月,他原决定于8日上午8时召开会议,但与会者等到8时半还未见他到会,便派人到他的宿舍去找,只见他倒在床边的地上,已不省人事了。经抢救无效,于10日下午4时20分,与世长辞,终年44岁。
赵卓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他立场坚定,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为革命事业战斗一生。他在革命斗争中,不仅有旺盛的革命斗志,坚强的革命决心,又有比较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修养,所以在实际斗争中,观察敏锐,机智勇敢,很富于策略性、艺术性。他在含山动委会工作期间,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司绍珍为首的顽固派,总以为他年轻,又是单枪匹马,不堪一击,但想不到在较量中只两个回合就一败涂地。斗争的第一个回合是赵卓初到不久,提出机关工作要有秩序时,司绍珍安排在动委会的一帮人,就煽动10多个工作人员一齐宣布辞职,企图施加压力,把赵逼走。而赵在这个轰动全县的大事件中,不畏压力,沉着机智,在含山区委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到动委会主任委员(县长兼任)的同意,乘机批准了这10多人的集体辞职,并从含山工作团抽调一批骨干充实了动委会,使一场纯洁组织的斗争顺利解决,而为以后斗争顺利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个回合是赵卓脚跟站稳后,就主持出版了《含山动员报》,大力宣传抗战形势和本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而与司绍珍的县党部所办的《含山导报》针锋相对。在群众对《含山导报》长期只要钱不出报,且进行欺骗宣传表示愤怒时,赵卓让动委会干部陈秋滨带领群众到县党部和《含山导报》社进行说理斗争,乘机公开砸了《含山导报》的牌子。司绍珍暴跳如雷要求县长邓贡三“严惩不法行为”,而邓县长也怕得罪了赵卓会引起更多的“麻烦”,便拖下去不了了之。赵卓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又利用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查出司绍珍重领经费等贪污事件,予以揭露,提出“落水狗也要打”。他给司绍珍写了一封既挖苦又辱骂的公开信,最后还写了四个大字“恭祝财安”,把司绍珍搞得狼狈不堪。赵卓在含和地区进步人士和青年中的威信却越来越高。
赵卓对待自己的同志宽厚忠实,满腔热情。经常以自己的革命赤诚和对革命斗争的实践去感染、教育周围的同志。在他的影响教育和帮助下,他的大妹赵英、二妹赵岚、三弟赵亚,都在抗战初期先后参加了新四军和到延安抗大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在含山等地工作期问,克勤克俭,每月薪金加活动经费共50元,除用于本人生活和交纳党费外,几乎全部买了进步书刊和马列主义著作,供给周围青年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他还利用职务便利掩护了许多同志,安全转移到革命根据地。有的同志受了伤,他就把他们托给在上海的家人照料。朴实坦率的谈吐,诚恳谦虚的态度,使接近他的人都感到非常亲切,他处处都体现出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高尚风格。
赵卓长期在皖、鲁、豫、苏等省从事革命教育工作,通过他的身教言教,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和成年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平时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在遵守学校纪律、规定等方面以身作则。尤其是埋头苦干,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勤奋读书、刻苦钻研,严格要求的学风,给学校师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在建国学院主讲过《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学》、《哲学》和时事政策。他讲课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条理分明,说理深刻,分析透彻,深入浅出,使
听课者在认识上思想上都得到很大的启发和提高。他作专题报告,事先总是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回报与反映,摸清听众的想法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报告中作出针对性的讲解。他在南京任大专部部长和接管中央大学期间,曾针对当时中大师生和南京知识界、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如何为人民服务》和《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思想改造》等问题作了一系列生动幽默、说理深刻的专题报告,对刚解放的中大师生和南京教育界、知识界工作人员的思想提高帮助很大。所以,在解放初期的几年内,他是南京教育界、知识界中最受欢迎的报告人之一。
赵卓的思想教育方法,是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建院在开封时,他派戈平到文史系主讲《政治经济学》,由于准备不够而匆匆上阵没有讲好,讲课人和学员思想上都很不痛快。赵卓得知后,明确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定要调查研究,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实事求是,能者为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修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上存在的思想问题。
赵卓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语言学者。20多年来,他一直以顽强的精神,自学了各种外国语。他学外语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学与用、学习与当时的主要政治斗争相结合。如他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里自学俄语,也就是为了当时革命和以后建设的需要。
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进攻山东,山东大学转移到离战场不远的莒县坪上时,他预见到以后快速学习俄语的重要,便着手编写《俄文速成教材》。在南京工作期问,正是学习俄语的高潮中,他又不辞劳苦,担负起中苏友协所组织的俄语班的教学任务,并亲自动手编写教材。他在过去已编写的教材基础上,整理成《俄文语根速成识字读本》(俄文说文解字读本)正续两册,于1955年和1956年先后出版。这两册书是属于语言学的词源词典一类,对俄语的教学,作用很大,同时对语言学界的词源学的研究和词源词典的编纂工作,也有很多的启发。他在语言所工作时,还准备在1957年3月为青年同志们开办一个世界语讲习班,并打算业余讲授俄语构词法,指导所内中初级研究人员进修外国语,但却突然发病,过早离开人间。
赵卓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一个孜孜不倦、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工作的学者。他过早的逝世,实在令人痛惜。我们一定要学习赵卓全心全意为革命,忘我地刻苦钻研科学的精神,为把我国建成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由于始终没有找到赵卓同志生前的档案,故文中可能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希了解情况的同志,予以更正或补充。)
资料来源:豫皖苏建国学院